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艺人尊严的回归(1949-1956)

2020-02-24 23:29:01陈元元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人戏曲

陈元元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在传统中国,士、农、工、商是社会的主流群体。除此之外,尚有“倡优隶卒”等贱民。这里的“贱民”,是封建社会对于平民阶层以下、在法律上没有独立人格的社会阶层的统称。其中,以戏剧、曲艺等为职业的艺人被蔑称为“戏子”,他们毫无政治和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的身份归属发生变化,他们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并在政权的塑造中展示了新的社会形象,改变了大众对于艺人的传统看法,真正从“下九流”的社会行列中解放出来。

一、翻身:艺人得到解放

在旧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底层艺人更甚。在恶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民没有发言权,舞台上的艺人更没有资格要求平等。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以下简称“五五指示”),要求对侵害艺人人权和福利的不合理制度逐步进行改革,这使艺人摆脱了旧身份的束缚。

(一)废除掌控艺人的“经励科”

“经励科”,一般称“管事的”,也称“戏霸”,是旧社会戏曲行业寄生性的“经纪人”。为从根本上解放艺人,新中国在管理制度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废除“经励科”。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五五指示”,要求革除旧戏班社中的“经励科”,从根本上废除封建把头式的旧制度,以解决广大演员与“经励科”、民主管理制度与封建剥削制度的矛盾。其后,由政府主导,公、私营演艺团体在剧团内或实行“共和制”,或实行“分红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艺人参与剧院管理。这些旨在扩大民主的调整与革新,逐渐消除了艺人的行会和宗派思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艺人你来我走、经常流动的生存状态。其二,取消票头,改革分配制度。剧团或茶社废除了“零打钱”,实行公开的卖票制度,所得收入归全体演职员。后以“工分”计算报酬,由演员自报和民主评议相结合来评定工资,所有演职员共同决定个人在戏班中的收入。这种财产公有、全员参与的分配,不同于过去的“打厘”“加票”等不合理的旧制度,为普通艺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减少了同行之间的倾轧,逐渐消除了艺人剥削艺人、主演剥削配角的丑恶现象。在“民主评议”环节,有些地方采取投豆的办法,弥补了艺人不识字、分组自报公议却破不开情面等弊端,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有利于培养艺人的进取心,且照顾到了名角的情绪。其三,建立福利制度,塑造平等观念。在过去,艺人生活无保障,相互间也缺少帮助,都是个人顾个人。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福利制度逐渐在各地建立起来,如在东北的佳木斯,就有“注意演员之福利事业:每月沐浴二次,由本团支款;倘有染病者,由本团介绍到医院,可能折扣治疗;一般演员每月有两顿细粮;并筹制夏衣”[2]等福利事项。平等、民主、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使艺人彻底摆脱了不稳定的流动生涯,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基本保障。

(二)改变畸形的师徒制

旧师徒制,是由技艺传承而形成,却是由师傅主导的一种剥削关系。在封闭的旧社会,拜师学艺是外人进入演艺界的必经途径。拜师除了有一套仪规、仪式外,还必须签订各种苛刻的契约。其内容涵盖徒弟学戏的自愿性质、年限和义务,包括“课艺期间无故不准回家”“倘有天灾疾病,投井觅河,悬梁自尽,各由天命,与师无关”[3]235等,形成了师徒双方的主从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除契约规定外,在学艺期间,徒弟还要伺候师傅的生活起居,承担师傅家的一切劳力活,完全等同于没有报酬的佣人。如弹词演员徐丽仙回忆:“跑码头、应堂会,回到家里还要听从摆布,服役家务,或捶背敲腿,叠被铺床,或打水扫地,端尿倒屎,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稍有不慎,还会遭到责打。”[4]11“体罚”名义上是为了徒弟,实际上是师傅以此来增强对徒弟的控制。旧师徒制的剥削性质,在于徒弟成为师傅赚钱的工具。“有一二年的功夫,徒弟就能出演,赚的钱全给师傅,头一年,师傅白养活徒弟,二三年徒弟赚钱给师傅,抵补衣、食费用,第三年以后,徒弟大了,赚钱多了,都给师傅,师傅坐食其利。”[5]在严苛的学艺契约下,学徒只能忍受剥削,毫无自主权。

新中国成立后,“五五指示”明确要求废除旧的师徒制度,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徒关系。自此,喝鸡血酒等不合时宜的拜师习俗被废除,拜师仪式呈现新风尚。收徒拜师不再行跪拜礼,改为鞠躬。拜师仪式先由主持人说明拜师与收徒的意义、目的,然后请师父在毛主席像前就座,徒弟向师父行鞠躬礼并献鲜花。跪拜到鞠躬的身体姿态转变,大大改善了艺人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新中国创办了剧校和艺人训练班来培养艺人第二代,打破了“艺不轻传”等固步自封的保守思维方式。学生不再是某一人的弟子,师生之间是纯粹的授业与被授业的关系。在实验剧团、戏曲学校等正规教育体系中,新的学习制度取代了过去的打骂教学方式,如“对教师提出不打、不骂、不损、不罚的口号”[6]等,激发了艺人热烈学习和渴望进步的情绪。在新社会,艺人不再是受打骂的苦役,如戏曲学校的学生回忆:“老师特别疼爱我们,拿我们当他们的子女一样看待。很多前辈的老先生,都很耐心地教导我们,想把他们一生学到的本事全传授给我们,一次学不会就教第二次,再学不会再教。”[7]国家对小艺人的培养和重视,教师对学艺者的态度,彻底清除了旧社会演艺界“同行是冤家”等相互排挤、自私自利的不团结现象。

二、重塑:艺人新形象的树立

文艺是有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文化统一战线的问题,明确了文化统一战线的团结、批评、教育和改造的方针。根据这一原则,新中国重视对艺人的思想改造,并积极动员艺人参与国家各项活动的宣传,从而提高艺人的职业声望,带动他们地位的提升。翻身的艺人怀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逐渐提高自身觉悟,以主人翁意识投身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逐渐获得社会的尊重。

(一)改革演艺内容,净化演出环境

戏曲是艺人在旧社会中创造出来的,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广大艺人或多或少都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不好习惯。为使戏曲更好地适应新社会的需要,新中国针对艺人的演出内容和演出环境进行了许多改革。这些改革增强了艺人演出的严肃性,也促进了演艺行业的正规化。

1.改善舞台形象,增强演出庄重性

1949年以后,新中国动员艺人澄清舞台形象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旧舞台面貌焕然一新。其一,将改善舞台形象的重要性提到政治的高度来认识。1950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尊重自己的民族的,尤其就今天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说来,更应自爱自重。戏曲表演,凡是伤害我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思想的,这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必须下决心改掉!”[8]改善舞台形象的工作与爱国直接联系起来,广大艺人被发动起来,纷纷订立爱国公约,改进或删除任何有损人民自尊、自信的落后演出形象。

其二,净化舞台形象,取消旧的舞台陋习。对于污秽落后的舞台形象,新中国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坚决革除的,如“小脚、打赤膊、擤鼻涕、吐痰、喝尿、淫亵的两手上下互比、摇帐子、戴奶头、戴肚兜……实在是一无是处”[9]。一类是需要扬弃的,如是否应该删除酷刑,则要判断是否仅是宣扬暴力血腥、虐杀等寻求感官刺激需求而与剧情发展不相关的内容,并非要求艺人在舞台上根绝用刑的场景。除了革除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内容,旧的舞台陋俗也被取消。为使舞台形象真实完美,新中国逐渐建立了导演制度,饮场、检场、把场等各种落后现象随之消失。这就避免了非舞台演员在台上随意走动,出现间断剧情、舞台紊乱等不良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与发展导演工作,通过剧中艺人、幕布的启闭、灯光的明暗、桌凳等舞台布景处理检场问题,避免了古今错乱和“走尸”的情况,改变了过去舞台上配演人员的松懈和散漫,提高了戏曲表演的严肃性和庄重性。

2.清除旧剧毒素,建立人民新艺术

改革戏曲内容,是新中国初期提升艺人尊严的重要举措。其一,清除旧剧毒素,旧剧新演。政府先根据对人民的好坏程度从内容上对旧剧的审核作出规定,并停演了部分坏戏。剧目审定标准,继承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旧剧改革精神,“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以推广,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污蔑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10]26-27。截至1952年底,文化部通告禁演宣扬封建迷信和有其他封建毒素的戏曲26种,其中京剧《探阴山》《大劈棺》、评剧《黄氏女游阴》《枪毙小老妈》等坏戏被停演。在政府的领导下,各地戏改成绩显著,如东北艺人群众在戏改一年多就有京剧改编412种,评戏642种。[11]艺人改编旧剧最出名的要数昆剧《十五贯》。1956年,《人民日报》发出重要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其后新华社向全国发了三篇电讯,分别介绍了《十五贯》演出的盛况、剧团演员龚世葵等人的青春力量以及对于郑振铎副部长设宴饯行的专门报道。昆剧《十五贯》获得的高度评价是旧剧改造的成功,也是政府对于艺人的肯定。

其二,鼓励艺人创作新剧,建立人民新文艺。1952年,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新的人民的文艺应当帮助国家正确地教育人民,用爱国的思想、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人民,传播社会的新风气,提高人民的道德品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果不能这样,在新的人民的生活中也就没有它的光荣的地位。”[12]133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成为这一时期文艺创作的衡量标准。就现代戏而言,有山东省文联地方戏研究室组织改编的吕剧《李二嫂改嫁》、西北戏曲研究院的前身西北民众剧团创作的眉户戏《梁秋燕》、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组织改编的沪剧《罗汉钱》、东北戏曲研究院组织创作的评剧《小女婿》等优秀作品。这些现代戏多与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农业合作化等运动紧密配合。有些地区还成立了创作新戏的专门机构,如西北文化部戏曲改进处于1950年间组织成立了戏曲创作研究会,有领导、有计划地创作新戏,四五个月共创作剧本17个。这些新剧和新演出方式的出现,与时代、人民、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发挥艺人“革命宣传员”的作用。

(二)改造艺人思想,整肃艺人作风

从旧社会走来的艺人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落后观点和封建习气,因此新社会艺人要成为人民的艺术工作者,担负起教育人民的责任,就必须进行思想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训练班、竞赛会演等多种方式,并结合艺人的业务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作风。

1.加强艺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新中国强调艺人树立新的观念,从加强学习着手。其一,举办艺人训练班,提高艺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认识水平的进步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前提。截止到1950年底,北京艺人讲习班举办三期,天津市亦举办两期,其他地区参加学习的艺人也不在少数,如华东区有4 500百余人,东北区约8 000人,中南区上万人。据著名赣南采茶戏艺人丁少年回忆,“在学习期间,梅兰芳、程砚秋、裘盛戎、陈伯华、曾荣华等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给我们讲课;陈毅副总理还在百忙中抽时间看望我们,为我们作报告”[13]649。全国戏曲讲习班里,欧阳予倩、田汉、马少波、洪深、阿甲等戏剧理论家为艺人授课,向艺人讲解革命人生观等,着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同时,各级政府利用冬学、夜校、识字组等方式对艺人进行教育。定期召开的艺人代表会、升降班等制度更是掀起艺人相互竞赛学习的热潮,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经过思想文化改造的艺人,不再只想着学戏、赚钱、吃饭,而是积极宣传新中国的各项政策,投身于新中国初期的建设中。有艺人回忆说:“我们从报纸上看到各种消息,常常是当天就在茶社里,通过‘大鼓’‘评词’等形式向群众宣传。”[14]

其二,组织戏曲观摩演出,加强艺人的业务交流。为贯彻“百花齐放”方针,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中央文化部举办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汇集了京剧、评剧、越剧、川剧等23个剧种、82个剧目,其中1 600多名戏曲工作者参加观摩演出。大会历时40天,并对参与艺人颁发了荣誉奖、剧本奖、演出奖、演员奖,成为新中国戏剧运动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当时的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六大行政区都组成了代表团,推出了最好的剧种、最好的戏和最好的演员。会演对优秀的剧目和表演进行了评奖,这不仅鼓励了戏曲艺术的改革,也促进了艺人在竞赛中相互学习,改变了从前艺人在技术上互相隐瞒、互相嫉妒及混世等思想。自1953年起,全国各地区及部分省、市相继举行了戏曲观摩演出,如东北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陕西省第一届民间戏曲观摩演出,西安市戏曲会演,浙江省戏曲观摩演出等,其中影响较大的则是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继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戏曲盛会。观摩演出在客观上使很多流浪在农村草台班的地方戏登上了大雅之堂,使得散落在农村的老艺人重新登上了舞台,揭开了戏曲界神秘的面纱。

2.开展文艺整风,树立阶级观念

为增强艺人对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立场,使他们彻底与过去划清界线,新中国初期,各地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其一,进行阶级教育,肃清艺人的非政治化观点。新中国强调艺人的思想改造,强调文艺应为工农兵服务。根据绝大多数艺人贫雇农的出身,政府加强艺人对中央戏改文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相关政策的学习,教给艺人翻身的道理,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发动艺人诉苦。这些理论的学习和“控诉”使艺人认识到,过去毫无尊严的地位和生活是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政府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艺人明晰了自身的阶级立场,逐渐建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观。同时,新中国在艺人的创作和表演上,强调艺术的主题和思想,否定单纯技术化、形式化等非政治化的抽象观点,突出说明艺术的工农兵方向是艺人深入生活、联系群众的基础。革命文艺观的确立,使得艺人的社会基础扩大,影响力增强。

其二,树立劳动观念,改变艺人的懒惰思想。旧社会的艺人沾染了浓厚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们讨厌劳动,大多数人抱着混吃等死的想法。他们认为,人生一世不过吃、喝、玩、乐,不理解人民大众的朴素生活。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上普及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并要求艺人向无产阶级的工人学习,“例如家庭操作,洗衣、做鞋、做饭等,都应当好好正轨的学习一下”[15]。在“劳动光荣”的教育下,艺人提高了思想觉悟,并主动将劳动与政治结合起来。例如,他们在新中国初期的防疫卫生运动中将卫生清理当作政治运动来看待,自觉帮忙搬运布景、戏箱等重物,主动清理舞台,“把场内几十年始终没有打扫过的包厢底下给清洁了,把干巴在柱子上的泥土洗净了”[16]。

其三,清除艺人的不良习气,整顿他们的生活作风。过去为了生活,一个戏院的艺人彼此间闹宗派分裂、角儿争抢“头牌”互相喝倒彩是常事。新中国为破除艺人互相打击、互相轻视的落后思想,普遍开展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艺人在这一运动中,不断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肃清宗派思想残留。此外,旧社会艺人吃、喝、嫖、赌、抽等恶习一直受到外界的歧视。在东北的一项调查显示,艺人有不良嗜好的不在少数。“在过去的一百多名艺人当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吸过大烟的。罹患花柳梅毒等积病者,几乎占全部艺人之半。女艺人亦以‘挖点子’过活,因此男女关系在艺人当中是呈现着异常混乱的。”[17]新中国初期对艺人生活和作风进行了“清污”,如取缔了侮辱女艺人的“封赏”,改善了女艺人工作的环境,使艺人能在社会上抬起头来。

(三)提高社会参与度,形塑艺人他尊

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艺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动员下,热烈地参加了和平签名、抗美援朝、救济上海失业工人、宣传公债、镇压反革命、捐献飞机大炮等政治和经济、社会运动。无论是在剧团建设还是国家发展中,艺人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1.组织艺人参与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艺人,不仅是国家的主人,还被赋予了文艺宣传战士的形象,在动员和组织中积极参与各项政治运动。艺人在政府政治动员的过程中,展现了爱国主义的良好形象。以戏改运动开展较好的东北地区为例,在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时期,艺人学习了《什么是阶级》,大部分演员在政治觉悟上有了提高,初步确立了阶级观点,并创作和演出了《别走错道》等剧。艺人在宣传抗美援朝时,从1950年7月初至10月,仅沈阳市反美文艺宣传活动总计就有形式40种,创作6 731件,演出活动2 316次,演出观众33 704 712人。[18]在政府有组织的号召和领导下,艺人创作和演出了新剧《红花处处开》《引狼入室》《唇亡齿寒》《保家卫国》等,并组织宣传流动队到农村和工厂深入开展演出。此外,他们发起了“一信一袋”和写慰问信的活动,参与了和平签名及抗议美军使用细菌战的游行。还有许多艺人志愿上前线,有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例如,曲艺家常宝堃在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归国途中突遭敌机空袭不幸牺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葬礼。高级别的荣誉称号和盛大的哀悼场面,是对为国牺牲的艺人的重视,也是对艺人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

其后,艺人在配合国家的“三反”“五反”运动中,也表现出紧随政策的政治积极性。艺人根据印发的文艺宣传材料,创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戏。如沈阳市9个文化馆为配合“五反”运动,组织了120个宣传队,活跃在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向职工店员进行宣传。艺人在文化馆的统一领导下,排演了《买不动》《王德生坦白》《你走那条路》等剧,一定程度上教育了人民大众。这些演出内容,不仅配合了政策宣传,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艺人单纯盈利的观点。在国家政治动员以及一系列英雄人物与新人物的宣传过程中,艺人展现出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形象。

2.动员艺人引领社会新风尚

在政府的组织和动员中,艺人在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建设上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性。在移风易俗方面,他们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引导作用。其一,组织艺人义演和爱国增产捐献,发挥艺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新中国鼓励艺人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并动员艺人订立爱国公约,将捐献义演提升到社会责任和义务来认识。在执行和修订爱国公约的过程中,艺人的表现突出,给社会树立了榜样。如在认购公债方面,天津市艺人抢购公债1 083份,武汉市艺人购买公债达9 000余份。[11]期间,政府还以鼓励的方式在报纸杂志上对艺人的先进性进行宣传,肯定艺人的社会贡献,提高了艺人的社会声誉。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艺人在政府的号召下到各地义演,并将所得捐献国家。如东北戏曲界积极参加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两个月的捐款约达25 000万元。艺人除自己订计划义演捐献外,还举行了联合公演为国家募捐。在这一捐献运动中,豫剧艺人常香玉是典范,并受到了国家领导和地方政府的表彰。时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派出文艺处处长苏一萍,把常香玉及香玉剧社捐飞机的演职员都接过来,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称赞常香玉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西北文联,在群众堂举行了气势恢弘、声势浩大的表彰授奖大会,并给常香玉颁发了荣誉奖状。这些仪式和荣誉是对常香玉捐献飞机行为的表彰,也是政府在全社会树立的进步榜样。艺人被大众广泛赞颂,提高了艺人的尊严。

其二,鼓励艺人移风易俗,彰显艺人引领新社会风尚的勇气。旧社会封建思想,如宿命论、奴隶思想、男尊女卑观念等充斥于戏曲舞台,这些毒素妨碍了中国大众形成正确、积极的观念。新中国初期,宣传新政策、传播新思想等反映新社会道德内容的现代戏成为艺人创作和表演的重点。例如,在新婚姻法的实施过程中,在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必然会在道德观念领域产生新与旧、封建与民主方面的冲突。因此,艺人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妇女争取自主婚姻的作品,如:评剧《刘巧儿》,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的陋习,赞颂了新生活的胜利;吕剧《李二嫂改嫁》,以寡妇改嫁的例子控诉了旧社会的畸形婚姻,宣传了新社会的伦理观念。此外,评剧《小女婿》、沪剧《罗汉钱》、眉户戏《梁秋燕》都是与人民政府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政策内容相配合的。旧社会妇女是受压迫最深的,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妇女没有自由,对妇女来说,婚姻法的实施是对她们根本的解放。艺人通过作品和表演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新生活,对展现社会新道德、新风气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艺人参与移风易俗等宣传,使得他们成为道德教化的推动力量。

三、回归:演员获取尊严

尊严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体意识。它不仅来自于个体关于自身“是其所是”的认识,也源于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新中国初期,处于社会底层的艺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身份的“跳龙门”,他们不再是身处隶籍的“戏子”,也不是供人捧杀的娱乐明星,而是国家的主人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戏子”到“人民演员”的变化,其实质是艺人身份建构和尊严塑造的外在体现,反映了群体认同的社会心理趋向。

(一)从“戏子”到“演员”

作为新中国的主人,艺人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能够以主人翁的意识服务社会。其一,艺人由江湖流浪者变为剧团的主人。在20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浪潮中,新中国通过剧团登记,加强了对私营剧团的领导和管理,结束了传统戏班“处处无家处处家”的窘迫处境。经过民主改革后,无论是国营还是私营公助的剧团艺人,都被组织整编到社会主义公有体制中,彻底改变了终年流动、无所归宿的状态。在公有制条件下,剧团排位不分名次,艺人挣公家的钱,不用看他人眼色吃饭,摆脱了低人一等的依附心理。加入“公营”成分,意味着剧团性质和艺人身份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从艺者由“流浪艺人”转变为拥有“铁饭碗”的“公家人”。即使是在私营公助剧团,新中国委派国家干部的加入以及经常性的培训学习也使艺人有了类似“公家人”的意识。

其二,艺人由边缘群体转变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艺人有的参加了国家剧团,有的做了政治协商委员会的代表,有的当了政府代表,有的成为了全国文代会代表,艺人参政范围基本覆盖了新中国的各个机构。艺人参与国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正如京剧表演艺人周信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发言:“旧剧演员有机会参与政治甚至参加今天这样伟大的人民建国事业的,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要从我们四个人——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和我算起!这不单是对我们几个演员的鼓励,对于我们几百万的全体艺人也是绝大鼓励。旧剧被当作人民的艺术看待,这真是我们从来不会有过的光荣。”[19]人民政协邀请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袁雪芬作为艺人代表出席,使“不化妆”的艺人成为人民的代表,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使得艺术的光辉与艺人的荣耀达到了空前的一致。

(二)关于尊严的反思

由于阶级立场的差异,尊严总是与所处共同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关。其一,关于尊严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尊严更多地与地位、层级、身份相关联,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优越性的表现。民国社会风气开化,出现了“捧角儿”和艺人身价暴增的现象,但是这只限于少数出名的艺人。旧艺人一旦不再参加演艺活动,就会被人遗忘。因此,旧社会所谓的艺人尊严,掌握在“有钱”“有权”的人手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普遍进行了一场思想和精神的洗礼,错误的价值观念被纠正。新社会的演员,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得到回归和重塑,这些都激励了广大从艺人员积极接受改造,自觉融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其二,官方意识形态的统一是必须的,尽管阻碍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戏曲是以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的重要武器。[20]演员是社会主义宣传的轻骑兵。1949-1953年的4年间,反映现实生活和配合国家政策、国家行为的作品几乎占据了当时各类艺术作品的全部。戏曲的这种意识形态功能,使得艺术抒情和阶级的、大众的、民族的政治思想结合在了一起。但是对宣传教育情节的强化、对人的自我解放精神的张扬使得艺术主题变得单一,不符合艺术多样化发展的规律。与此同时,很多旧剧被禁演,各地在处理禁戏这一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强迫命令与不加区别的问题。虽然后来有所纠正,但是这种政治凌驾于艺术之上的倾向给后来的艺术创作和表演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尽管戏改是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为指导,但“在地方文化部门的具体实施中多采用了一刀切的革命手段,在鼓励新剧创作的同时,对传统旧剧实行以禁为主的做法”[21]216。艺术具有多样性,相应的艺术评价也有多元化特点,可以包括政治性和价值性等多重标准。但是在1949年以后,人民的拥护和政府的支持成为评判艺人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政治性评价标准给艺术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艺术角度来说不利于“百花齐放”。另外,将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等客观存在的事实抹杀掉,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也造成了演员无戏可演的局面。但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为了让“旧戏曲”成为“新文艺”的一部分,使旧形式迅速为人民服务,讴歌新社会、新生活,加强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人民对于新政权的认同感,统一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是必须的。

猜你喜欢
艺人戏曲
潘俊芳:指尖上的守艺人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46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0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老艺人的匠心
学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海峡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11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