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会霞 赵雪云 姚秀敏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石家庄 050024)
2014年12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在江苏、河南和广西进行师范专业认证试点。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全面开启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分级认证工作。师范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对师范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提出了更多、更具体的要求,对师范生提出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以期规范和引领师范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2018年1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各地各高校要将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教师教育建设改革的突破口,重塑体系、落实保障、提高质量,推进教师教育振兴发展”[2]。
师范院校担负着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重任,决定着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辅助课程教学、开展信息服务等方面应着眼于院校师资培养目标的达成。通过文献调研发现,有学者在高师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方面提出了诸多可行性操作思路和建议。如陈恒玉等以忻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探索高师院校图书馆服务顶岗实习“岗前知识储备、岗中文献保障、岗后跟踪调查”的三个阶段[3]。张宛艳以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从图书馆服务创新视角,探索出一条高校图书馆助力国培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4]。王申红以阜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深入探讨了“国培计划”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信息共享平台构建[5]。邸春姝等借助校内“L-D-D-R-C”和校外“G-S-L-S”发展共同体,探讨了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6]。但鲜有学者从师范专业认证视角探讨高师院校图书馆教师教育服务模式创新,基于此,本文以师范专业认证理念来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模式无疑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为保证基础教育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由相关教育认证组织和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类相关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考察、评估和审定的过程”[7]。师范类专业认证不仅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也为高师图书馆教师教育服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突出了“学生中心”的资源保障机制。师范专业认证对师范专业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学设施配备、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明确的要求,并突出“学生中心”的资源保障机制。高师图书馆作为培养师范生的第二课堂,将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全面发展作为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基本依据,助力学生学业成功。(2)强化了(U-G-S)大学——政府——中小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协同育人,师范专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培养机制[8]。高师图书馆应积极融入协同教研、共同发展机制中,助力师范生人才培养。(3)深化了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一体化。师范专业认证对师范生职前、入职、职后培养阶段提出相应要求,与此同时,师范专业三级认证要求高校对师范专业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服务,可谓深化了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一体化[9]。高师图书馆应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助力高校教师教育质量提升。
(1)资源支撑保障作用不明显。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方面,资源结构重“基础教育理论”轻“教学资源建设”,大多高师图书馆教育类资源品种与数量较丰富,内容涵盖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但大多没有系统配置中小学教材及参考书数据库,缺乏师范特色资源库和学科门户,难以满足师生对相关教学资源需求;空间资源配置方面,大多设置了学科信息共享空间或学习共享空间,主要用在学生自主学习上,较少开展教学支持性活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由于缺乏高素质的馆员,服务停留在日常的借阅层面,难以围绕学科课程开展针对性和专门性服务。(2)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高师图书馆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院系管理部门之间属于自由、松散联盟,各方主体难以积极协同、权责模糊,合作并不深入,很难持续性地开展教师教育工作。(3)完整的教师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高师图书馆重“在校师范生”服务轻“顶岗实习支教生及国培/省培教师”服务,网站主页大多没有专门顶岗实习、国培/省培服务栏目和门户导航,造成教师职前与职后难以衔接与融合;面向国培/省培教师的服务被动滞后,层次较浅、内容单调,只停留在开放阅览室,借阅权限、IP地址只是部分开放,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大多未能提供远程学习资源及在线咨询服务。
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模式是指资源空间服务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三方面。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构建,将有助于高师院校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能力。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其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学生毕业的要求。所以,从学生入学时起,就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及其学习效果[10],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1.1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配置“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我馆文献资源在配置结构上协调了通识课与专业课、基础教育理论课与教学实践课的关系;在配置内容上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服务其全程的成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原理、教学设计等理论研究类资源;与中小学教师教学相关的各类教材、教学参考、课程教法、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教学实践类资源;与教师专业能力相关研究论著,中小学特级教师教案、优秀经典教学课件、教育心得等灰色文献资源;与师范类课程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工具书;与师范教育相关的语言培训类、专业技能培训类等音像资料,均在我馆收藏之列。
3.1.2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打造“实、虚、智”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空间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基本办学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要求,有满足中学教师培养需要的数字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实验教学训练室等[11]。我馆从空间特性、资源特色、新技术设备、学术研讨四个维度,打造集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智慧空间于一体的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空间。空间既采用大开间集中放置中小学教材教参纸质图书和教育类权威期刊,又引进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师范教育数据库、超星中小学电子图书和视频资源,自建中小学教材教参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同时设置了多个动静结合、虚实一体的研修间,学习室、基础教育信息共享空间及各种数字化交流平台,配备了移动式、可拼接桌椅,安装电脑、多媒体、移动支架磁性白板等现代教学设备,提供粉笔、教具等教学实训工具,为学生创造一个集“阅览、查询、学习、交流、研讨”于一体的一站式共享服务平台,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3.1.3 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建立“技术专家+学科馆员+学科教师”一体化的服务团队
我馆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空间采用专兼职人员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保障其有效运行。信息技术部教师负责设施维护、信息化教学设备使用培训、预约服务;学科馆员与二级学院学科教师组建专业指导团队,开展资源整合、书目推荐、数据库使用指导、技能训练辅导等全方位、多元化服务。另外,设立了志愿者管理岗位,负责教材教参整理、营造学习间文化氛围、提供参观交流讲解等日常工作。空间运行以来,定期与各学院合作举办院级、校级教学技能大赛,通过开展说课评课、教学研讨、技能竞赛观摩课、成果交流PPT展示等多项活动,聚焦师范主业,培养教学技能;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为师范生传授教学技能及班级管理经验,邀请新东方教育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师为毕业生讲授简历制作及就业技巧,联合新东方在线举办口语大赛,以突出师范特色,培养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空间在助力师范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中小学、高校等多方机构合作建立的一种专业性团体,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联动为基本实践、主张多元主体决策[12]。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3.2.1 打造以“高校——二级学院——图书馆”为基础的校内“教师教育共同体”
其中,学校、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职能管理部门,提供教师教育相关政策信息、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图书馆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教师教学之需整合校内资源,同时搜集与教师教育相关报道评论、专家学者最新观点、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研究进展等,合作建成了中小学教材教参库、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培资料库、河北师大教师教育文库,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3.2.2 打造以“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为基础的校外“教师教育共同体”
其中,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教师教育招生、培养目标和培训计划;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基础教育学校为地方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高校(二级学院、图书馆等)为各地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提供教育、教学及科研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总之,三者协同应遵循“任务导向”和“合作小组式”的模式[13],旨在共谋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教师教育资源,共监共管实践教学过程,以协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学科馆员+双导师制”人才协同机制。顶岗实习生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一线教学实践,掌握各学科教学流程、教学技能与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学科馆员深度参与顶岗实习生的教研活动、教改项目及学术研究过程,引导其编写实训教学案例、录制实训音视频、撰写学位论文,助其实践能力提升和学术成长。(2)“学院培训基地+图书馆+中小学实践基地”校地协同机制。我馆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国培/省培平台,搭建教师教育“云课堂”,分设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区、顶岗实习区、国培/省培区、协作学习区、咨询服务区等功能模块。其中,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区分设中小学教材教参库、中小学课件资源库、中小学教学视频库、中小学教师教育成果库;顶岗实习区分设顶岗实习专用数据库、顶岗实习生教育实践案例库、顶岗实习生手机微课堂视频库;国培/省培区分设国培/省培计划政策法规库、国培/省培教师信息库、国培/省培教师成果库;协作学习区分设协同教研区、学习交流区;咨询服务区提供各类咨询,由专人负责实时解答培训学员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14]。
据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81%的在岗中小学教师来源于师范生,河北师范大学培养出的师范生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8%,排在全国普通高校首位[15]。不仅如此,我校常年承担着大量的国培/省培教师培训工作。我馆紧紧围绕学校培养目标,着力构建面向“师范生从业技能培养+顶岗实习生实践能力培养+国培/省培教师教研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服务新模式。
3.3.1 嵌入院系课程服务,提升师范生从业技能
根据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师范生从业技能分为教学技能(教学基本技能和学科教学技能)、教育管理技能(思想教育技能、班级管理技能)及自我发展技能(自我反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16]。我馆将资源与服务嵌入院系课程教学中:(1)嵌入通识课程。嵌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公共课,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师德、师能。(2)嵌入专业课程。将“馆藏资源检索与利用”和“知网(CNKI)和SCI数据库检索方法技巧”等培训讲座嵌入到我校8个师范专业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学科文献检索、信息推送、参考咨询等专业学科服务。(3)嵌入在线培训课程。将论文写作指南、简历制作教程、ESI、Note Express馆藏分析工具和免费工具等培训讲座嵌入在线课程,提供在线指导、远程在线培训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论文撰写。(4)嵌入公共实验实训课堂。嵌入微格教室、翻转课堂、慕课、技能训练室和创客空间,加强教育研究方法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从业技能,助其成为准合格教师。
3.3.2 嵌入实践基地服务,提升顶岗实习支教生的实践能力
我馆3Q服务,即全程、全时、全方位地为顶岗实习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服务。(1)提供“岗前”资源支持服务。学科馆员通过“学科博客”“超星移动图书馆”“图书馆远程咨询”等栏目,让实习生了解校外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和途径,为其入职做好知识储备服务。(2)提供“岗中”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我馆开通微信交流群、微博、申请了“师大图宝”QQ号,并依据顶岗实习生教授科目建立了相应的QQ群,为其提供远程咨询、文献查找与传递、教学问题解答、教育教学类图书推送、实习报告写作指南等服务,同时开展委托借阅、开放书刊借阅期限、放开校外利用数字资源的权限,为实习生顺利完成顶岗任务及学业做好信息资源保障。(3)做好“岗后”信息跟踪指导服务。我馆在完成一届顶岗实习信息服务之后,采取召开实习师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到实习点跟踪调查、征询顶岗实习办公室意见等多种形式,搜集整理教育实践案例、教师教学反思日志,引导实习生对学科教学、教研活动、班级管理进行综合反思,助其成为合格教师。
3.3.3 嵌入培训环节服务,提升国培/省培教师的教研能力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级基础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任务[17]。我馆自2010年10月起,就与学校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合作,采取“分期分学科全年不间断”的培训方式,为国培/省培教师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1)嵌入培训过程,促进国培/省培教师的专业成长。我馆根据国培/省培教师所在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现代化信息技术薄弱及获取信息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提供教师教育“云课堂”、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空间,计算机技能检索培训等一体化服务,助其顺利完成培训研修任务。同时,开通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绿色通道,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服务。(2)嵌入科研过程,提升国培/省培教师的教研能力。针对国培/省培教师课题研究需求,在科研准备阶段,提供馆藏数据库检索技能培训、资源获取方法指导、课题查新等服务;在研究进程中,利用馆藏分析工具和免费工具定期发布学科总体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热点、主要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等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并推送相关文献信息,提供数据管理、咨询、分析服务;在科研产出阶段,提供相关文献来源期刊、协助撰写课题报告、提供投稿指南帮助等服务,助其成为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师图书馆教师教育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内容上涵盖了师范专业认证对毕业生的四大要求,时间上贯通教师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空间上扩展到校内校外。这一服务模式构建将有助于高师院校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和教师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