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态度、立场: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思考

2020-02-24 23:54邱国鹏
三明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服务设计

邱国鹏,王 林

(1.三明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2.克拉斯诺达尔文化艺术大学,俄罗斯 克拉斯诺达尔,350072)

21世纪,随着知识网络时代的到来,设计呈现出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新特征,彰显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设计的观念、态度、立场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融合、借鉴,以及在更宽、更广的态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尤其是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及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常态化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正视并尽力调适与优化新的立场、观念和态度呈现出积极创新的态势。在此前提下,如何积极依靠设计的实践主体,将服务作为设计的重要内容,追求服务潜在的价值,以一种“服务”的心态发挥设计的整合创新作用。进而实现设计服务向高级阶段的服务设计转化,推动设计“以人为本”到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提升,生态设计到可持续设计的服务拓展,是一个既引起业界持续思考,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观念:从设计服务到服务设计

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似乎都离不开设计,大到我们生活城市的规划、建筑的设计,小到生活中的日用品等等。确切的说,我们已生活在了被设计的系统中。在这个体系内,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纳入了设计的范畴,所有人都是设计师,互相之间带来了某种利益和满足感。设计作为物质化的实践行为开始被定位为一种服务,一种为他人、为集体和为社会造物、造境的服务。正如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马格林所言:“设计,在更深的意义上理解它,应该是一种人类服务。它生成我们的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行动是因为有了好用的产品的出现才变得可能,精神性可以成为一种培养有价值的感觉的来源。”[1]可以说,设计为人们创造更多样的生产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不仅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其自身的立场正在悄然改变。

从根本上看,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仅局限于工业产品领域的概念和范畴,在观念上已逐步从产品制造向提供更多服务的理念扩展。正如尹定邦教授在《设计也是服务》中把服务分成四类:人员服务、实物服务、结合服务和组织服务。指出:“设计师投入设计,提供人员服务;将设计完成后交给制造者和建筑者,也算实物服务;将设计完成的制成品和建成物交给市场和消费者,是提供实物服务;设计师到车间工地,结合图纸完成监理任务,这也算结合服务;制成品到使用者手上,建成物到经营者手上,由经营者提供结合服务。”[2]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设计服务并不是一种封闭在自身系统之内的活动,它不仅聚焦有形产品的外观形式,同时开始关注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从为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到完善产业链及产业的有序发展,再到整合各领域的资源及组织集成创新设计活动的开展,设计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的内在体验,这为设计服务的升级提供了全所未有的可能,也为服务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服务设计”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推成出新,在众多管理与设计学科交叉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概念,经多年的发展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设计学科范畴中的“服务设计”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哈佛商学院标志性杂志《哈佛企业评论》中Shostack G.Lynn为服务设计的发展拉开了序幕。2008年由国际设计研究协会主持出版的《设计词典》给其下了颇具权威性的定义:“‘服务设计’从客户的角度来设置服务的功能和形式。它的目标是确保服务界面是顾客觉得有用的、可用的、想要的;同时服务提供者觉得是有效的、高效的和有识别度的。”[3]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不存在一个终极的定义来诠释什么是“服务设计”,因为是服务设计即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设计学的综合而宽泛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服务设计发展至今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在新的背景下,服务需要更好的被设计,服务设计作为设计服务的高级阶段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设计服务与服务设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及物”的设计,那么后者也可以在某种角度上被看作是“及物”与“不及物”融合的设计,它不仅仅是对物本身的设计,更是为物的使用者提供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服务的可能。例如我们常用的、作为硬件产品的手机,在互联网思维下,当我们在购买时,除了关注它的外观颜值,更重要的是作为硬件载体在接入通信运营商网络后,借助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群体产生的、以服务为主的系统给用户提供的新的体验和需求满足感。事实上,服务设计提供了一种整合不同层面设计服务的策略,他将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和服务融合起来,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参与式体验设计,将产品和企业提供的服务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建立一种用户、市场和企业价值共生模式。正如苹果公司的iPod+iTunes,开创了将用户体验、市场终端和企业服务融为一体的完美模式。正是通过iPod设备和iTunes在线商店的结合,融合产品不同性能和服务之间的连接点,改造与公司和产品的互动方式,为用户提供了无缝的音乐体验,取得骄人业绩。如今,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和用户需求下,设计的服务整合价值日益明显。针对用户不同阶段的观念、习惯、需求,设计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这既是从“设计服务”到“服务设计”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设计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服务价值的基点。

二、态度:从设计“以人为本”到设计为人民服务

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工业化确实为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不可否认的推动作用,现代主义设计师们的设计确实是以公众为目标来为大众服务的,以人为设计的主体和根本,是对人极大关怀的设计。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的提出是针对过去以往“以机器、标准化的技术为本”,其思想内涵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设计根植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其立场的变化如同其生成一样,是多因集合性的、过程性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制造业的强大,我们注意到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将人类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设计活动都围绕着人的欲望展开,尤其是受政治和商业因素的影响,设计的行为开始单纯指向生产,产品的价值开始凌驾于作为商品所必须具备的服务之上,人的异化与物化已成为众多学者最担心的问题。因此,面对消费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诱惑,“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开始被误解滥用,设计为人而服务在设计实践中的落实变得那么的软弱无力。正如美国学者维克多.帕帕奈克在《教育图解》中所言:“整个设计的概念正在遭受着抨击,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设计不再为他们服务了:现代规划和建筑使人疏远;工业设计以社会阶层为导向;平面设计琐碎而令人厌烦。设计越来越远离了大众和真实的世界。”[4]

或许当代人应有一种新的态度,那就是要真实地意识到设计仍然是社会公众行为,认识到设计承载着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在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进程中,人们也意识到物质需求的张扬而导致功利性对于设计应有责任的遮蔽或消解,忽视了设计所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目的。作为以和谐为精神导向的设计服务,已由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演化为赋予生活世界以形式和秩序的实践性行为。人们要想更好的实现人本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首先应该从消费的角度寻求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引导消费需求定位于一种新型服务方向。建立的是一种与新的创造思维、新的生态伦理及新的社会价值相适应的创新设计。这意味着,它不仅致力于用“以人为本”设计去改造自然,更重要的是使设计建立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以人为本”的设计的更高层次—“为人民服务”的设计,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生活方式和服务的可能,保证人类的美好而有价值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应该看到,虽然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并无定规的开放性领域,但服务设计将可持续的理念贯穿于始终。不仅强调为人服务的思想、民主精神、公共立场,要“服务”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经济、政治、技术、文化,还包括不同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服务模式、商业等方面。尤其是进入在后制造时代,或者说设计3.0时代,服务已成为一种无形的情感体验,它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满足。消费者越发讲究服务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方式、环境、效率。因此,面对全球70亿人口的消费者,可能更需要的是更新升级设计的观念和调整后续服务策略。设计为人民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面向人类真正的需要和价值的回归。将以用户体验为目的服务设计融入体验经济业态中,才能为之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者在提供给市场和消费者一件有用的产品时,发现自己设计的不仅是产品本身,而是在营造一个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需求、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共生服务系统。作为服务设计的发展的高级阶段,为人民服务的设计提供的是基于为“人”服务态度的延伸。它不仅赋予了产品更丰富的物质、精神和文化内涵,同时对服务进行创新设计,让“人”能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用并得到值得回味的体验。诸如2014年成为热议话题的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全价值链营销混合服务模式,这种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机融合的模式,满足了时下消费者的全部需求,激发了包括苏宁、阿里、腾讯等众多实体零售业和互联网企业新一轮的相互渗透。许多方面传递出的信息似乎都表明,基于多元互动服务观念而形成的体验经济已成为服务设计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今天的设计师应当具有一种政治和社会的责任,他设计的基础是大批量生产。设计什么以及怎么设计将影响芸芸众生的生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从历史上知道他从哪里来,从政治上知道他往哪里去。工业设计组织要做的事就是在一个预制价值的世界里激励这种不断加强的责任感”。[5]面向知识网络社会进化的设计是基于整合创新、跨领域协同的,是按照大众基本需求进行的,是为民主化、平民化的大众设计。那种以为设计高高在上,只为极少数私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不需服务人民的态度,不利于设计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三、立场:从生态设计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生态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其核心思想是节约自然资源,克服生态危机,使人类与自然融合一致。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生态设计要求建立的是一种生态资源与开发利用的平衡,旨在人们的行为朝向引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强调对人类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怀来满足人们的最佳要求,侧重于设计以及生产与消费从实际出发,避免追求经济发展的净利益,而牺牲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产生挥霍浪费的消费。例如借助生态设计理念的英国贝丁顿零耗能发展项目,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等,通过综合的节能设计,创建了一个人均资源消耗不超过人均资源占有量的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这个项目不仅为世界其他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典范,也为人类生活领域提供了生态设计的思路。

当然,现代设计促成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和人类生活难以想像的高水平。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大肆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变得史无前例的突出和紧迫。长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为设计和生产追逐“商场”利润、奢华的消费文化,导致责任缺失、道德伦理观缺失带来的环境和生态危机而陷入新的困惑之中。这些困惑似乎都很大,但却是作为当代人面对当代的设计进行反思时不能不去正视和理性思考。因此,从生态、经济、社会的视角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观念再度成为社会广泛讨论和接受的主题。章利国教授在《现代设计社会学》中指出:“人其实具有双重性,既是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受整个环境的制约,又是改变自然环境、创造社会文化环境的主体。这是一种人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人类在自己文化创造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才能确保创造的可持续性和永恒性。”[6]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观念下,从生态意识和环境为本的理念出发,着眼于指向民众与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整体存在关系,形成社会、技术、艺术与文化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才是一种普遍、理想的发展之路。

面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们应当反思设计作为社会主动行为的立场,将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有机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不仅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与生态意识,更多地兼顾到消费者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协调经济、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社会的平衡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有效路径。如今,“生态设计”的再定位已成为社会广泛探索、思考和实践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例如以色列女工业设计师Naomi Kizhner的设计“Energy Addicts”,针对当前能源在星球上是如此的有限,寻求从身体上直接获取能源,在皮肤表面里嵌入浸入式金属盒丙烯酸设备,潜意识中的简单运动即可产生能量。这个简单的行为设计让可持续的生态圈局部得以实现,尤其是在这个能源日渐短缺的时代,无疑对环境问题产生“设计警觉”,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提供可推广的范式。

诚然,当前的设计已不在是纯技术性的工作,而是一种技术生产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他的产品设计的重心不局限在产品的造型、功能和工艺,还拓展到了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关注消费者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保证人人能公平地享受商品和服务为重要内容。这种设计不单表现在产品和服务上,也包括使用这些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可持续性。以服务需求为目的的可持续性设计被人们所认可。服务设计从用户角度出发实现设计的延展性,对问题的服务化解决方案减少了有形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使用。因此,我们讲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需从消费者的行为和日常生活对环境的影响来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设计。应该做到的是自身从消费文化的束缚中脱离出来,使得设计的内在追求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原点,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不同,知识网络时代是一种适应知识网络经济、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形态。它所引发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制造等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在此新的背景下,知识网络时代的设计是绿色、智能、开放、共享的设计,它与民众生存生活密切相连,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生活方式的体现。当今社会意识形态或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面临着创新经济体系形成的“瓶颈”,使多元化的信息、思想、智慧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共享、碰撞。由此必将带来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影响因素的变革。换句话说,随着国际经济、科技的一体化趋于融合,在设计创新与经济领域需要更多的智慧、实践上去作系统、综合、动态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在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用户创新的今天,在基于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3D+X打印等开放共享环境里,考察生产范式和服务范式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式非常重要。应该说,对于当下设计而言,强调服务设计的观念、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的立场,建立一种自然—社会—人类三位一体的设计生态圈,既是一个学理问题,更是一个很实际的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思考也必将提升我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和设计竞争力。

猜你喜欢
服务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