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樟
(湖北省武汉市德才中学 430051)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学问题的设计,一个优秀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会对这次课堂学习产生极强的兴趣,并且会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主动地沟通.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寻找本次课堂的教学难点,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将数学知识中概念和定理的关键点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重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中学数学知识点广,联系紧密,很多学生因为不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不知道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更不知道课堂教学的目标,自然无法学习好数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核心问题,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把核心问题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地准备课堂内容,可以把问题有趣化,学生在听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例如,在初中数学“勾股定理”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投影上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是三个不同的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给出他们的边长,然后教师提问,“大家发现这四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了吗?”学生小花回答:“较小的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等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而最大正方形的边长等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学生小米回答:“其中两个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探索发现“数”和“形”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猜想,主动探索问题的结果,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对本次课堂的核心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楚课堂内容的重点,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清晰.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核心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难点,不仅能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之间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条线段平行、垂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定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观察、探讨、发现教学的核心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从现实中物体中找到三角形的特点.教师可以提问“在我们拍照的时候,需要一个三角架,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在听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后,自然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再提问:“如何才能画出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给出了答案,“需要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长的长度以及它们的夹角.”还有学生回答:“知道两个角度和一条边长也可以画出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经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有了一定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最后讲解本次课堂的内容.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索,学生对数学中核心知识点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创新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对数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概念定理.教师在上课时要创设好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学生思考和学习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探索,针对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思考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本章节需要应用到哪方面的知识等.
如在学习“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套圈游戏,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进行定点投篮比赛的时候,如何设计投篮人在场地的位置才能够保证对所有的人公平呢?”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数学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结语: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课本上单元中各个小结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可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逐步地导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