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植物文化的内蕴,通过植物某些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某一意境。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托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草木文化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草木文化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精品展示一
夏津,有片古桑林
梁衡
河,本来是流水的,但黄河不同,它日夜流淌的是滚滚泥沙,送来为我们造地。这一条黄龙滚来滚去,搬沙运土,造就了豫鲁大平原。这片沙土未经改造之前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片沙漠。风起时遮天蔽日,沙打农田,土盖房舍,甚至行人迷路被埋的事都有发生。天降其土,教人耕种,并不等于天上掉馅饼,大自然恩赐之泥土是要用人的汗水调和才能有收获的。
于是,在黄河搬运泥沙的同时,先人们也就开始了在黄河故道上治沙造地的伟大工程。这其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种桑固沙。桑树最适宜沙地生长,旱涝不避,沙打不埋。其根深可达八米,根幅是树冠的几十倍,任多大一片沙地,多么长的故道,都会让它的根网编扎得密密实实,咆哮的沙龙就再也不可能翻身了。
历史上前辈劳作的情景我们已不得亲见,但很幸运,在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上遗存了一片六千亩的古桑树群,依稀还保留着历史上蚕桑兴旺的样子。齐鲁大地早在秦汉时便植桑养蚕,曾有“齐纨鲁缟”之称,经唐宋而达丝帛业的高峰。元代后因引进棉花,丝绸业开始下滑,夏津的桑树功能逐渐由养蚕改为食用桑果,到清代、民国又出现一个种桑高潮。现夏津全县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古桑两万余株,千年以上的两百余株。
桑树单看外表就能读出历史的沧桑,它像一位老人,风雨都刻在脸上。因为年代久远,许多老树都中心开裂,或张开乌黑的树洞。与枣树一样,它常会于老干上突发一根嫩枝,挑出一串桑葚,给你一个惊喜。上千亩的桑园,浓荫蔽日,枝叶折射阳光,筛出金光万点。一粒粒桑葚,白的、红的、黑的,如珍珠玛瑙点缀其间。这千亩老桑园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诗意,令人油然想起《诗经》和汉魏古诗中许多釆桑的美丽诗句。
桑树浑身是宝,而且都与活命救人、抗灾度荒有关。桑树的果实为桑葚,除吃鲜果,还可晒干,当储备粮。上天安排,桑葚的成熟期,正是农历小满前后,麦子待熟,青黄不接,穷人缸底无粮,这时桑葚就成了救命粮。桑树无论多老,只要活着都会结果。那棵一千五百多年的桑王,现在每年还产果一千两百斤。现在全县年产桑果近四万吨,简直是又一个门类的粮食。
桑树与枣树虽为树木,却同被称为“铁杆庄稼”,其栽培史与其他粮食作物同步。中国的红枣产量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桑蚕业则直接孕育出一条横跨地球的丝绸之路。一枣一桑,确实为世界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把发展农桑作为立国之本,宋太祖下令凡垦荒植桑者可免田赋。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栽种桑、枣二十株。明太祖要求农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须栽桑麻木棉半亩。夏津这片古桑林作为文化遗存之可贵,除保存了农桑原貌外,密林深处竟还有一座清代种桑县令朱国祥的祠堂,现已改造成纪念馆,从中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为夏津的这片古桑林颁发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证书。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本文开篇写黄河搬运泥沙造地,但这些土地无法直接耕种,还面临风沙的威胁;然后从先人们付出辛劳去治沙,引出下文种桑固沙等内容。第三段列数字“百年”“千年”,说明了夏津植桑历史悠久,為当地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古桑数量之多说明夏津历史上植桑养蚕业非常兴旺,同时保存了历史上的农桑生产原貌。现今留存的清代种桑县令的祠堂,仍可一窥当时的农桑政策。
精品展示二
花开缬晕①
邓云乡
《红楼梦》怡红院中,有一棵海棠树,叫“女儿棠”,又配一株芭蕉,蕉、棠映照,显现了“怡红快绿”的境界。书中又写因了两盆白海棠,故兴诗社名“海棠社”。其实,前者是春天开花的木本海棠,后者是秋天开花的草本海棠。
海棠的种类很多,木本中有四大类,即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花色有大红、粉红、粉白。秋海棠草本,也有许多种,如四季海棠、竹节海棠等。一般有红色、嫩红色,变种也有黄、白二色。
木本海棠中,贴梗开花最早。而最美丽娇艳的,还要属垂丝和西府两种。《花镜》中述西府海棠云:“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述垂丝海棠云:“其瓣丛密而色娇楣,重英向下,有若小莲,微逊西府一筹耳。”
二者都说海棠之美,一在于花色娇嫩,红中有白,白中有红,不胜娇羞;二是花开得很繁,密缀枝头,如云蒸霞蔚。儿时住在北京苏园,厅前有两株西府海棠,年年春天,花开繁茂,一树嫩红,桃李莫比;秋天还要更好看,一簇簇的海棠果,满满一树,把枝条都压弯了。
海棠各地都有,但北京人特别喜欢种。龚自珍《西郊落花歌》云:“出丰宜门一里,海棠大十围者八九十本。”这或有夸大处,但海棠确可长成大树,我在北京虎坊桥看到过二三百年的老海棠,近三层楼高,相当可观。
海棠产地最著名的是四川。有一年十月中旬,我在成都草堂公园,见小河两旁,全是海棠,正在开花,招展枝头,使我大饱眼福。
海棠有无香味,是文人学士争议不休的。《闲情偶寄》说:“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②之间。……吾欲证前人有色无香之说,执海棠之初放者嗅之,另有一种清芬,利于缓咀,而不宜于猛嗅。使尽无香,则蜂蝶过门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
这段话说得既通达,又科学,而且还经过自己调查研究。看来海棠是有点香味的,不过比较淡,人闻不大到,只有敏感的蝴蝶才能闻到。
秋海棠草本,颜色也是嫩红,花开娇艳异常,人说有如“美人倦妆”。一般也无香,而定州、重庆品种有香。李渔评秋海棠云:
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处子之可怜,少妇之可爱,必将娶怜而割爱矣。相传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秋花,故名为“断肠花”。
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或薛宝钗可比西府海棠,林黛玉可比秋海棠乎?
〔注〕①缬晕:红晕。②隐跃:同“隐约”。
(选自《草木虫鱼》,有删改)
赏读感悟
这篇介绍海棠的文章,可谓朝醉暮吟看不够,未若海棠园中走。我们可以于文字中徘徊,赏怡红之娇媚,嗅海棠之清芬。甚至对于海棠有无香味的争议,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考证:文中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话,认为海棠并不都是没有香味的,只是香味在似有若无之间。海棠初放的时候,有一种清香,如果用力嗅,就闻不到了。郑谷《咏海棠》一诗说有香无香,应以蝴蝶的去留作为证明。正所谓博学之,笃行之,皆有所得!
文章以疑问句结尾:“如以《红楼梦》中人比拟,或薛宝钗可比西府海棠,林黛玉可比秋海棠乎?”这里的薛宝钗与林黛玉均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其实,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