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润锋
(绍兴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2019年12月14—15日,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绍兴文理学院主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社科处、人文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暨“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在鲁迅故乡绍兴隆重举行。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寿永明主持开幕式。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汪俊昌、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张福贵为鲁迅研究院揭牌。鲁迅研究院成立典礼后,举办了“鲁迅与孔子”高端论坛。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孔子研究院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鲁迅与孔子比较研究”“鲁迅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鲁迅与中国文化价值现代性重建”等多个专题,对鲁迅、孔子之于民族文化现代性重构的资源性意义进行了深度阐发与交流探讨。
鲁迅与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大源泉性思想家,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最辉煌的文化遗产,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此前学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此次研讨会对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化。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指出,应把鲁迅与孔子的思想放到当下思想文化建构之中思考。鲁迅和孔子的关联性显而易见,但两者思想的“异”更为重要,如二者的“立人”就有本质的差异:鲁迅关注的是个体的人,思想更多来自墨子的兼爱;孔子的“立人”是“立法”,强调宗法秩序,强调的是群体。我们研究鲁迅旨在追求当下意义,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价值观。因此,探讨当下文化转型时期价值尺度、人格标准如何确立,应该提倡鲁迅在实践中建构的“第三样文明”。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张梦阳则从马王堆考古新发掘出土的“孔子临终遗言”切入,对鲁迅与孔子在“立人”问题上的异同进行了梳理与探讨。他指出,在把人和人的灵魂与精神视为首位、倡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苦斗一生而最后对实现自己的目标绝望、对人类历史的恶性循环忧愤深广等四个方面,鲁迅与孔子有共同点。但在“立人”问题上,孔子固王位,鲁迅济苍生;孔子主张愚民政策,鲁迅坚持开启民智;孔子要立的人是礼教制驭下的奴才,鲁迅要立的人则是摆脱奴性、独立思考的精神界之战士。河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永泉教授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鲁迅与孔子的文化关系,认为鲁迅与孔子既一脉相承又有质的不同。他指出,孔子是确立中国宗法人伦文化的关键人物,而鲁迅则解构中国宗法人伦文化。鲁迅与孔子的文化关联既体现在中国的乐感文化中,又体现在塑造人性、建构民族文化心理、人际情感建设等方面。浙江大学黄健教授则辨析了孔子与鲁迅思想体系的生成背景、价值内涵与时代意义。他认为孔子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价值在于,在特定时代有效维系了国人的心灵秩序和社会秩序,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而鲁迅的思想体系则形成于农耕文明面临转型的时代,其反传统旨在使国民摆脱精神奴役,“立人”思想的核心和宗旨解决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历史局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针对同一话题,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顾红亚副研究馆员则着重探讨了鲁迅与孔子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在教书育人、立足现实对抗环境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及两人都强烈体验到的知音难觅的孤独感。浙江宁波镇海区作协林伟老师从孔子与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后世影响等方面探讨了两者的相似性,并从鲁迅对孔子的评价中辨析了两位思想家的启蒙思想特点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刘春勇教授探讨了鲁迅与孔子合于中国“道”“易”传统的精神相通性。他指出,“变易”的思想和此种思想指导下的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执着于行从心出,正是鲁迅贡献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苏州大学汪卫东教授同样探讨了鲁迅与孔子精神的异同,认为鲁迅与孔子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仁者,都作为偶像遭遇了被误读的命运,而相异之处在于轴心时代地域性文明与转型时代世界性文明的背景、为权势者与为民众者的精神指归、秩序建构与文化批判的现实效应等方面。
鲁迅的“批孔”问题,在鲁迅研究中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现象。北京鲁迅博物馆黄乔生研究员以批林批孔运动中出版的鲁迅言论集为中心,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鲁迅批孔反儒形象的塑造。他指出,鲁迅和孔子其实是“两位圣人一条道路”,应关注二人从身体到精神的契合。鲁迅晚年“译而不作”和孔子“述而不作”,都体现了先贤圣哲不容于当世的命运。纵观鲁迅思想的发展,他之所以被选为批孔先锋,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的时代。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以历史主义的视角系统梳理鲁迅批孔的历史逻辑,探讨其学理启示。他认为,应强调将鲁迅与孔子的思想放到历史语境中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孔是历史的选择,有特定背景。故而鲁迅的批孔并非是对孔子的学术评价,而是一项实践性的行动,是基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发展需要。尽管鲁迅的批孔表现出矫枉过正,但这种矫枉过正取决于历史的辩证法。鲁迅作为新文化先驱,与孔子思想及传统文化是特殊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山西运城学院袁少冲副教授则着重探讨了鲁迅“误读”孔子的类型、原因与启示。他认为,通过细读原典,可以梳理出鲁迅“误读”孔子的四个类型,即庸俗化、错位性、创造性、苛责型。“误读”的原因既有时代与社会性质的迥异、看问题的视角与基点的差别、后儒的利用孔子、鲁迅释孔的创造性缘于其生命境界及思维深度等成因,也有鲁迅批孔未兼顾同情理解之态度等因素。他进而从更宏观综合的层面得出三点启示,即鲁迅论孔在基点与目的上的实践性,鲁迅驳孔在表述上的策略性,以及二者在理性意识、实践品格、人文精神上体现出的根底相通。
对鲁迅与孔子展开思想探讨与学术交流,并不仅仅只是聚焦两位圣人的思想文化,也同样涉及鲁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以《故事新编》为个案,探讨了鲁迅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他认为,鲁迅对儒家思想既有所拒绝又有所承担。在社会事功中寻求道德完成,即强调个体人格追求与群体责任感使命感相统一的实践理性,成为鲁迅承担儒家价值的独特方式。而文化批判反映了鲁迅试图通过清理传统而从中寻找创造力的源泉,完成其“立人”或改造国民性,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取向。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探讨了中国文化研究史中,“反传统”话语的中国生成史及“反传统”话语的理论谱系,认为“反传统”话语的本质是“二元对立”思维。因而,用“反传统”来批判鲁迅或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大的问题是话语的错位,是方法论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对立。认知“传统”,建立“传统—创新”的平衡,需要必要的理论储备,要在文化发展中做到对传统“弘扬”与“质疑”的平衡。鲁迅反传统思想最有价值之处,正在于他提供了面对传统时“弘扬”与“质疑”的平衡点:在“人”的立场上审视传统。泉州师范学院古大勇教授探讨了鲁迅与世纪之交“儒学复兴”浪潮之间对抗抑或对话的可能。他指出,在21世纪之交第四次“儒学复兴”浪潮中,鲁迅处于一种“缺席审判”的位置。学术界普遍将儒学和鲁学置于传统/现代、保守/激进、中学/西学的二元对立的框架中诠释,强调凸显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但是,对抗并非唯一选择,两者具有谋求对话的可能。首先,鲁迅不是全盘“反儒”,而是有侧重点和选择的,鲁迅在“反儒”中的偏激性姿态是他在五四新文化语境中(乃至其他五四先驱)的一种斗争性策略。其次,以往多强调新儒家与鲁迅之间的对抗,但事实上,他们在某些方面的思考具有相当一致性,如都对西方工业文明和“科学至上”之弊进行了辨证思考和批判,都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等,在文化选择的方法论上,鲁迅与新儒家都具有开放的辨证批判思维。再次,儒学和鲁学本身不是固步自封、孤立静止的思想体系,需要吸收其他先进的思想资源,取长补短,完善与发展自己。他主张,儒学要完成现代转换、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在其他思想体系中吸收理论资源。在多元价值标准的21世纪,儒学和鲁学可以采取一种开放对话的姿态。针对如何传扬儒家文化的话题,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研究员则从对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的重新认识谈起,认为应该从鲁迅对孔子对儒家文化的议论、评价中获得教益和经验教训。传承发扬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对孔子及其学说、文化值得重新深入研究,同时,传承弘扬儒家文化的方式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也有不少研究致力于探讨传统文化对鲁迅思想与创作的影响。吉林大学王学谦教授着重探讨了鲁迅生命意志与道家文化的内在关联。他指出,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个人主义,与鲁迅的尼采式生命意志是相互兼容的。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疯狂叙事延续了道家文化的疏狂精神,是一种道家文化式的怀疑主义。鲁迅的个人主义具有自律自为的特质,这种特质和庄子的“无待”自由一脉相承。同样论及传统文化对鲁迅精神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卓光平副教授从越地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对以王阳明为代表的越地异端传统和狂者精神的血脉传承,认为作为“圣之狂者”的王阳明和首倡“摩罗精神”的鲁迅,都是中国文化中狂者精神传统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浙江外国语学院樊宝英教授则探讨了鲁迅对传统文论《文心雕龙》的创造性转换。他指出,鲁迅对《文心雕龙》的创造性转换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学术内涵。鲁迅的路径在于“取今复古”“施之国中”,寻求文化转型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回应当下民族生存现状,从而将文化现代化与中国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鲁迅寻绎《文心雕龙》中的“立人”文学传统资源,使文学具有一种启蒙民众、转移性情、改良社会的历史担当。这种创造性转换,折射出鲁迅对古代文学理论遗产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陈蘅瑾教授探讨了越地堕民与鲁迅国民性中奴性批判之关系。她指出,通过对堕民的奴性分析,以及鲁迅作品中对奴性形象的理性批判,可以发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原点。正是在越地堕民中,鲁迅发现了人性中最卑劣的奴性,也发现了奴性中潜在的抗争力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他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现代性重构具有重要的资源性意义。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了鲁迅与中国文化价值现代性重构的相关问题。这其中既有从宏观视角对鲁迅思想的现代性价值进行系统阐释,也有针对鲁迅具体创作的深入解析。陕西师范大学李继凯教授立足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宏观视野,认为研究鲁迅固然应看重鲁迅的文学文本、文字符号所展示的形式美,但更应看重其思想、情感即心魂和精神,鲁迅是当之无愧的“现代中华民族魂”,对建构现代社会与文化居功至伟。绍兴文理学院曹禧修教授则着重探讨了鲁迅生命哲学的现代性,指出“正视”的姿态是鲁迅生命哲学的重要问题,它与其生命哲学的核心诉求即国民劣根性的改造具有逻辑关联。这种正视真实的姿态恰恰是国民劣根性改造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探讨了鲁迅小说研究中久被遮蔽的斯巴达文化及其在晚清中国流传的文化政治问题。他认为对斯巴达文化的重视是鲁迅重塑“国魂”的方法。无论是弃医从文事件,还是从《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到《铸剑》《女吊》,都可隐约看出鲁迅与斯巴达文化的曲折而复杂的思想联系。温州大学彭小燕教授基于一定的哲学视野,着重探讨了鲁迅世界意义体系的有机构成问题,认为鲁迅文学的意义世界存在一个纵贯“人性—社会(历史)—哲学”的三重意义结构体。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李先国教授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了鲁迅启蒙文论的现代性。他认为,鲁迅在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时更多地关注文学在启蒙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回溯这种启蒙文论,鲁迅的目的是既要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又要摆脱人对“物的依赖性”,趋向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现代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主张创造“遵命文学”让文学积极参与政治,积极评价“革命文学”的政治意义,强调文学的无用之用以保持其独立性。绍兴文理学院孙海军副教授探讨了狂狷人格与鲁迅理想人格之建构。他指出,鲁迅提出的以“尊个性而张精神”为道术的“立人”方案及其内在逻辑,不仅留有梁启超“新民”说之痕迹,章太炎等人对于个体精神、意志、道德维度的强调及其折射出的心学背景,也影响到鲁迅“立人”方案的最终形态。心学惯用语汇不仅成为鲁迅转译西方新神思宗和摩罗诗人的语言媒介,而且大量心学语汇所凸显的狂狷人格也在无形中介入到鲁迅对理想人格的想象,从而成为鲁迅“立人”方案的重要思想资源。浙江大学岳寒飞博士从鲁迅小说《故乡》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入手,以文本中呈现的伦理道德观念为立足点,深度解析了鲁迅的“立人”伦理观及其启蒙思想在文本创作中的渗透与阐释,进而探究“人”与“我”的自觉在中国文化价值现代性重建中的内涵及意义。
另有部分学者从鲁迅具体作品的解读入手,探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价值。浙江工商大学范家进教授呼吁增强从审美角度对鲁迅作品的文学形式探究。通过细读辨析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新”与“旧”,他认为,鲁迅小说总主题在于揭示“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其乡土小说集中表现的是“老中国的儿女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未经现代革命彻底涤荡的江南乡土中国。鲁迅小说中的各种意象及风物民俗无不洋溢着传统乡土社会风韵,但某些新事物、新风貌、新观念,已在慢慢侵入或渗透其中,然而这些“新”未必都给“老中国的儿女们”带来了真正的福祉与安宁。从这些小说中可以发现,鲁迅并非是个“唯新是趋”、对“新”充满乐观的单面文化人,而是及时发现了“新”与“旧”之间的多面性、复杂性甚至悖论性,并以小说审美形式表达了他对主流现代化理念的既有认同、也有质疑和超越的复杂心境。浙江师范大学潘正文教授则以《孔乙己》为个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了鲁迅小说中的多文本叠合现象。他认为,鲁迅的不少作品都存在着写实性文本与象征性文本叠合的现象,象征不仅是鲁迅小说的局部艺术手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的象征性文本更能代表鲁迅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文学报》高级编辑、当代文学评论家王雪瑛指出,1918年《新青年》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让文学革命拥有了颗粒饱满的果实,使《新青年》成为“议论”和“创作”并重的杂志,有一种理论和创作相得益彰的生命力,有力地推动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展开。鲁迅的文学语言是最有个性的语言,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百年来一直散发着不竭的生命能量。他的文章蕴含着风骨,思想的力量势不可挡,联系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波澜起伏,呈现了他思考的高度和深度、热血和襟怀。鲁迅以文学语言扩展了我们的精神空间,更新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壮阔历程。宁波大学周春英教授以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了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析其从完全麻木到逐渐觉醒的过程。
部分与会学者打破学科界限,从跨学科领域的视角丰富深化鲁迅研究。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教授探讨了鲁迅的文艺观念与美术实践之间的关系。他认为,1905年在仙台,促成青年鲁迅弃医从文重大转折的并非“文学”而是“美术”。鲁迅当时理解的“文艺”,是“文学与美术”。鲁迅的文学实践与其复杂的“美术”意识以及功利性的文艺观密切相关。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杨福泉教授则从文字学角度考察了鲁迅《伤逝》的题名。他指出,《伤逝》与《论语》“逝者如斯”、《老子》“大曰逝”的文化意义一脉相承,主人公“涓生”的命名可能出自北周庾信《徵调曲》组诗“涓涓不止江河生”;“逝”和“涓”表明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小大之辩”的哲学思索。他的另一篇论文从语言学视角阐释《鲁迅全集》中的古代文献语言,对全集第一卷《坟·人之历史》中有关古代文献语言的若干词条重新考察并订补,细致考察并厘定了有关词语的来源与作品文本之间的关系。
也有部分与会专家从影响与比较的视角切入鲁迅研究。青岛大学吕周聚教授探讨了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他指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其小说创作促成了其小说史的研究与写作,小说家的创作经验与艺术敏感赋予其小说史以独特的个性;而小说史研究与写作又反过来提高了其小说创作的水平。南通大学陈树萍教授着重探究了鲁迅对《莽原》期刊青年同人文学创作的影响,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青春梦呓式的心灵书写、乡土写作的生动剪影、女性心理的现代探幽等三个方面。由此,承载鲁迅范式的《莽原》杂志亦成为五四新文学青春写作最生动的样本。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朱文斌教授则探讨了鲁迅的现代性精神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影响。他认为鲁迅的现实主义精神、韧性战斗精神及无畏的牺牲精神等都体现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创作中,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向纵深发展。刘家思教授探讨了鲁迅的现代历史观对其创作的影响。他认为,鲁迅的创作坚持现实主义是因为受到了现代历史观的影响。鲁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握文化现象,并从人类通性的视点予以提炼,从而使创作能够镜照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潘海军副教授则在比较视野下探讨了王国维与鲁迅两者理论思考与艺术触角的“真感情”与“真境界”,认为王国维与鲁迅的“真精神”在于最深刻的悲剧体验,以及由此而展示的人类心灵奇崛至伟的价值维度。
还有部分学者聚焦了鲁迅研究之研究。绍兴鲁迅纪念馆裘士雄研究员分别梳理了绍兴在新中国成立前、文革前十七年、文革十年、文革后三十年的鲁迅研究。杨晔城研究员探讨了绍兴鲁迅研究开展“大师对话”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探讨了屈正平先生的鲁迅研究,肯定了屈先生在鲁迅研究史方面的独特价值。
“鲁迅与孔子”这一话题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性,也有着理论回应现实的迫切性。传统与现代双重视域中的批判与继承、反思与创新,旨在民族文化价值的现代性重建。本次会议对这一命题的聚焦,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拓展了鲁迅与孔子儒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