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珠
怎样描写人物的肖像
人物的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展示出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和气度等,收到呼之欲出、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肖像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抓住特征。
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这一个人”的身份、心理和外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进行了贴切的肖像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生长在海边农村,海风和阳光使他的脸变成了健康的“紫色”;戴“毡帽”“银项圈”是当时绍兴一带人特有的装束。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来描写闰土这个海边农村孩子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也运用得特别出色。如《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处肖像描写写出了黛玉婀娜的病态之美,又点出了黛玉的聪慧。
2.活写神态。
神态是人物内在情感的外露,肖像描写若能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神态,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形象地描写了菲利普见到卖牡蛎的穷水手时的神态变化: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菲利普听船长说那个卖牡蛎的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这两处神态描写,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菲利普内心的恐慌,将他势利、自私、冷酷的性格暴露无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
3.对比烘托。
肖像描写还可采用对比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特征。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中对闰土人物形象的刻画:
(少年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从闰土前后的肖像变化,我们不难知道闰土这几十年来生活的艰难与窘迫和他所受到的封建制度的压榨与摧残。
總之,肖像描写必须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我们在进行肖像描写时还要注意与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相结合,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
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么,该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1.准确运用动词。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什么是万能词呢?就是那些“无所不能”、用途广泛的词语。比如:“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但却不够准确。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不能总是说“我看了一眼”,而应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
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表现出人物的特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准确用词。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2.把动作写具体。
描写人物的动作,做到准确运用动词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动作写具体。如何让动作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呢?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两个小技巧。
(1)动词+修饰语。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如:
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词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
(2)动作拆分。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我们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地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动作拆分,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的慢镜头中,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是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的层次具体地展示或描写出来,使整个动作行为流畅生动。如:
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点着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这个片段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解为三步:把爆竹放在地上;伸长胳膊往前凑;手打哆嗦,扭头就跑。“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绘了这一系列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性格特点。
总之,无论描写何种动作,其目的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因此,动作描写切忌漫不经心,信手拈来,为描写而描写;要力求避免东鳞西爪,杂乱无章,动作游离于人物性格之外;还要防止动作相仿,陈词滥调,无法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