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健
新媒体环境下县(市)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杨 健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新媒体发展为县(市)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治理难度。县(市)属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构筑意识形态安全协同体系,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意识形态能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与手段,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新媒体;县(市)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本上说是政治意义上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激烈和尖锐,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尤为重要。如何在这一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主战场上赢得青年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值得包括县(市)属在内的高校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且人数多、影响大。互联网与意识形态虽然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不同层次,发挥着不同功能,但二者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意识形态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1]。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是以网络或无线网为传播载体,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对一、多对多传播形式的新型媒体。当下在高校中常见的新媒体主要有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腾讯QQ以及各类手机应用程序等,这些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海量性、兼容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新媒体离不开互联网,意识形态又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所以意识形态与新媒体密切相关。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直接受意识形态影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方向、根本任务及“四个服务”,影响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问题攸关国家、民族的未来。
就县(市)属高校而言,意识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与其他高校一样对学生有着相同的影响。县(市)属高校本身也是高校,具有一般高校的普遍性,但又有县(市)属的特殊性:主办方为县(市)级政府,所在地一般在小城市,办学类型层次通常是应用型的本科或高职,综合型高校罕见,同区域内兄弟院校少。县(市)属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与综合院校相比,学术争论与氛围稍弱,教师一般关注的是技术技能的传授,较少涉及意识形态方面内容;与大中城市的院校相比,因为县(市)属高校所在地一般在小城市,同区域内兄弟院校少,学生较为孤立,缺少与其他高校学生线下集聚交流机会,在有关意识形态的行动上难以形成气候;也因为在区域小范围内,耳濡目染、浸润式教育会让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区域内的文化产生亲和力。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其开放、实时、交互等特性,县(市)属高校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来搜索、查阅、发布信息,这就消解了传统媒体下的距离,与其他大中城市的高校一样,受着网络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县(市)属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同样也极为重要。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媒体发展下迎来了新的机遇。新媒体的发展,既拓展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空间,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提供了平台,扩大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空间,又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手段,以其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赢得师生的青睐和欢迎,还开拓了高校意识形态新路径,形成了上下双向互动、多点互动的渠道[2]。
当前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所处形势复杂,新媒体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加大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压力,风险及挑战主要体现在话语权争夺激烈、教育和治理难度大。
一是西方话语霸权对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呈现在人们面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加剧了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力度。2013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七大危险,主要是西方通过宣扬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来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西方的错误思潮通常打着学术幌子,以隐蔽且具欺骗性和煽动性的话语优势及技术优势向高校学生传播,通过新媒体,日渐加大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洗脑”力度,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3]。
二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治理受到挑战。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充分体现出复杂多元、包容并蓄、相融相生的特征,在给高校学生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这些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了甄别难度,促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缺乏共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凸显。高校学生常使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知乎、贴吧、B站等平台,因网络虚拟空间的隐蔽性,而让学生无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通过网络发布校园里发生的细微之事,在网络上引发负面舆情,并迅速发酵升级。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和网络突发事件时,国内一些网络“大V”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利用新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传递错误信号,点燃一些高校大学生的不良情绪苗头,致使部分大学生产生非理性表达和冲动性行为,严重危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4]。多维立体的信息传播网络,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信息在极速传播过程中影响高校主流舆论的有效引导,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治理难度。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县(市)属高校要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探寻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清楚界定“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切实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里,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与其他各级各类高校一样,县(市)属高校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属地和高校党委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一是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治理意识形态风险、保证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6]。属地和高校、高校内设各机构不能单打独斗,要重视主体间的协同配合,在高校属地和高校党委领导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校内校外协同配合,形成横向协作与纵向传导的协同体系。
在高校校内,纵向上从校党委到各党支部,要形成层层担当、人人担当、共同担当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责任局面,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横向上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组织条块配合,织密协同工作网络,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格局下,充分调动好党员领导干部和思政专兼职教师及专业教师担当责任和使命,发挥好校内的 “十大育人”体系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协同作用。在高校校外,要充分发挥县(市)高校所属地域优势,主动联系并依托属地区域相关组织和单位,通过设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横向协作,协同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要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机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和党纪监督范围,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检查督查,党委每年要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做到情况明、问题清,党委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中增加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各党支部每年要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自查自纠,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检查。把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对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评优资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与年底绩效考核等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将任课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辅助等工作人员在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等环节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问题,与年底绩效考核挂钩。
要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引导机制和分析研判机制,构建起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根据网络传播规律,运用微博、微信等客户端的传播方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打造全媒体采编平台,探索新型传播模式。高校对网络舆情细分研判环节,加强校园网安全防御系统建设,提高校园网自动防御功能,对网络主办者、参与者、管理制度等进行网络风险评估。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或称为意识形态能力[7]),要从关乎政权安危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意识形态能力问题。首先要提升这支队伍的学习力。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细察意识领域的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热点问题。其次要提升这支队伍的鉴别力。要善于观察分析,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住关乎政党、政权、政府和政策等根本、重大、原则、方向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肩负着通过思政理论课主渠道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用巨大。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按照“八个统一”的要求上好课,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特别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县(市)属高校要充分发挥属地区域优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走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不同的基地实践中,让高校学生感知新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中的新发展理念和成果,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自觉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控能力,从而增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抵抗力。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我国网民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伴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8]。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强互联网运用管理,提升网络治理水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一是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建设。面对新媒体,必须要抢先占领、积极利用,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守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高校党委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为高校学生创造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是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与手段。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迭代,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学习研究传播规律和传播方式,深入掌握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平等化、传播风格的大众化通俗化、传播方法的隐性化多样化等特征,切实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特征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9]。着力打造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融合发展微信、微博、校园APP、网络广播、网络短视频等新型媒体,有效占领互联网意识形态阵地。发掘培养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学生,引导他们在新媒体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凝聚共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1] 田海舰. 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06.
[2] 詹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 (9): 7-9.
[3] 张青, 张波.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13): 29-32.
[4] 李静妍, 张恒.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与管理[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9 (10): 60-63.
[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8.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46.
[7] 黄相怀. 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17.
[9] 张社强.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 (12): 77-79.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unty (City) Affiliate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Yang Jia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to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county (city) -affiliated universities, and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governance in universities. County (city)-affili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ist on the Marxist guiding statu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strictly impl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ideological work,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coordination, promote team ability of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ideolog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ideology position, innovation network ideological propagation mode and means and enhance the college security firewall of the ideology.
The new media; county (city) -affiliate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security
G641
A
1009-8429(2020)04-0019-05
2020-10-29
2020年张家港市法学会重点研究课题(2020A11)
杨健(1971-),男,沙洲职业工学院基础科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