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的基本特征及意义

2020-02-24 23:29:01王凯丽陈树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载体文化

王凯丽,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发展和响应现实诉求,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其中文件明确指出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积极“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1]由此,以互联网为阵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新的选择。同时,随着网络与文化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作为新型的文化样态,对人们的生活观念、思维范式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当今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际,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实现网络文化与教育的深度结合,积极搭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平台,以此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想、精神和智力的支持。这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式发展、创造式转化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的概念界定

网络文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存在形态,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多样态文化内容与现代网络技术相融合的时代文化,是文化多样性选择和价值多元化取向再造的产物。网络与文化的深度结合,从网络的角度,侧重技术革命带来的文化传播范式转换的变革。从文化的角度,网络文化侧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衍生的文化样态的时代转型。总之,不管是文化的网络形态,还是网络的文化特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带有文化价值属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同时,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大众化、生活化,伴随网络文化发展,各种网络文化载体应运而生。“网络文化载体是以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为‘信道’,以计算机、手机以及各种飞行器为终端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文字符号、音频符号和动漫游戏等符号,传播文明,传承思想,诠释文化的一种综合体。”[2]34它渐渐发展成为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作用的重要力量和人们宣传、传播各种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网络文化载体作为一个教育战略高地,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平台和因素。教育主体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或形式将其思想观念、道德要求、政治观点等传输给广大民众,通过某种介体与民众产生互动,这些介体就是教育的载体。所以,网络文化载体概括地说就是教育主体运用网络文化承载和传导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传播科学的、正面的和丰富的正向教育内容,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和主导并且教育主体和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网络文化活动形式。

网络文化载体是全社会的无形资产,不具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空间,能快捷方便地向社会受众传递信息资讯。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要求:(1)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必须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能够传播主流文化,且能为爱国主义教育者所操作。(2)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主客体借助这种形式产生互动,以开放的姿态进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对话,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桥梁。

二、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的基本特征

(一)方式的交互性和针对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各种网络文化载体的出现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人类社会革新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人机的协同性、互动性。网络传播呈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双向联动的信息传播方式,这样“使得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网络渠道,传播者与受用者实现各种文化资源信息的交流互动”[2]7。爱国主义教育者借助各种网络文化载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特质,增强了与广大社会受众的思想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利用网络文化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准确把握住爱国主义理论与广大社会成员思想实际状况的联系点,以此作为宣传教育的突破口,更好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的交互性功能,在主动灌输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爱国主义网上宣传的有效性。因此,基于网络文化载体交互性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文化载体的大众化发展,要依据大众的独特性与需求的多元性,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和核心,建立人性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例如,校园BBS上的相关主题版区、大众居民爱国主义教育交流虚拟社区,或者爱国主义红色文化网站的交互平台,等等。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交流需求,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实现人性化设置。

(二)传播的大众化与专门化

“理论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3]任何一种理论体系,要想被大众广泛接受与认可,就必须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并被群众所掌握,检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以大众化的深度和广度为评判标准。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借助网络文化载体,满足信息化时代公众的精神需求。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竞争力,促进其更高效、迅速地融入大众生活,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载体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高效化的特征,网络文化载体传播快捷及时,感染力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利用自身庞大的运作系统,正在逐渐缩小信息传播的时间,扩大其影响的增殖力。一方面,各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快速传递信息,人们从中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进而增加大众对爱国主义教育相关信息的认知度;另一方面,网络文化载体信息资源获取简捷高效,网民不受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都可获得自身所需的信息。这两方面使网络文化载体获得了大量的受众,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众化传播。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向大众化发展,也让广大的社会受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先进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逐渐打造成专门文化便民的主要渠道。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成为特定性传播红色文化或者先进文化的阵地。专门制定实施先进文化成果网络推广工程,开展爱国主义网上文化便民、爱国主义文化课堂等活动,可最大限度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专门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不仅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而且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及时更新,可使大多数人认同与掌握。以快速便捷的方式正面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流文化,可达到高效优质的目的,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促进人们多方面的发展。

(三)内容的多样性与专题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传播形式、内容体系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立体格局,使广大的社会公众共享多种多样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行为范式。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借助其载体呈现内容多样性、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培养承担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人生方向,培养公民对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认同感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载体通过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主旋律文化、红色主题文化、社会平民文化、通俗高雅文化等,传播正能量的多样化文化,进而增强社会公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总之,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通过多样的文化内容汇聚正能量,宣传主流文化。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又具有一定的专题性,它是利用网络文化空间和资源优势专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性质的网络平台,网络文化的主旋律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内容展开,以其为核心开展各种网络文化活动。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平台上,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开设广大民众关注的最新动态和热点话题,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开通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畅聊博客,爱国主义教育者利用主流网站开通、建立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博客,宣传中国主流文化和核心意识形态,赋予普通民众更多关于爱党爱国、家国情怀的发语权和知情权,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氛围,进而增加大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四)发展的生态性与主导性

以网络文化为平台的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具有生态环境的一般原理和基本规律,它关注网络文化及其环境的关联和互动,以及在作用过程中达成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的生态性发展侧重的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者和广大的社会网络受众双向联动为核心的网络文化生态因子,在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换过程中的生成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都以遵循爱国主义教育两大生态因子的自身发展规律性和两者交互规律为根本原则,促使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的信息因子、主体因子、客体因子、环境因子能够优化协同发展。总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专题的网络文化载体信息资源的交互与融合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和谐发展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在注重生态多样发展的同时,也发挥其主导作用,显现其运行的导向性。网络文化本身具有文化价值属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和政治导向,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载体是宣传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平台,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凝聚性和领袖的导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和理论方面的指导地位,发展先进的网络文化和传播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及时传播爱国主义的相关信息和最新动态,吸引大量的成员参与讨论,引导社会受众产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

三、选择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拓宽爱国主义教育全方位的教育态势

以网络文化载体为爱国主义教育战略阵地,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传播范式,“创新爱国主义语境,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4]。以网络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网络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同时有大量形式多样的文化展示方式,对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载体不仅仅是传递各种信息资源的媒介,同时具有文化价值属性。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专题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客观反映,能够对社会公众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等方面产生引导与规约作用。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与范围的不断扩大,思想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动态发展态势,多种文化渗透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致使社会上出现国家民族观念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认同感、信仰不坚定、个人价值超越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现象,消解着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以网络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利用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增值力强的特点,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多方式和多功能的全方位发展的动态系统工程,丰富和扩大其教育的资源与视野,满足多层次、宽范围的不同需求,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社会动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方位教育态势。

(二)有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

爱国主义有丰富的时代性内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禀承不同的时代使命,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基因,又凝聚了时代发展的特色。这就要求承载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能够与时俱进。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方式,网络文化载体具有针对性、多元性、创造性、时代性等特征,有利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现代化发展。首先,网络文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与时俱进是其重要的特质,网络文化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出现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网络文化能够借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使之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网络文化载体借助其虚拟性的特点,了解受众动态,可增强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网络文化载体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网络受众可以方便快捷地登陆某一虚拟社区,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动态。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或工作者借助网络文化载体交流的虚拟性特点,通过对受众大数据的调查和搜集,可以准确快捷地掌握广大网络受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需求及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认知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文化宣传与思想交流,运用主流文化形态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导向,组织激励人民齐心协力干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例如,通过以爱国主义教育或爱国主义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爱国主义文化的APP等各种途径,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公众能够通过网络“看不见”的优势,激发网民表达的欲望,以不同的方式向有关教育者咨询与请教,消除内心的困惑和不解,这样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三)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结果的实效性

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取向,突出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充分体现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载体是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势资源为主导,以涵养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心态和价值塑造为目标归宿。首先,以爱国主义为专题的网络文化载体能够充分利用其自身功能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特征,将抽象的内容通俗化、多样化和趣味化,能够使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和接受。同时以网络文化为主流阵地,通过集合多种媒介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融合于网络文化载体,为民众创造出新的文化格局和形态各异的文化形式,实现多媒介传播,迎合不同受众的特点和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众的内容与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国与家之间的家国情怀,还表现在党与人民之间的人民情愫。对于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来说,比较抽象或者单纯地借助传统媒体无法表达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因此受到限制,使爱国主义教育不能通俗化、生活化。所以,网络文化综合了各种媒体方式,打破了各种限制,网民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接受的方式,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力度、辐射力度和影响力度,为爱国主义教育汇聚正能量。

(四)有助于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由现实空间向网络空间转向

网络文化空间成为思想传播与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这是网络时代孕育出的一种新的控制力,借助虚拟性拓宽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范围。显然,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二空间,如同现实文化一样,它的性质和内容对国家发展的动向、社会发展的方向、人民精神旨趣等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借助网络文化的前沿阵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发展观的形成与传播,有助于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向空间转向、现实文化向网络文化转化,从而进一步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空间。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载体,它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隔离墙”,实现了价值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两个衔接”,从方法论上实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文化载体运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独立性,传播各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现实维度到虚拟空间的转化。

(五)有助于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网络文化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属性,能够引导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确保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5]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思想与精神的积淀,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源泉。爱国主义网络文化作为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属性,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网络文化平台,建立系统化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栏目、“红色网站”等,占领思想宣传的新阵地,推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社会公众形成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文化将主流文化形态注入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利用先进的网络文化载体的各种功能和高科技的技术支撑,传播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文化,彰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的文化价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走向民间,将其融合到国民精神中去,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理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载体文化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谁远谁近?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19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 14: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