(沈阳工程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辽宁 沈阳 110136)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已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国家建设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振兴东北、复兴辽宁也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端”的要求,人才的“供给侧”改革是大势所趋。其中,“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为此,课题组实地调研了辽宁省部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调研目的
理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找出辽宁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2.调研对象
辽宁省部分本科院校,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为主,包括:沈阳工程学院(沈阳)、辽宁传媒学院(沈阳)、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大连工业大学(大连)、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鞍山)、辽宁工业大学(锦州)。受访人群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男生占比62.4%,女生占比37.6%),大一年级比例略高于其他年级(大一年级学生占比32.7%,其他年级分别为28.4%、21.1%、22.8%)。
3.调研内容
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的教学现状;高等院校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环境。
4.调研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针对调研高校在职教师与在校本科生两个群体进行不同版本的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8份(学生488版份,教师90版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6.3%。同时辅助以访谈法、现场调查法以及文献法进行调研。
1.学生版问卷结果分析
(1)创造性思维测试分析:本测试根据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TTCT)改编。根据测试结果统计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甚至严重缺乏创造性思维,评分60 分以下占比76.88%,评分40 以下占比43.6%;调研学校测试平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沈阳工业大学(沈阳)、沈阳工程学院(沈阳)、辽宁传媒学院(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鞍山)、辽宁工业大学(锦州)。
(2)创新创业培养情况:几乎所有受访学生都表示接触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大多以校内选修课、讲座、实训为主,一部分同学通过各种竞赛以赛促学,还有一部分同学以综艺、选拔节目等娱乐方式学习,少部分同学直接参与实际创业或富有创造性相关活动。
(3)创业意向分析:“自主创业”这一概念在本科生群体内有一定的认可度,42.2%的学生表示同龄好友在进行或准备创业。但大部分本科生对创业持中立态度(占比76.4%),12.9%的学生向往创业,6.2%有创业规划但未实施,4.5%的学生正在创业。
2.教师版问卷结果分析
(1)基本信息统计:受访群体学历层次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占比46.2%;博士占比32.6%;本科(多为留校任教)占比21.2%。教师职称以讲师、副教授为主。72.3%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兼有其他教学或行政任务。
(2)教学自评汇总分析:大部分教师对自己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其中“很满意”占比41.8%,“良好”占比36.7%,“一般”占比21.5%。对于创新创业专业能力,表示缺乏财务能力的占比28.4%,缺乏运营能力的占比34.2%。绝大多数教师对自己是否能够自主创业且取得一定成绩表示担忧。
(3)教师培训情况:所调研的六所学校教师均表示学校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83.6%以上教师对培训表示满意。
3.高校创新创业宏观环境分析
所调研的六所学校均设有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如沈阳工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连工业大学的“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沈阳工业大学和辽宁传媒学院的“创新创业学院”等。各学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并与学分挂钩。各高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近几年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沈阳工程学院“在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1]。各高校均有“双师双能型”教师,其中沈阳工程学院占比超过80%。同时,各高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办学,其中沈阳工业大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芬兰等国家的62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2]。
1.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匮乏
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紧锣密鼓地开展着,然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总体上远不如人们预想的好。大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考核,但据调查,有72.3%的学生单纯为了学分而“创新”、为了达标而“创业”,这不仅与开展双创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调查分析,受以往应试教育弊端的影响,仍有36.4%同学表示将“创新”品质“神圣化”,将“创业”行为“高端化”,有21.4%学生潜意识里对“创新”与“创业”还是不愿意、不敢触碰。从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各类参赛作品和已实施创业计划的案例来看,51.2%的同学表示有“才华配不上野心”的尴尬,计划很精彩甚至过分精彩,但碍于现实的局限性,很多人的目标不得不逐渐被妥协,甚至半途而废,一方面严重打击年轻人的热情,另一方面浪费社会资源。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辽宁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尚未成熟,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中没有将专业与创新创业很好的融合,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和项目相割裂;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学内容单一,教材配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特色,地方特色,适用性低;教学手段陈旧,部分高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老套,教学方式创新性低,教学内容与现代高科技耦合度低,比如5G、VR、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基建内容没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契合度低,89.4%的学生表示“对双创教育系列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是“与所学专业无关”或“感觉学了没啥用”;双创系列精品课研发的质量和数量亟待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省双创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快速增长的双创教育需求:首先,有56.8%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是由辅导员等行政人员培养起来的,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不能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更谈不上科技创新;其次,教师团队整体理论研究匮乏,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经典教材编写以及精品课程研发数量甚少;再有,调研结果显示,56.7%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没有企业经历或项目实战经验欠缺。此外,聘请社会杰出人才、企业家等客座讲授比例较低,只有23.6%,校外人才准入机制、培训、福利待遇有待提高。
1.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3]。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明确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和重点,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为辽宁新一轮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不断增强辽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持久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2.将创新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4]。当下,5G、大数据、区块链、VR、北斗等创新科技已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科技资源,促进双创教育更高效发展。同时在“供给端”输出时,要引导学生在“创新”与“创业”时,注重产品科技含量与定位,并反过来推动科技的提升。对于我们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人才要尽量避免“工具人”“简单劳动商品”现象的存在。
1.科学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和教务处、发展规划处等部门紧密配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建立跨院系、跨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避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剥离,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创新机制,改革教法,优化管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让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在接受专业教育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平台
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可以将实践育人分成4 个环节:选苗环节侧重激发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的创新创业兴趣;提升环节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牵动,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技能;实训环节通过大创项目进入孵化基地进行模拟经营;实践环节对优秀的大创实体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完善创新创业课外培养平台,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外培养计划考核办法等制度,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应用实践能力训练、素质拓展能力训练”作为“双创”教育课外学分体系的培养内容;开通创新创业课外培养学分考核信息平台,执行创新创业学分毕业生审核制度。
3.汇聚创新创业资源,坚持协同推进
完善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机制,要加强学校内部统筹协同,整合教务、学生、就业、科研、团委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机制上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企业界跨界融合,促进创新创业理论与企业实践经验相结合,实现高校与社会优质资源的良性互动。[5]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双创实践教育平台,再有积极进行经费统筹,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汇集学校投入资金、种子基金、天使投资等支持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落地。例如沈阳工程学院,依托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依托二级学院“双创”中心建设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实训基地,此“三地”作为创新创业的“前孵化器”重在实训;依托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以此作为创新创业的“后孵化器”,重在实践。并在沈北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开设了创业企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师生创业在基地即可办理工商、税务等相关手续。
4.坚持制度引领,夯实保障措施
进行组织保障,例如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推进工作,明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或创新创业学院是全校师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共同构建“双创”教学体系、训练与实践体系、指导服务体系、孵化体系和保障体系,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进行体系构建、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工作。在制度保障上,将创新创业工作列为学校发展规划,将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列入师资建设专项支持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支持、鼓励、帮扶师生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列为二级学院目标考核一级指标,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业绩与教师考核绩效以及职称评聘挂钩,每年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等相关举措,提高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重视。
5.打造过硬教师队伍,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环境
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环境是影响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我省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央的号召下已推广了多年,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仍需加强: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扎实学科理论功底,增加前沿动态敏锐性,推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创业教师“能上能下”“能文能武”[6]。同时扩大社会杰出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队伍中的比例,并完善其准入机制、培养机制、福利待遇等相关问题。特别注意的是,应该对所有专业教师进行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培训,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发挥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总之,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输送了很多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事业形势大好,但是在新形势下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变成每个高校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共识,持之以恒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机结合,以此推动、带动并提升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