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洁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芦湖学区中心小学 256300)
随着国家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和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贯彻落实,人们对小学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在此发展的大前提下,对学生们进行单纯的书面考核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要把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核心素养放在第一位,这对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数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更是和学生们的数学学科素养有着直接联系.
在以前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是以老师为主体,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讲授然后让学生进行作业练习.现今的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学生的地位有了提高,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几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的教学环节,例如:上课之前进行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比如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发放20根火柴棍,老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把运算结果用火柴棍摆出来,并对快速摆好火柴棍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速度稍微慢一点的同学进行鼓励,切忌区别对待,让孩子心理产生落差.在通过学生们对火柴棍的摆放和其中之间的运算关系的思考,使学生们加深对数字的印象和理解,同时开始之前,允许学生进行五分钟的火柴棍创作阶段,让学生们摆出各式各样的物体形状,充分激发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方便后续数学内容阶段的开展.
在数学课程中,老师应对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注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予以解答,不打击学生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本节数学课堂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以内的加法,例如9+5=14.在老师进行讲解基本运算原理之后,如果有学生进行提问,5+9是多少,老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就对学生进行批评和嘲笑,而应对其进行表扬,赞扬其提出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探索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应立即解答学生的问题,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对问题进行探索和数学规律的寻找,如果学生真的解决不了,教师再予以解答和运算规律的讲解.
想要在数学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吸收和融合,把传统的口头讲授方法改为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数学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地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对他们进行充分的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地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例如:这节课讲解数学中的图形问题(三角形、梯形、等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自主地去观看研究教学模具,对主动去观看研究教具的学生提出表扬和赞赏,对那些内向的学生们进行鼓励.在教师不进行讲解的情况下,让学生们自己根据教具的形状进行命名,那么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在教具的双重影响下,会在脑海中自主地形成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图案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分别发言,去讲述教具的名称,老师再根据学生们的答案进行纠错和答案改正.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学生的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能在以后数学学习中变得轻松愉悦,真正意义上“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做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能让学生们受益一生.
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科学的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内容,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方法,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核心素养的必要因素和环境,当然也少不了评价鼓励环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数学的教学目标、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结果的评价也会发生改变.在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参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以及核心素养的理念,从而进行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和鼓励.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是对学生的结果和成绩进行评价,重要的一点是,成绩好的同学得到的赞扬一定比成绩略靠后的同学要多.在参照核心素养的内涵后,教师要明白评价不仅只是针对成绩和结果,还有过程和与之付出的情绪情感,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进行评价时,教师对名次靠前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以免其骄傲,对名次靠后的同学多进行鼓励和赞扬,扬长避短,并且帮助解决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快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经过无数次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适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教学工作,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要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