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王译本在美国传播与接受的社会学分析

2020-02-24 21:29:58汪宝荣李梦婕
关键词:行动者译本鲁迅

汪宝荣 李梦婕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一、引言

社会翻译学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翻译研究新路径,它“关注翻译的社会属性,聚焦翻译的社会功能和语境,注重翻译的外部研究”[1]35,能有效分析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过程及结果,尤其是揭示译介与传播行动背后的运作机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始出现[2][3],但总体上仍显薄弱。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鲁迅小说王际真译本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兼论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意义。

美籍华裔学者王际真(1899—2001)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先驱”[4]96,“最早把鲁迅介绍到西方的既认真又成功的译者”[5]132。王际真最享盛名的译作是1929年成功节译的《红楼梦》,因此,长期以来学界对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这本译作上。在《红楼梦》节译本为他带来盛誉后,王际真转向鲁迅作品的翻译,陆续译成选自《呐喊》《彷徨》的鲁迅小说16篇,先后发表在纽约、上海的几家英文杂志上,成为20世纪前期英译鲁迅作品最多也最有成就的译者[6]49-53。随后,他将其中的11篇译作选编成《鲁迅小说选集》[7],交由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鲁迅小说译文选集,“仅此一端,王际真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的”[8]285。近年来,国内对王际真翻译鲁迅作品的研究较为活跃:徐晓敏[9]、李慎、朱健平[10]重点分析了王际真的翻译策略及其译文风格,管兴忠[11]、张奂瑶[12]梳理了王译本在英美的传播与接受,但从社会学视角考察王际真及其译本的成果尚阙如。笔者曾指出,王译本是“华裔学者发起并翻译、西方学术出版社出版模式”运作下的典型个案,并对其运作机制做了粗略的探讨[13]3。本文将对王译本在美国的接受和传播过程做出较详尽的论析。

二、理论及分析工具

我们假设:通过一系列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运作,中国文学译作才能被成功生产并进入目标国图书市场,进而发挥其传播影响力,才能被目标国的文化生产场域认可,甚至最终被世界文学场域认可,从而实现其译介与传播的目的。这就是说,“传播影响力”或“被认可度”是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效果的重要表征[14]124-125。基于这种思路,并借用拉图尔(B.Latour)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和布迪厄(P.Bourdieu)的社会实践论(theory of social practice)(1)参见邢杰、黎壹平、张其帆:《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效用》,《中国翻译》2019年第5期;王悦晨:《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现象: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键词解读》,《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笔者提出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这一概念[15],最近又尝试构建了“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路模式”,以之分析中国文学译介项目发起、翻译生产和译作传播的过程,认为每个过程的完成均通过一个特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运作,而这既要借助不同种类资本的转化,也牵涉行动者职业习惯的介入;其中的译作传播过程主要涉及图书评论推介、营销流通、学术和社会认可等[1]35-36。上述网络模式即为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

此外,本文还参考了布迪厄的作家作品被认可过程模式。布迪厄指出,作家作品被认可的形式及表征包括:作品进入图书排行榜,获文学奖项,被编入教科书或文集,被纳入大学课程,作家本人以肖像、雕像、半身塑像等形式被纪念;用于衡量作家作品被认可的指标包括图书销量、书评、研究文章等,拥有认可权力的机构及行动者包括教育系统、文化机构、评奖委员会、知名学者、评论家等[16]225。基于布迪厄的模式,笔者认为,可基于西方主流媒体或学术刊物发表的书评(被视为精英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研究文献参引、选集收录、图书重印再版、全球馆藏量、进入图书排行榜、被提名获奖等指标,定性或定量考察中国作家作品在目标国的传播和接受[14]124-125。本文将从图书重印再版、美国汉学界认可、英美精英读者评论三方面考察鲁迅小说王译本在美国的接受。

三、王译本在美国的接受

笔者检索WorldCat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发现:截至2019年12月,全球(除英美外,还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荷兰等国家)共187家图书馆藏有1941年哥大版王译本,其中英国4家(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杜伦大学图书馆、伦敦图书馆),其他国家10家,此外全是美国的图书馆。这一定程度上表明王译本的流通范围及影响主要在美国,故以下重点考察其在美国的接受。

(一)出版、再版与重印情况

鲁迅小说王译本依靠“华裔学者发起并翻译、西方学术出版社出版模式”运作。西方学术出版社一般为学术目的而出书,较易被活跃在学术场域的学者型译者“招募”;出版的书通常难以进入商业流通渠道,但拥有固定读者群即专业读者,可多年持续稳定地销售[13]3。葛浩文(H.Goldblatt)指出,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主要面向学术界和图书馆,在出版周期、销路销量及图书价格方面无法与商业出版社匹敌;当前美国的大学出版社得不到学校的资助,要自负盈亏;出版的中国文学译作一般只出精装本,优先卖给各大图书馆;对那些“不可能畅销但十分重要”的译作来说,大学出版社几乎是唯一的出版渠道,且有“长销的优势”[17]38。

王译本在美国的出版和流通也具有以上特点:该书194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纽约的图书馆图书出版社(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同时出版;1971年又由图书馆图书出版社和主营绝版书重印业务的格林伍德出版社(Greenwood Press)同时再版。该书迄今为止的总销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鲁迅小说最重要也最好的早期英译本,它不温不火地销售、流通了至少30多年,曾是几代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专业的美国大学生、研究生及学者、教师的案头必备书。夏志清甚至提到,格林伍德的再版本在21世纪初“可能还在售”[4]97。

(二)被美国汉学界认可的情况

1942年5月,美国远东研究学会主办的《远东季刊》评选1941年在美国出版的“关于远东的10本畅销书”,最后25位本领域专家选出12本书,《鲁迅小说选集》榜上有名[18],表明了美国汉学界对王际真译本的赞赏和认可。时任《远东季刊》主编的美国历史学家普理查德(E.H.Pritchard)评论指出,《鲁迅小说选集》“绝对属于纯文学”,“通过其出色的翻译,王际真把杰出短篇小说家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呈献给英语读者”[18]251。再者,王译本在当时收录鲁迅小说最多,且译文准确流畅,因此不仅成为“英美学人研究鲁迅的主要用书”[19],而且在50—60年代的美国鲁迅研究论著中被广泛参引,包括陈珍珠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社会思想》[20]和舒尔茨的博士论文《鲁迅创作的年代》[21]。又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多处参引王译本,并在书后注释中特意指出,“除了取自《药》的一段文字,在翻译本段及鲁迅小说其它段落时,我参考了王际真翻译的《鲁迅小说选集》”[22]611。再如,著名美国汉学家韩南(P.Hanan)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重要论文中仍在推荐王际真翻译的《头发的故事》《端午节》《示众》[23]81,89。布迪厄指出,一本书被知名学者或重要研究文献反复参引,是其被学术场域认可的重要指标[16]225。王译本曾被列入美国的学术畅销书排行榜,且一度被美国的鲁迅研究者广泛参考引用,表明它在20世纪50—70年代获得了美国汉学界的普遍认可。

(三)英美精英读者的评论

以色列学者伊爱莲(I.Eber)指出,王译本在40年代的美国“广受关注”,因为它出版后有不少书评,同时也“与美国政府试图让国内民众支持正在抗日的中国有关”[24]244,249。笔者找到该书出版当年及次年美国发表的书评8篇。以下基于书评考察英美精英读者的评论。

著名美国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P.S.Buck)在《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道,“我不能确定这些由现代中国大文豪鲁迅创作的小说能不能吸引美国读者”;西方读者也许会觉得其中几篇“没有情节或情节过于简单”,但“读了这些小说他们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王际真的译文用词清晰简洁,译得很不错,会令鲁迅本人满意,但没有一种英文翻译能再现鲁迅独特的写作风格,即语言精炼但蕴意深刻”[25]。赛珍珠还在《亚洲月刊》上评论指出,鲁迅小说以“清新、幽默和犀利的洞察力”著称,“读之就像从一团浓雾中走出来,沐浴在阳光中,看到清晰的风景”[26]。

伍兹在《纽约时报》上评论指出,鲁迅是一位“冷嘲热讽、满怀同情、狂热反抗的现实主义作家”,这11篇小说“在主题意义和技巧上都具有普适性”,《阿Q正传》更是普适性的典范;《狂人日记》是“对玷污了人类历史的贪婪和虚伪的强烈抗议,因而丰富了世界文学”;《故乡》表明鲁迅也能写出“不含嘲讽、温情似水的小说”。她最后指出:“我们迫切想要欣赏鲁迅这位勇敢无畏的牛虻的重要性,同时热切欢迎他的作品——既是中国的,也具有普适性,不仅技巧精湛,而且意义重大——在美国的文学价值”[27]。

霍伊斯在《域外图书评论》上着重评论了《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指出前者在中国影响巨大,使得阿Q的名字进入了汉语词汇库,成了“精神胜利法和恃强凌弱的代名词”,而后者“辛辣抨击了中国历史上的‘吃人者’”。霍伊斯认为,集子里的其他作品“有的很有趣,但都有一种悲伤的基调,描写了中国民众悲惨的生活及其日常生活中逻辑的缺失”[28]。

拉扎勒斯在《民族周刊》上评论道,“有学者认为鲁迅的杂文和《中国小说史略》比其小说更有传世价值,但这11篇小说无疑很出色”,“它们有深度和人情味,我觉得各色人物在故事中仿佛活了起来”。拉扎勒斯特别喜欢《孤独者》,指出“每次读这篇优秀的小说,我都能感受到有时听音乐带给我的震撼”。他认为《阿Q正传》是一座“文学地标”,鲁迅辛辣地讽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欺软怕硬的本性,“这种讽刺是斯威夫特式的,入木三分”。他最后指出:“王际真翻译的鲁迅小说是我见过最好的译文,他写的译者导言同样出色。我纯粹是把鲁迅小说视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读者,……它们也能让我们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国。”[29]

美籍华裔翻译家乔志高在《远东季刊》上评论道,“鲁迅小说是中国的活的遗产,不管依据什么标准评判,它们都是最好的文学作品”;鲁迅是“一个手中握笔的斗士”,他并不讳言自己写小说是为了“宣传”,即“‘呐喊几声,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但“真正的艺术都是有目的的,因此阿Q的形象是永恒的,且具有普世意义”。乔志高认为,“鲁迅小说洗练、犀利的风格在王际真的译文中也能找到,但这已经不只是翻译,里面还含有译者的创造性。显然,这只有像王际真这样与作者心会意通的译者才能做到”[30]。

匿名作者在《周六文学评论周刊》发表短评指出,“鲁迅用阿Q这个既朴实又有些可鄙的人物揭示了中国穷苦大众的精神疾患”,“批判了中国人性格中的邪恶和懒惰,正是战争、革命和接踵而至的苦难使中国老百姓变得邪恶和懒惰”。其总体评价是:“这些描写中国人生活的小说非常有趣”,“这是一本复杂难懂、稀奇古怪却又引人入胜的书。”[31]

美国记者斯诺的前妻海伦·福斯特以“尼姆·威尔斯”为笔名评论道:“王际真把鲁迅简练、嘲讽的风格用朴实无华、直截了当的英文翻译出来”,“这11篇小说翻译得既准确又出色,应该被美国所有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收藏,尤其会受到研读世界文学的学生的欢迎。”[32]

此外,当时在伦敦大学任教的萧乾在英国《旁观者》杂志发表书评,介绍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尊崇地位,指出鲁迅既是“讽刺大师”,也是“边写作边洒热泪”的良心作家;最后对王际真的翻译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在将他的译文与原文比读时,我惊叹于他取得的成就”[33]。美国教会在华出版的英文杂志《教务杂志》也刊发了科尔曼的书评,认为鲁迅小说“在写作技巧上不能与西方小说媲美”,但鲁迅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讲述笔下人物的故事,“读者因而被展现在眼前的鲜活现实深深吸引”,并对《阿Q正传》《狂人日记》《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34]。

以上评论表明,以赛珍珠为代表的一批英美精英读者在40年代初即开始承认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且普遍认可鲁迅小说的思想意义及艺术价值,对王际真准确流畅的译文也给予了赞誉。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王际真译本曾在美国再版重印,其流通范围及影响主要在美国的学术界和各类图书馆,在专业读者群中有长远影响,同时也拥有不少普通读者。该书从50年代起逐渐获得美国汉学界的普遍认可,到了60—70年代,更是参与推动了鲁迅在西方的经典化过程,即其传播影响力从美国汉学界延伸到英语世界乃至世界文学场。王译本初版后短期内,书评反响颇为热烈,推动了该书在美国的传播和接受。此外,有关书评表明,当年该书还引起了一些英国读者和在华西方人士的关注。

四、王译本在美国的传播过程

鉴于译本接受是通过传播手段实现的,本节以“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为分析工具,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语境及参与传播进程的各类行动者,从图书评论推介、营销流通、学术和社会认可三方面分析王译本在美国的传播过程。

首先是营销流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运作。作为王译本的出版发行主体,哥大出版社借助其作为知名学术出版机构的符号资本以及该书本身的语言文学资本,不仅招募美国的专业读者进入营销传播行动者网络,使该书得以在美国多年持续稳定地销售,而且发动图书馆图书出版社参与出版发行,使该书能够更快捷有效地进入美国各大学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进一步扩大了传播流通面。当然,哥大出版社本身的资本也足以让各家图书馆收藏该书。该书1971年由两家出版社同时再版,表明美国读者尤其专业读者对它一直有稳定的需求。由此可见,由哥大出版社主导的营销传播行动者网络运作较顺畅、高效,使该书在美国获得了稳定有效且长久的传播。

其次是认可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运作。布迪厄认为,通过分析作家作品在不同时期被认可即“被文学殿堂拥抱的不同形式”,可以确立“使作家本人成名的经典化过程”[16]225。据此,我们可以假定存在一个“认可行动者网络”,以便分析作家作品被认可的过程。王译本初版后不到半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随即对日宣战,正式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亚太地区对其全球战略利益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中国研究,美国民众也由原先同情中国转变为支持中国。在此大背景下,有着深邃思想和文化批判洞察力的鲁迅小说备受美国汉学界的关注,也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美国远东研究学会把王际真翻译的《鲁迅小说选集》列入畅销书目录,既表明该学术机构及美国汉学界对该书的认可,也有助于扩大其知名度及销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在美国渐次展开,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35]397,在当时收入鲁迅小说最多且准确流畅的王译本成为学者们参考引用的首选,随即获得美国汉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开启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之旅。以上分析表明,相关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借助各自资本进入认可行动者网络中,包括美国政府(拥有政治资本的机构行动者)、美国汉学界与美国远东研究学会(拥有符号资本的机构行动者)、中国研究学者与鲁迅研究学者(拥有符号资本的人类行动者)、美国民众及读者(被动员的做出阅读购买决策的人类行动者)、鲁迅小说中英文本(拥有语言文学资本和招募能力的非人类行动者)等。这些行动者通过复杂的相互招募的过程,如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使美国学界关注鲁迅,也使美国读者有了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合力构建并运作认可行动者网络,促成了对鲁迅作品的学术和社会认可。

最后是评论推介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运作。我们注意到,有4位书评人与中国或鲁迅或王际真有渊源:赛珍珠(1892—1973)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视中国为其“第二故乡”,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由她主办并编辑的《亚洲月刊》成为“一扇向西方展示东方的窗口”[36];海伦·福斯特(1907—1997)30年代和斯诺在上海生活期间与鲁迅有过直接交往,此后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现代文学和促进中美友好[37];萧乾(1910—1999)30年代中期曾参与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Living China)的翻译工作,这种特殊经历和职业惯习使他成为王译本合适的评论者;乔志高(1912—2008)早在1935年就与王际真相识,后来“两人成为终生好友”[4]98-99。由此推论,上述书评人分别被有关行动者招募进入评论推介行动者网络:赛珍珠被她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经历及其与中国割舍不断的联系(可视为一种文化资本)所动员,海伦·福斯特被她与鲁迅生前的友情即社会资本招募,萧乾被他的中国文化身份及职业惯习驱使,而乔志高因其与王际真的友情而参与进来。至于其他几位书评人,从书评内容看可能是被鲁迅作品本身的魅力及哥大出版社的声誉所打动。书评发表平台不同,其受众也有所不同:《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民族周刊》主要面向大众读者,《亚洲月刊》《域外图书评论》《周六文学评论周刊》《远东季刊》主要针对专业读者。这表明该书当年被同时推介给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但从接受情况看,它主要在专业读者群和汉学圈子里传播。这与该书主要通过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有很大的关系。

从理论上推论,通过营销流通、学术和社会认可、评论推介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及运作,其中有天时地利之便,也有美国政府、有关机构和个人的助力,王译本在美国实现了有效的传播。

五、结语

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西方商业出版社对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普遍缺乏兴趣,海外华裔学者或汉学家发起并翻译、西方学术出版社出版模式是中国文学走进西方的主要渠道之一。鲁迅小说王际真译本是该模式运作下的一个成功案例,足资今人借鉴和反思。时至今日,对那些本身很重要但在西方不好卖的中国文学译作来说,西方学术出版社仍是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出版渠道。因其明确的市场定位及目标读者群,学术出版社出版模式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实践意义。江帆明确指出,由我方提供资助并拟定选题、委托英美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模式,要比多年来采用的中国文学译介“内产外销”模式有更大优势,是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38]102-104。

本个案研究表明,“译介与传播行动者网络模式”适用于分析译作传播的过程,由此揭示行动者网络复杂的运作机制和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行动者网络”是为了便于分析而假设的;同样的,这种基于网络模式的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推理性的,研究者所做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因而可能会给人“说服力不强”的感觉。然而,既然史学界公认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而只能尽量贴近之,我们也不应该因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不能完全还原翻译史真相而拒斥之,更不应否认这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本个案研究还表明,如把“传播影响力”或“被认可度”视为重要表征,可基于多种指标考察、评估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效果。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定性或定量的指标都未必是可靠的,也即不能准确反映中国文学译介与传播的真实效果。译本接受尤其中国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是公认的研究难点,如何提升这种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积极努力。

猜你喜欢
行动者译本鲁迅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鲁迅,好可爱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鲁迅《自嘲》句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鲁迅看书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