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与近代石家庄社会变迁

2020-02-24 23:29张达乾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正太石家庄铁路

张达乾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石家庄位于河北省的中南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北方重要的大商埠。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与京汉铁路交汇于石家庄,石家庄成为沟通直隶与华北地区、加强与山西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铁路枢纽城市。在此推动下,石家庄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民的生活观念也因此而发生改变。学术界在城市史视域下分析铁路对于区域城市的影响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的考察,对石家庄城市社会变迁与铁路交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考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将以铁路的修建通车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入探究铁路对近代石家庄社会发展的影响。可对交通枢纽型城市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石家庄铁路枢纽城市的形成

南北与东西古道的存在为铁路修建提供了参考依据。《获鹿县志》记载,在南北走向上,“太行山东麓纵向古道,走向与今京广铁路基本相似,形成年代已难考察。该路经过县境东部。西周时期,该道演变为由洛邑(今河南洛阳)经过邢国(今河北邢台附近)、向北过常山(今元氏县)进入石邑再延至燕地。战国时期,该道发展为南北通衢大道。公元前221年,秦修驰道。至此,获鹿境内形成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东西走向上,“获鹿境内的东西古道为河北中南部横跨太行山的一条重要通道,西周时称其为‘燕赵通衢’。宋开宝六年,石邑并入获鹿,古道由获鹿县直通往真定与南北古道交汇。明清时期,该道铺舍很多,县属西侧设镇宁驿、鹿泉递运所。这条古道为今石太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187。驿道交通是一种以畜力即人力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其缺陷在于运量有限且效率低下。另外,石家庄位于内陆地区,没有较为完善的水运体系,且水运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寒冷封冻及枯水期便会无法通行。由此可见,铁路交通的出现对城市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施竖雅指出:“运输效率对其他每个因素都起到一个支援者的作用,它促进人口增长,使地区专业化、农村商业化,以及地区对内对外的贸易。一个城市要繁荣经济、快速发展,良好的交通条件是必须具备的。”[2]56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通车,与京汉铁路交汇于石家庄,大大改善了石家庄的交通环境,形成了以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铁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且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等优势,加快了人流、物流的传播速度,推动了石家庄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和富国强兵,晚清大臣中不乏有远见者力主修筑铁路。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正式上奏提出建设京汉线的主张时,便设计了线路的主要途径地:“臣愚以为,宜自京城外之芦沟桥起,经行河南达于湖北之汉口镇,此则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也,盖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铁路取道宜自保定、正定、磁州、历彰卫怀等府,北岸在清化镇以南一带,南岸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则三晋之辙下于井陉,关陇之骖交于洛口,西北声息刻期可通。”①参见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印《交通史路政编》第8册,1931年版。由此可见,京汉铁路在设计规划之初,正定被确定为此条路线的主要途径地。1896年光绪帝委派盛宣怀为督办铁路大臣,拨官款白银1 000万两,筹借外款2 000万两。自此修筑京汉铁路进入实施阶段。1902年8月铁轨铺设经过石家庄,1903年建成石家庄火车站,定名为振头站,1906年全线通车。[3]365

山西巡抚胡聘之于1896年建议从卢汉铁路正定车站与太原府间建造一条铁路,以运出山西的煤炭,于次年批准。[3]366正太铁路在修建之初拟定东端起点为正定,最终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修路,以此来降低工程成本,所以将东端起点南移至石家庄。起初拟将移至滹沱河南岸的柳林铺,考虑可利用其河运,形成水陆联运,但由于此地区枯水期较长,河道较窄,吃水较浅,因而其河运功能较差。之后改为其南部的石家庄,此地是太原至京汉线的最短修筑路线到达地,修建成本较低。1907年最终建成了正太铁路。随着正太铁路的修建通车,并与京汉铁路交汇于石家庄,设石家庄站,是为正太铁路东端起始站。至此,正太与京汉铁路分别在石家庄建立车站,从而奠定了石家庄枢纽城市的地位及未来建成大都市的基础。

二、石家庄社会城市化

铁路的修通对石家庄地区的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完善产生了重要影响,石家庄在铁路的带动下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一)大规模人口流动

据清代获鹿县志记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鹿县官署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其中,石家庄村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较全县的‘村均人口数’要少138.17人”[4]。直至20世纪初,“石家庄村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仅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其位置与范围相当于今新华区北大街以西、北后街以南、大桥路以北、北于家胡同以东”[5]48。由此看出,石家庄最初是一个人口规模很小的村庄。铁路的修建通车为石家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得该地区商贾云集,日趋繁荣,并带来了工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兴起。

铁路的修建占用了大量农田和房屋,例如正太铁路全路占地13 600亩。“惟当此农村破产之际,乡人多弃农事而就食都市”②参见《胶济路二十二年份各站年报》(四方站),载《铁路月刊》(胶济线)1935年第5卷第4期。,迫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产业工人等劳工阶层。据记载,“1903年,京汉铁路振头(石家庄)车站建成时,只有十几名员工和路警。随着正太铁路的建成,到1907年,共有铁路员工约2 500余人。这些早期的铁路职工中,有百余名技术工人是从天津、唐山、北京招来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破产农民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破产的小手工业者”[6]336。与此同时,由于石家庄两个车站分立(京汉线的振头站、正太铁路的石家庄站),大量货运物资需要中转集散,因此,引来了大批转运商人和搬运工人。1916年有转运商人十二三家。1926年,转运货栈增至33家。1933-1934年,转运字号有29家。据《石门市事情》记载,“到1937年事变前的调查,石家庄总人口为63 156人”③参见陈佩《石门市事情》,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四月版,第11页。。石家庄地区因在铁路沿线,工商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批农民移入城市,还吸引了大量外来的转运商人,此时石家庄城市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

(二)产业结构变化

开阜前石家庄村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按《石家庄保甲册》户的登记,注明从业种类一栏的统计,全村共有89户从事农业,占95%。《保甲事宜》中强调,“不得混写业商及业生意字样”,所以5户从业栏出现空白可能是不知填写何业为宜。但是当时全村95%以上从事农业是毫无疑义的。进入20世纪后,石家庄随着铁路枢纽的建成,开始了历史性巨变。铁路枢纽使得石家庄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导的产业,进而刺激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另外,铁路枢纽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生产要素的调配重组,推动了纺织和炼焦等新产业的出现,从而奠定了石家庄的工业产业基础。

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在清末各条主要铁路中,是开办货运较早、货运量较大的铁路干线之一。石家庄因此成为内地与沿海货物运输的必经之地,具备巨大的运输功能,货物运输在华北铁路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汉铁路“在中原腹地,沿线物产丰饶,历年输出入货物名目繁多,不胜枚举”①参见平汉铁路管理委员会编《平汉年鉴》,1932年版,第184页。。正太线“自本路通车以来,沿线煤炭矿产,逐渐发展,销路日增,本路之运配营业,递年增加”②参见正太铁路管理局编《正太铁路接受周年纪念刊》,1933年版,第102页。。运输数量逐年不断增加,抗日战争前每年装运约200万吨煤,居全部货运90%。[7]194起初,货物运输一般采取货主自我管理的制度,在运输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损失都需由货主自己承担。这大大影响了商人的收益,因而转运公司随之兴起。由矿产商们在石家庄开办运输公司,比如保晋公司、井陉矿务局等转运分销公司。与此同时,大量货物在石家庄中转集散,促使铁路货场开始租房暂存货物,仓储业出现并不断发展。正太铁路局“在石家庄建棉絮新栈一处,占面积一百二十二平方公尺七十公寸,费洋二千八百八十五元四角三分”③参见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2册,1931年版,第4 074页。。从而促进了石家庄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繁荣了经济,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运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促使商业的兴起和迅速扩大,这些商人有的是从天津及直隶各地贩运各种杂货,有的是从井陉或山西方面贩运煤炭粮食等。20世纪20年代,“石庄一埠,每年可销硬煤二十万吨,可销烟煤十万吨”④参见王骤《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载《河北工商月报》第一卷第三期,1929年1月15日,第23页。,所以,石家庄商业中“为煤店、粮店等此等商店最多”⑤参见《石家庄之经济状况》,载《中外经济周刊》第181期,民国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第24页。。商人的不断增多,为石家庄饮食、旅店等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源,从而出现了新的商机,饭店、旅店等近代服务业应运而生。“石门市之商店,七七事变前约有二千五百余户,其中大商店约四百余。”⑥参见陈佩《石门市事情》,民国二十九年四月,第39页。总之,在铁路交通的推动下,城市相关产业逐渐壮大、兴盛,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出了诸多新途径。

铁路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推动了石家庄工业发展。石家庄铁路枢纽是华北最大的煤炭铁路转运枢纽之一,利用这种优势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1925年,井陉矿务局在石家庄投资建设的炼焦厂建成投产,有炼焦大炉30多座,日产可达百余吨。此外,棉纺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兴纱厂是石家庄最大的纺织业工厂,拥有3 000多名员工。纺织工业成为石家庄的支柱产业,从而使石家庄的产业设置日臻完善、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三、石家庄社会风气开化

由于石家庄长期处于乡村社会的生活状态,社会风气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在铁路出现之前,“吾国人民以交通不便,往来甚鲜,致方言不通,俗习亦异,划分地域,互相歧视”⑦参见金士宣《铁路运输业务》,天津大公报馆1932年版,第12页。。但随着铁路交通方式的出现,各地区间信息流通加快,人员往来更为密切,从而促进了各地区间文化交流沟通,使石家庄社会由封闭自守状态逐渐开化。

(一)兴办学校,发展教育

随着铁路运输业、储运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急需有知识、有文化的劳动者。此时,兴办学校、发展教育是当务之急。职工学校在此期间占有突出地位,“早在1909年,法国人在正太路创办正太学堂,主要培养铁路局职员”[6]433,之后“均经机厂考验手艺及格,分派本路各机厂及机车厂服务,亦有成绩优长,遇机擢升为工务员总司机副厂首者”[8]124,培养了大批铁路方面的专门人才。另外,1922年设立的“同义俱乐部”,是石家庄第一个职工教育机构。铁路的修通带来了大批铁路子弟,为解决其子女受教育问题,创办了子弟学校。例如,1918年设立京汉铁路石家庄扶轮小学校(后改称石家庄第一扶轮小学),1923年设立正太铁路石家庄扶轮小学校(后改称石家庄第二扶轮小学),1924年,设立正太铁路阳泉扶轮小学校。直至“1932年共有20个教学班,学生740人,教工36人”[6]433,保障了职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其他新式学校也相继设立,由周慎之、刘鸣远和张戌亭等人于1929年夏发起筹建石门中学。学校的设立,教育的兴办,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解放了民众思想。

(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

京汉铁路局在石家庄地区创办了多家新式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改良医疗方法,借鉴了国外医学经验。“1903年,正太铁路修建之初,在石家庄设诊所1处。1909年成立石家庄正太医院,到1932年医院开始分设内、外、妇、中医等科,设有病床30张,配医护、杂役17人。”[6]461起初由外国人任主治医生,后由我国医务人员接收。列车是旅客相当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为了防止疫病的传播,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十分关键。医院除了医治铁路员工与旅客之外,其受众排在第一顺序的便是当地居民,说明了石家庄民众对于新式医疗是逐渐接受的。

(三)日常生活变化显著

衣着服饰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石门因为是交通中心,各都市来的人也不在少,故在服饰方面,也不无讲求之处。所谓有外洋输入进来的料子,其中也有中国造的,但是为数较少。其制作的原料也各有不同,如毛织品、丝织品、半丝半麻品、纯麻制品、棉织品,等等。上等人家不用说,在冬天时候所穿的都是毛织品,夏天是丝织品,中下等人家也就是随着自己的身份力量而各异了。尤其是妇女们对于穿衣问题,讲求尤甚”①参见《石门之衣极整肃》,载《华北新报》,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五日,第2版。。另一个特点是,石家庄在兴修铁路之前,村民全部为清一色的纯粹农民,铁路开通后,具有鲜明职业标志的制服也随之出现。“1914年5月,交通部制定铁路职工服制规则八条,分礼服,制服两种,每种三等,每等又分三级。自此之后,铁路职工开始穿着统一的制服。”[6]459因此,职业装被广泛推广。在饮食方面,随着近代石家庄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商贸集散中心的地位逐步提高,输入本市的粮食、蔬菜、蛋禽、海产、水果、干果等数量和种类大为增加。石家庄作为交通枢纽,工商业日趋发达,商人、各级官员日渐增多,出现了高档餐饮服务业,城市居民饮食消费的整体水平也大为提高,“物价除粮食及粗布外,均比他处为高”②参见《石家庄之经济状况》,载《中外经济周刊》第181号,民国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第30页。。铁路交通使大量外来的新鲜事物传入石家庄,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向近代化发展。

(四)社会观念的转变

铁路开通前的石家庄,人口流动较少,大多数人长期定居在自己的土地上,不与外界接触交往。中国传统社会中安土重迁的观念在石家庄地区十分普遍。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的修建通车,加速了人口的流动速度,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冲击了传统观念受亲缘及地缘关系的局限性。“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邮政开通了正太线铁道邮政,租用火车容间20立方米,邮局派人押运,与沿线局所交换的邮件。”[9]185铁路修通后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提高了交流效率,从而拉近了与远方游子的距离。另外,受中国传统观念“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男女之间正常的交往受到阻碍。这一观念也因铁路运输的出现而发生变化。但是铁路的出现,使这一观念开始崩溃。主要原因是“乘坐火车的乘客男女都有,且车厢中不设有专门的男女专用车厢,采取男女混坐的形式,从而将传统观念抛弃了”[10]。据资料显示,“1907年,京汉路高碑店至磁州间,发送旅客为48万人;正太路石家庄至阳泉间,发送旅客为4.4万人,到1909年,增至9.8万人。20年代客运量又有不同程度增加”[6]140。由此看出,新式交通方式已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四、结论

综上所述,20世纪初期,石家庄地区人口流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等在铁路枢纽的作用下开始发生变化。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的增多也促进了铁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石家庄的社会经济也开始从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人们的观念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保守走向开放。石家庄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城市化的新兴城市,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因两条铁路交汇于此,从而带动了石家庄社会的变迁,并最终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走向了繁荣的大都市。铁路在石家庄城市兴起过程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这类因交通崛起城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在近代中国内陆地区演变为核心城市地位的过程仍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思考的价值。铁路交通与近代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石家庄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下,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正太石家庄铁路
石家庄晓进机械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梁丛
英国脱欧:御姐正太离婚记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梦想在铁路人心中流淌
天空飘来六个字
石家庄衡水商会
石家庄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