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缺视阈下的英汉数字内涵对比研究

2020-02-24 15:06陈抒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涵数字语言

陈抒婷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福州 350007)

数字是语言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世界上不同语言的普遍现象。每当提到数字时,人们可能会想到数学或统计学,并将其视为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数字在自然科学中具有明确性和准确性,但由于受不同群体的社会习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语言崇拜等影响,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差异。事实上,随着人类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具有非数量意义的数字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Hall 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1]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同时影响着语言。因此,了解二者之间紧密交织的相互关系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每个民族或民族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文化独特性是导致文化空缺的主要原因。文化空缺是指一种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因素,在另一种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为了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的特点,掌握两种文化的异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本文将从文化空缺的角度,对英汉文化中的数字内涵进行对比研究。

一、“空缺”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化空缺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954 年,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 首次提出“空缺”的概念,并用“random holes in patterns”(偶然的缺口)来描述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之间产生的语言现象[2];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在比较不同语言的词素时使用了“nonequivalent words”(非对等词)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汇[3]57-60;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e用“gap”(空隙)来描述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缺乏基本颜色词的情况[4];80 年代末,俄罗斯学者索罗金在对话语和民族特征进行分析后,形成了“空缺理论”。空缺理论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解释不同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和语法。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空缺”进行了研究。王秉钦指出:“空缺概念是指文化鸿沟。它是由某一特定文化中不易被其他文化的人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某些独特的事物引起的。也就是说,文化空缺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特定文化的特殊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理解或不能承认的,这可能会引起误解,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空缺。”[5]21-22在何秋和看来,“文化空缺”是指只存在于一个国家而不存在于另一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因非语言手段引起的空缺,如民族特征、思维方式、肢体语言等[6];刘越莲也认为该理论有助于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7]。

以上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但本质上是共通的:“空缺”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亦或两者兼而有之。由于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空缺称为文化空缺,并对其概念作了如下概括:文化空缺是指某一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现象,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找不到它们的等价性或对应性,主要是由于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

二、造成文化空缺的因素

文化差异在跨语言和跨文化中无处不在[8],如,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翻译等。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空缺的理解,下文在Nida 关于文化因素的五种分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概念文化、语言文化)的基础上[9],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引起文化空缺的原因。

(一)生态文化差异

生态文化包含地理特征、环境状况和自然条件等。不同种族间生态文化差异使得不同语言之间产生文化空缺。正如,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英汉两族人民对“西风”的认知存在差别。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不会太冷,冬天的西南风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使温度保持适中,“西风”意味着温暖和煦;而在中国,西风通常是在深秋或冬天吹来,令人感到阵阵寒意。因此,“西风”在汉语古诗词中大多象征萧瑟、落寞、别离,如“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卷黄沙”、“西风愁起绿波间”等。

(二)物质文化差异

不同种族的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物质文化,并用特定的词语来反映各自的物质生活。以饮食为例,中国特有的“窝窝头”、“馄饨”、“油条”、“粽子”等,还有西餐中的“热狗”、“比萨”、“色拉”、“咖啡”等,这些专用词都是英汉两族不同物质文化的体现。

(三)社会文化差异

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趋势是社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往往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所独有的。因此,社会文化差异是引起文化空缺的原因之一。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来源于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下海”等。对于没有相同的政治或经济经历的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这些词汇。当然,由于科技的领先,英语中出现的诸如gene(基因)、clone(克隆)等词汇,在汉语里也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式,而只能进行音译。

(四)概念文化差异

概念文化起源于某一民族的哲学、心理、宗教和风俗传统。以宗教为例,道教和佛教是中国最重要的宗教;而在英语言国家的宗教里,基督教占主导地位。在英汉语言中都存在“afterlife”(来世)一词,但由于宗教文化差异,它有着不同的含义。佛教的“来生”或“来世”表明生命以不同形式轮回;在基督教中,“afterlife”是指人死后的灵魂是去往天堂或地狱。

(五)语言文化差异

文化与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中西方文化的诸多差别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语言上。英语是一种以规则为主导的语言,而汉语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英语强调短小精悍,汉语的辞藻华丽复杂;相比英语严谨的语法,汉语语法规则相对自由,句子的结构和风格比较松散,但却集中在意义上。很明显,两种语言在语音、构词、语法和语义上是截然不同的。

三、英汉数字文化内涵比较

数字是数学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利器,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字概念是人类在生活实践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数字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数字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数字除了在科学和数学上的作用外,在各种族文化中还具有特殊的联想意义和神秘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数字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鉴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迥异,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数字具有非对应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文化内涵,即完全空缺或冲突空缺;另一方面,虽然不同民族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其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却有许多相似性,一些数字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部分对应或完全对应,即部分空缺和零空缺。下面拟从完全空缺、冲突空缺、部分空缺和零空缺四个方面对英汉数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

(一)完全空缺

完全空缺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某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数字里的完全空缺指的是数字在一种语言中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数字“13”“40”

受到概念文化的影响,“13”被西方人视为最不祥的数字。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避免与之打交道。一般不会有13个人一起吃饭或旅行的情况;在建筑中,也不会出现13 楼或13 号房间,取而代之的是12A;电影、飞机、火车等座位也省去第13排。实际上,对“13”的忌讳源自神话和宗教。在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曾经有十二位天神在瓦尔哈拉殿堂举行宴会,席间,邪恶之灵罗基突然出现,人数增加到13 人,他用有毒的弓箭射杀了主宰神奥廷的儿子——光明之神巴尔德,于是,数字“13”与灾难、不幸划上了等号;其二,据圣经记载,耶稣的死同样与数字“13”分不开,逾越节那天,耶稣请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家小客栈里共进晚餐,一行共13 人。不料,其中一个门徒——犹大背叛了他,耶稣被戴上手铐,钉死在十字架上。从此,数字“13”象征着邪恶和厄运。正如英语中的“triskaidekaphobia”(十三恐惧症)一词源自希腊语,“triskaideka”是13,“phobia”是恐惧症的意思,该词意为:对“13”不理性的恐惧。

另一数字“40”在圣经中也经常出现:上帝让雨持续了40 昼夜,用洪水毁灭大地;犹太人的民族领袖杀了埃及人后在沙漠中放牧40年,又为以色列人代祷40 昼夜;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了40年等。可见,“40”是一个具有神圣寓意的数字。在英语言文化中,“40”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数字,或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意味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成功和转型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13”和“40”并不具有与西方文化相同的内涵,这两个数字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是用来表示数量、顺序等的普通数字,如《十三经》、北京的“十三陵”或“明十三陵”、现代北方曲艺中的“十三辙”等,并没有任何积极或消极的文化内涵。以上数字的特殊性充分体现了英汉两民族的异质性。

2.数字“36”“72”“108”

汉语中,有些数字被赋予了中华民族的特有含义而备受推崇,如“36”、“72”和“108”。无论是在民间故事还是经典文学作品中,这三个数字经常出现,如,三十六计、孔门七十二贤、天罡星三十六将、地煞星七十二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等。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36”和“72”的特殊意义与中国天文历法是分不开的。据古籍记载,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准确、最便于记忆的天文历法,在彝族太阳历中,一年分为十个月,每个月有36天。历法以“十二兽”为基础记录日子:十二天为一转,三次轮转构成一个月,即36 天,三十圈构成一年。此外,根据阴阳分为五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两个月(阴月和阳月),共72天。显然,数字“36”和“72”在中国天文历法中根深蒂固,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至于“108”,则是“36”和“72”相加的结果。它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受欢迎的经典数字,与佛教的重要事项密不可分,如108尊佛的功德、寺钟鸣108 次、佛经念108 次、佛珠108 颗等,该数字深受佛教的尊崇。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36”、“72”和“108”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但在英语中并未出现这三个数字的特殊蕴涵。

(二)冲突空缺

冲突空缺与部分空缺的区别在于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或文化现象具有相反的文化内涵。本文中,它还指某一数字的文化内涵在英汉语中是恰恰相反的。

1.数字“2”

作为传统重要经典之一,《周易》赋予每个数字一定的意义。数字2代表宇宙中两种力量——阴和阳,涵盖了世间万物,二者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阴”象征黑暗、女性、消极;“阳”则是光、男性、积极。阴阳两种力量相结合,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从而有了天地、男女、好坏、里外、强弱、大小、黑白等一切事物。此外,数字“2”还含有“好事成双”、“双喜临门”、“成双成对”、“两全其美”、“出双入对”等美好寓意。此外,中国人对它的偏爱还体现在建筑与文学形式的对称上,如对称、对偶。总之,在早期的辩证世界观中,“2”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相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字“2”代表着女性,同时也具有双重性,意味着变化、混乱、不和谐和邪恶,是罪恶的根源。因此,古罗马人觉得“2”是所有数字中最不幸的一个。他们把二月当作祭祀冥王的月份,其中,二月二日正是祭祀死者的日子。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数字“2”来源于单词“die”(骰子)的复数形式“dice”,而“die”的另一含义是死亡[10]。“2”还表示赌博时骰子上的小数字“deuce”,说明运气不好。后来,“deuce”一词演变成了“the devil”(魔鬼)。无疑,在西方人眼中,该数字是贬义的。例如,习语“put two and two together and make five”,字面意思是“把二和二放一起得出五”,实际意为“听风就是雨”,强调夸大事实,捕风捉影的行为。

2.数字“6”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数字“6”一向推崇备至,《周易》认为,数字一到十分别代表“太极”(大无上)、“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星”和“十干”。其中,“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合,含有联系、关联、影响、作用的意思,是对宇宙万物相互关联节点的最优化定义。因此,“六”被看作是好运的象征。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六”的表达,如,“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六畜”(猪、牛、羊、马、鸡、狗);“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幸福的内容简言之为“福禄寿喜”,而“六”的发音与“禄”和“路”相近,由此衍生了如“168”(一路发)、“668”(路路发)、“六六大顺”等说法,意味着一切顺利、好运常在。

而在圣经启示录中“666”表示野兽。因为在希伯来或希腊字母表中,每个字母都有声音和数字的双重含义,单词的字母所代表的数字之和就是这个单词的数字。如果两个单词加起来是相同的数字,那么它们的意义是对等的。根据基督教的说法,尼禄·克劳迪亚斯·凯撒(Nero Claudius Caesar)曾经残酷迫害基督徒。如果他的名字用希伯来语拼写,数字加起来就是666,这让基督徒想起了残忍的野兽。越来越多的人相信,“666”是可怕和邪恶的象征[11]。所以,在英语中,数字“6”常带有负面含义,例如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six to one(六对一;相差悬殊);six of the best(鞭打六下,学校的一种体罚);sixpenny(不值钱的,廉价的)。综上,在西方文化中,宗教不仅为数字的研究提供了文化根源,对数字的文化内涵也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三)部分空缺

部分空缺指的是两种语言中一些共同存在的语言或文化现象,但其文化内涵却完全或部分不同。这里指的是在英汉语中,一个数字具有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

1.数字“3”

数字“3”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源于《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对宇宙崇拜甚深,认为宇宙由三种事物组成:日、月、星,并称之为“三光”;而天、地、人的存在构成了人类世界,这三者被称为“三才”;汉语中的“三生有幸”包含前生、今生和来生,这一说法来自佛教,依据佛教教义,每个人去世后都可以投胎转世。显然,数字“三”具有庄严神圣的内涵。然而,它在汉语文化中除了积极意义外,还具有“短”、“小”、“少”等消极含义,如“三三两两”、“隔三岔五”、“三言两语”、“三寸金莲”、“事不过三”等。

在希腊神话中,三神(木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分别统治宇宙。三神的力量与数字是分不开的:木星宙斯手里拿着三叉的雷霆棒;海王星波塞冬的武器是三叉戟;冥王星有凶恶的“三头犬”。基督教中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在古埃及,人们认为数字“3”代表父亲、母亲和孩子;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空间是指天堂、人间和地狱;甚至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是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根据毕达哥拉斯的观点,数字“3”代表男性,是所有数字中最完美、最和谐的一个,因为它代表了一个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开始、中间和完成,含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如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准会成功);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3 号一定运气好);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不过,和汉语一样,英语中“3”并不总是褒义的,例如,three-dollar bill 指的是行为怪异的人或同性恋;a threetime loser 指服过三次刑的罪犯,在美国,第三次犯罪意味着罪行非常严重,将被判处死刑。

2.数字“4”

中国人对数字“4”同样持有复杂的态度。“4”是“2”的倍数,是完整、对称、体贴、通顺、和谐、稳定的象征。按照中国传统美学的追求——完整性和对称之美,汉字“四”是幸运且吉利的数字。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与之有关:四方(东、西、南、北);四季(春、夏、秋、冬);文人四宝(笔、墨、纸、砚);四灵(龙、凤、麒麟、龟)。对“四”的喜爱还体现在成语上,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等。然而,在汉语拼音中,“四”同禁忌词“死”(si)的发音接近,因而多数中国人忌讳与之产生关联。

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追随者,美籍数学家托拜厄斯·丹齐格(Tobias Dantzig)在《科学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Science)一书中抒发出对“4”的崇拜:“Bless us,divine number,thou who generatest gods and men!O holy,holy tetraktys,thou that containest the root and the source of the eternally flowing creation! For the divine number begins with the profound,pure unity until it comes to the holy four.”[10]38-40(祝福我们,神圣的数字,你们产生了神和人!因为神圣的数字始于深奥而纯粹的统一,直到到达神圣的4。)在他看来,4 是圣洁的,代表着四种元素:火、水、空气和土壤,体现了稳定、全面、无所不在、公正和力量。不过,“4”有时也是个贬义词,如:the fourth除了表示第四外,还是“厕所”的委婉说法;the four-letter words (下流的话);the forty-four (妓女)。可见,数字“4”在英汉文化中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3.数字“5”

众所周知,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汉语中,对数字“5”的热爱正是源于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如,五彩(蓝、黄、红、白、黑)、五谷(粟、豆、麻、麦、稻)、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味(甜、酸、苦、辣、咸)等;又如五官(耳、眼、嘴、鼻、舌);五脏(心、肝、脾、肺、肾)等与人体相关的词汇。而且,“5”刚好位于“0”到“10”中间,符合多数中国人奉行的“中庸之道”。

根据毕达哥拉斯的说法,数字“5”代表婚姻,因为它是女性数字“2”和男性数字“3”的结合。在《圣经》中,大卫王捡起五块大石头,扔出去打巨人歌利亚,这五块石头正是上帝赐予他的勇气,因此,“5”象征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现代英语中,和别人打招呼或感到激动时,可以说:“Give me five.”(击一下掌;或为我加油);想休息时会说:“Take five.”(休息五分钟,相当于take a short break)。但是,“5”还带有负面性,如fivefingers(小偷);the fifth wheel(备胎,指不必要的人或事)。圣经中记载,耶稣在星期五受到迫害;亚当在星期五偷吃了禁果,又在星期五这一天死了。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人认为星期五是倒霉的日子,并称之为“黑色星期五”。该词来源于1869年9月24日的金融危机,当时黄金投机者试图垄断黄金市场,但失败了,黄金市场崩溃,股市暴跌。

(四)零空缺

零空缺,即对应词汇,指的是两种语言中相似的表达或相同的文化现象。数字零空缺是某个数字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文化中,数字“1”均代表开始、完整和自我。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数字“1”可以用来标志一切事物的开始和起源。此外,该书中的“一”表示“自我”或“自我意识”。由此,汉语中称“我”为第一人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数字“一”意味着“合”。由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国人对其有着特殊的情感,不知不觉中推动着人们追求一切的完整和圆满。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字“1”的看法与中国古代哲学家不谋而合,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本质,一切都是数字,一切的来源都是数字“1”,它是最基本的数,1产生2,再形成其他各种各样的数字,从而产生了火、水、气、土四种元素,并形成了世界。

人类有十个手指。在古代,人们认为“10”是最大的数字,因为最初是用手指计数的。此外,在中国的数字系统中,“十”是整数,它能对整体和个体作出概括。《汉书》也提到:“数始于一,终于十”。数字“10”是圆满、吉祥和完美的象征。在中国,关于汉字“十”还有另一解释:其笔画笔顺的第一笔“横”指向东方和西方;另一笔“竖”指向南方和北方,“十”字包含所有的方向。因此,中国人喜欢用“十全十美”、“十拿九稳”、“十分”、“十足”等来表达完美之意。同样,在英语中,数字“10”也有相同意味。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个神圣的图形标志,被称为“圣十”(Tetrakty),并把“10”描述为“the mother of all,the all-comprising,the all-bounding,the first-born,the never-swerving,the never-tiring holy ten,the keyholder of all”[10]。(万物之母,包括所有人,所有土地,最初产生、永不改变的、永远不会疲倦的神圣的数字10,一切事物的拥有者)。由此,英语中产生如the upper ten(社会精英),ten-minute man(能挣钱的人)等词汇。

另一数字“12”在中西方文化中也都象征“完整”或“完成”,它也是占星术、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最基本的数字,如一年由12个月组成;白天和黑夜分别由12 个小时组成;在中国文化中,有12 种动物对应一个12 年的周期。而在圣经中,雅各有12 个儿子;耶稣有12 个门徒;有12 扇门通往天堂等等。希腊神话中,有12个神住在奥林匹斯山;赫拉克勒斯做了12件大事等。不难看出,数字“12”同“1”和“10”一样在英汉文化中很受青睐。

数字承载着强烈的文化信息。相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文化意义,其原因与哲学、美学、心理学、神话学、宗教、风俗习惯等密不可分。简单地说,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文化空缺在语言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字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成分,也不例外。

四、英汉数字内涵对比研究的意义

从文化空缺的角度将数字进行分类,可以方便、清晰地识别出需要重点关注的数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失误。完全空缺中的数字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相应内涵,更容易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引起交际失误的可能性最小;零空缺,即对等词汇,其涵义易于理解和记忆,较少给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带来交际困难和障碍,是普遍性和共性的良好体现。追溯这类数字的起源,有利于分析其文化共性;由于民族文化、社会环境、概念文化等差异,与完全空缺和零空缺相比,部分空缺和冲突空缺的数字丰富多样,甚至还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内涵,往往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干扰,引起交际失败或语用失误。毋庸置疑,无论是在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习还是翻译中,这些数字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综上所述,透过数字文化这扇窗户,可以看到各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质。关于数字内涵的研究希望能给数字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学习带来启发: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客观世界中,认知能力非常相似,对世界也有着有相似的看法。因而在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人类语言的本质是普遍性的。如果没有共性,人类就无法交流。只有意识到普遍性的存在,才能对不同的语言或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为更好地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铺平道路。

猜你喜欢
内涵数字语言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语言是刀
挖掘习题的内涵
答数字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内涵漫画
数字看G20
我有我语言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