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

2020-02-24 08:01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37期
关键词:刘老师麻雀风筝

阅读综述

1.明确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活动,对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渲染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或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2.分析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渲染某种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单一的,我们往往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2)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主要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考生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模式: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烘托了……

典例呈现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涌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选自《藤野先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聯大》,有删改)

借鉴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能力。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可知本文表述的对象是刘老师,他身残志坚,每年春天都会放飞风筝,表达他对理想的追求。文章的标题是“理想的风筝”,主要事件与风筝有关,所以文首写春天的景物,从结构上看,是为了引出写作的人物与主要内容,并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此段景物描写表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与希望,为下文表现刘老师对理想的追求作铺垫,定下了温暖的感情基调。

专项训练

孩子与鸟儿

张秀亚

一天下午,孩子们都出去捉蜻蜓,室中寂寞如雏鸟飞尽的空巢。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迎接暮色,我漫步走到后院,花期才过,美人蕉的残瓣,铺了一地绚烂落霞,把晶莹圆润的籽粒,留在枝头。完成了孕育、覆护作用,花朵便萎落于土——一个伟大的意念——“爱”,却自古至今,始终充塞宇宙,一切有生之物,莫不是它的仿本,炽烈的生命火炬,赖着神圣的爱,得以代代继续,燃烧不熄。

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我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山山更忙着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利落、悦耳。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及至四顾无人,刷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着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着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開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唯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训练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请具体谈一谈开头和结尾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庆蛟/供稿】

猜你喜欢
刘老师麻雀风筝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麻雀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