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及思考

2020-02-25 02:21赵胜楠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赵胜楠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123)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同等重要,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研究高校德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思路创新。

一、加强大学生德育的时代背景

(一)加强大学生德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加强大学生德育就是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德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抓手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条即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2]这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教育的方向目标,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问题,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3]作为高校,要将这“六个下功夫”作为办好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 通过加强大学生德育,努力培养政治上可靠、思想上坚定、行动上一致,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的迫切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不断开放融合的情况下,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四个自信;在矛盾交织、消极现象丛生的情况下, 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 这些都是高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地要求德育工作更好地发挥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

为比较全面的掌握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 在高校中发放调查问卷900 份,收回有效问卷880 份,有效回收率97.8%。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生长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与上世纪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广、表现欲更强、更加乐观活跃,与此同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的过分溺爱,造成以自我为中心

调查显示,80%的学生从小在家庭里接受“众星捧月”般的照顾,导致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精神。 其中65%的学生认为宿舍矛盾的根源来自家庭的过分溺爱,说明他们在集体与个人、奉献与索取、学习与享乐等方面,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 尤其是进入大学群体生活后,个性突出,集体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等性格缺陷。

(二)学校的教育缺失,造成德智的失衡

调查中有30%的大学生认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他们从小围着所谓的语数外等“主课”转,课外辅导班上多少都不嫌多,劳动德育课上一节都怕浪费时间,对分数看得太重,对诚信、劳动等优良品质和基本技能漠不关心,高分低能者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所接受的德育课对自己有一些影响”,2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基本无影响”,还有30%的学生认为“说不清”,说明他们理想信念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有车到码头船到岸的思想,对学习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目标,仅仅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把大好时光浪费在着装打扮、谈恋爱、上网游戏、追逐时尚等上面。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压力和动力不断加大,优胜劣汰,多数人唯结果论,权力和财富成为信仰,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尺。 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影响人生价值观形成因素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而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信念缺失,专注实实在在的利益,忽略精神价值的追求,尤其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资本将娱乐议题频频推向热搜,引来众多学生的关注,难免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三、高校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政治站位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升学率这个指挥棒,长期以来,德育在某些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即使在高校,也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致使德育工作体制不够健全,德育工作队伍不够优化,没有构筑“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 特别是由于德育价值没有量化的体现,对德育成果不好考核,造成了工作的弱化。

(二)教育内容陈旧

随着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某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时代特点,[4]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就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也难促使其内化。如果高校能够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现状认识更清晰、把握更准确,对德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加强深入探究,在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育手段单一

某些学校德育内容、形式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仍然是满足于“嘴上讲、耳朵听”, 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厌学情绪, 结果是“左耳进、右耳出”。 德育工作简单地组织安排学习、宣传、活动等,开展模式较为单一,没有很好地结合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德育与智育脱钩,形不成合力,出现“两张皮”现象。 特别是网络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其大众化、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吸引着广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 高校在探索运用网络加强德育教育方面还只能说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也大有可为。

(四)教育效果打折

德育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学习上,缺乏具体实践的环节,做不到知行合一。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办法不够多,内容不够实,大学生思想融入度不够高,达不到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不仅仅是塑造人的行为,还包括帮助年轻人培养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 但是当下的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德育形式化主要表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比如: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评定,便是一年的德育结果。 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此以往,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四、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要通过引进、交流、培训等方式,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打造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数质并举的德育工作队伍。[5]德育教师要善于提升“内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健全德育工作机制,贯彻“五育并举”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可推广复制的工作策略和有效途径,推进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建设。

(二)把握好德育目标要求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红色文化、时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 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从日常学习、人际交往,到情绪调节、人生规划,到了解自我、尊重生命,都要纳入教育的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是加强品德修养教育。 开展法治、诚信、礼仪、生态文明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树立劳动最美的意识,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习惯。

(三)巩固扩大德育阵地

学校可采取以下多种措施巩固扩大德育阵地。如: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通过读书节、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影视剧作品进校园,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团队活动室等德育设施,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创新开展主题活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法定节日、重要人物诞辰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蕴藏的德育资源,组织开展辞旧迎新、节日民俗、经典诵读、瞻仰考察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外活动阵地建设,依托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建立一批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生产体验劳动和社区活动,培养动脑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建立评价档案,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与时偕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德育工作服务。 建立德育网站,开通网上论坛,设置虚拟德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交流和互动,促进道德的内化,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增进师生交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打造德育建设品牌

创新思路,丰富手段,提升质量,打造品牌。 一是打造“爱党爱国”政治品德教育品牌。 除了传统的宣讲外,借助网络,开发更为丰富的爱党爱国教育资源。 利用校园网络建立高校数字博物馆、图书馆,在网上积极开展国情和形势政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引导广大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设和发展新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打造“明礼诚信”文明礼仪教育品牌。 利用好微电影、小视频等新媒体的作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学习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开展“日行一善”实践活动。 三是打造“遵纪守法”法制教育品牌。 引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有关案例,加强警校共建,增强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是打造“珍爱生命”人文关怀教育品牌。 以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关怀等为主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做到人格健全、思想健康、体魄健美。 五是打造“保护环境”和谐发展教育品牌。 开展环保主题展览、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爱我家园,保护环境。

结 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新时代下,高校只有认清形势,关注热点问题,把握当代大学生所思所想,找准工作切入点,拓展教育途径,才能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