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 吴良芹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拓展策略研究
钱丹 吴良芹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通过辨析“产教融合”的内涵,阐述了“产教融合”对高职教育的意义,分析了“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校企利益共同体以及高职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以期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产教融合”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利益共同体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为全国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全国改革完善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办法,高职院校面向社会扩招100万人,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实施、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1]。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委在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方案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深化“产教融合”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
“中国制造2025”推动着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速与行业产业的对接,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融合,才能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满足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2]。如何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产教融合”要求职业院校把地区行业产业的发展与学校教学活动密切结合,让产业与教学能够相互支持和促进,最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产业服务的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学实体[3]。现代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着地方行业产业与职业教育从单纯的“产教结合”迈向更深层的“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当今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教融合”强调的是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三者间的契合协同程度,“产教融合”的理念及操作均需从“产教” 和“融合”的内涵来审视。伴随“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不断推进,如何创新“产教融合”的实施机制和路径,是高职教育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实施,各地方产业相继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基地也在不断协调行业产业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比如,各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评价机制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在努力与机电行业的要求、标准和生产技术指标等进行“对标”。然而高职院校许多专业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困难。
作为职教典范的德国,在“双元制”的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企业出资完成教学计划的60%到70%,学校只需完成计划的30%到40%。政府负责制定“双元制”的实施政策,并监督政策的执行,所有“双元制”的实施费用几乎都由企业或行业协会出资[4]。而我国的职教体系由政府主导和投入,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专项资金。虽然政府在促进“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由于企业看不到“利益”,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使得“产教融合”的实施时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指导和学习,也难以得到企业重要技术岗位的实习实践机会,不少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实践成为了简单的劳动力输出。
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相似,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离不开各行业主体的参与和支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相对落后、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企业对新技术的渴求;其次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行业产业的培训和科研活动需求;还有就是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不够,不少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采取“鄙视”和“轻视”的态度,形成了高职教育“不受待见”的社会窘状,企业的生产、研发等环节倾向于拥抱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向却很少响应。诸多因素导致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不高,也导致需要校企间紧密合作实施的“产教融合”出现了“曲高和寡”的现象。
德国在“双元制”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负责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行业协会负责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教学任务进行监督与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确认相关培训资格;政府负责制定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并监督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教学过程。德国的行业协会在“双元制”的实施过程中替代了政府的部分职能,具有较大的权力。而我国相关的行业协会主要是在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起中介作用,难以发挥类似于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所扮演的角色,也难以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管理和协调作用。
高职教育应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依据行业产业链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然而部分专业教师仍不能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习惯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喜欢在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不习惯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来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外,由于高职生源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培训,加上企业的实践岗位比较枯燥乏味,导致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较少。这些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严重脱节。由于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所进行的培训、与企业对接等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使得高职院校难以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也就无从说起。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地区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导下,与地方行业企业一起探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的“产教融合”路径,着力提升高职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努力寻找符合专业多元化的“产教融合”实施策略[5]。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产教融合”从政策上明确了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各主体参与者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关于“产教融合”以宏观的顶层设计为主,具体到如何实施“产教融合”的规章制度尚未细化到操作层面。让行业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产教融合”取得成效的关键。作为第三方机构的行业协会可以参与校企间“产教融合”的综合评价,促进健全“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也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课程学分转换互认,推动企业向高职院校进行无偿的技术转移,以及高职院校向企业购买相关的创新型技术、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优化整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内在关系,政府可以赋予相应职能,让行业协会组织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借助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促成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最终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得以有序发展。
在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推动上,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鉴于推进“产教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职教的战略方针,健全实施“产教融合”的相关规定是校企“产教融合”的重大推手。但是相关规定难以兼顾到“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就导致对“产教融合”中两大主体缺乏有效的约束。所以,在国家制定了“产教融合”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还需制定“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对“产教融合”的多方主体要明确责任,并为实施“产教融合”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本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训实操的各项人才培育标准,可以提升职教培养与地方产业的密切度;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产教融合”双方的责权和利益归属,对“产教融合”的资金提供保障,可以提升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对“产教融合”的参与度,从而使得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
“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高职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对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事实上就是一个现代职教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不可或缺的推进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产教融合”体系建设往往是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地方政府可以出台关于“产教融合”的政策并提供专项鼓励资金,通过政策明确“产教融合”的实施办法,明确学校和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深入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推动企业需求融入高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等环节中去,让行业企业能够融入到高职每个教学实施环节中。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政府可以赋予行业企业协会监督职能,协会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环节和学生在企业的实践环节实施监督并给予评价,督促校企双方的运行管理,从而把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可以发挥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各自主体作用,各方齐心协力,各显神通,协同推进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教融合”模式,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地方“产业群”和“产业链”与高职“专业群”的深度对接,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智能制造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为了适应这种变革,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对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时刻跟进社会技术的发展,优化师资队伍、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和完善教学计划,使得整个教学环节能够与当代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同步。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高职教师需要与时代同步,不断提升新技术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体现了高职的社会价值。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研究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经济特色、行业企业和产业链的状况,依据行业企业和产业链的需求,实施灵活的人才培育计划并开展社会培训工作;顺应时代的要求,依据地方经济发展趋势调整招生专业、修订教学计划和完善评价机制等,促进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密切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把服务地方企业作为出发点,努力促进教学和科研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以此来促进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的力度。
随着“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我国正在向“制造强国”大步迈进,“十三五”期间智能制造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全面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各行各业都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借助企业、行业和行业协会的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热情,努力打造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和行业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参与方。高职院校也需深化改革,努力挖掘潜能,完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把教学、科研与行业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产教融合”来提升高职院校培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1] 孙波.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路径拓展策略研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 (4): 20-23.
[2] 洪娟, 黄亚玲. 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思考——基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辨析视角[J]. 机械职业教育, 2019 (6): 52-55.
[3] 林艺芳. 产教融合平台与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4): 41-44+59.
[4] 吴良芹.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0 (2): 35-39.
[5] 陈方媛.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9: 25-32.
Research on the Expanding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ng Path of Production and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Times
Qian Dan, Wu Liangqin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discriminating the connotation, analyzed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ng program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urposed the integrating strategy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top-level design, system guarantee, school-enterprise interest community, teaching reform, etc. Therefore, through 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evel of training high-end technical talents is improved.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est community
G718.5
A
1009-8429(2020)04-0040-05
2020-10-29
2019年度沙洲职业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2019G03)
钱 丹(1980-),女,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
吴良芹(1975-),男,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