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实践研究

2020-02-24 02:59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解题同学

施 勇

(江苏省灌云县图河中心小学 222224)

解题教学是指在学生已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及运用方法基础上,通过不同题型的讲解让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成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目标.教师应从教学实情出发,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开展解题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形成敏捷的数学思维.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决定数学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的关键.在数学学习中有许多学生计算时都能准确计算出结果.可由于速度太慢,往往在考试中因为速度问题,导致不能全部做完试卷.考试结束时,由于没有时间了,没有办法去检查和验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解题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计算规则到计算方法至计算思维,教师“步步为营”式的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养成.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作业和练习去慢慢培养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通过数学计算过程.在数学计算中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让学生“学有所用”,达成“学以致用”目标.

二、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实践研究

解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应注重对此部分教学进行优化.通过多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并促成其发展应用意识与综合能力提升,是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每一位教师都应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展开认真而细致的探索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

1.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引导启发,吸引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展开思考.而部分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基本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导致教学情境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无法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贪玩的天性,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并积极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在开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题教学时,首先将班上50位同学分为5个学习小组,每组10名小组成员,并任命其中某位同学为组长;然后带领同学们来到校园的花坛进行浇花活动,每一组的小组长的任务是统计本组每位成员的浇花数目.在浇花活动统计完成之后,笔者询问大家: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浇了几朵花,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数据呀?这时候有同学回答:我想知道我们组一共浇了多少朵花.教师紧接着追问:那怎么计算你们小组共浇了多少朵花呢?又有同学回答:把小组每个人浇的朵数相加,就会得出每个小组的浇花总数.教师再次提问学生:那么前三名小组浇花总数与后三名小组浇花总数相比,共多浇几朵花呢?由于小学生都有争第一的心理,自然而然开始进入思考状态,并提出各种计算方法.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是解决此类问题的良好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到教室继续研究“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通过一个小小的教学活动,加之教师有效启发引导,引发了学生对所提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2.开展教学游戏,引导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为将所授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并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形成集体共识,达成所学知识得到正确掌握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就某一教学内容或教学重难点,设计一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完成所授知识的有效转化吸收.

比如,在讲授“四则混合运算”这节课时,为训练学生计算能力,考察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掌握程度,笔者开展了“妈妈带我逛超市”的教学游戏:将班上同学分为四人一组,其中一位同学扮演妈妈,另外三位同学分别扮演哥哥、妹妹和售货员,再移动课桌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超市,书本、文具盒、粉笔、三角板等分别代表不同的物品,对不同的物品标上不同的价格,每一小组用白纸条制作多个不同面值的钱币.扮演妹妹的同学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商品挑选后扮演哥哥的同学则需要计算出商品的总价,并且告知扮演妈妈的同学,然后“妈妈”便将费用支付给扮演售货员的同学,这时候“售货员”需要认真地验算一下“哥哥”的计算是否有误,以及“妈妈”支付的费用是否有误,若没有错误则表示交易成功.从游戏的规则来看,游戏成功进行的关键是小组中扮演哥哥的同学和扮演售货员的同学不能将商品的总价算错.这种以游戏方式开展的解题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又在老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3.正反例相比较,达成教学互动

正例是指正确解题步骤及答案,反例是指错误解题步骤或答案.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相辅相成、良好互动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合作,相互激发,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正反例相比较的方法,达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深入比较、分析、探究.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解题教学为例,笔者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边长分别为10cm、6cm,边的对应高分别为5cm、8cm)及长方形(边长分别为10cm,6cm),请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正确的解题方法,而是要求学生陈述自己解题方法的理由.从学生的陈述可以看出并没有完全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因此笔者运用正反例相比较的方法,首先请三位答案错误的同学即反例的同学,分别讲述自己的解答过程以及所用方法,然后再请三位回答正确的同学即正例的同学,也要求他们讲一讲自己的解答过程.通过以上六位同学的各自陈述,回答错误的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用方法的错误之处,从而吸取正确的同学的解题方法与步骤.这种运用正反例对比开展解题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正例和反例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互动,让反例的同学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错误所在,从而改正自己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解题运算过程中,是否具备估算意识,以及估算能力的水平如何,对解题效率以及解题正确率有很大影响,这点在选择类题型的解答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促进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以“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解题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难点为估算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并学会用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促使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笔者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以购买变形金刚玩具为例创设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某天爸爸带着小明同学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小明同学看见柜台上有5个非常漂亮的变形金刚玩具,每个变形金刚57元,这时小明的爸爸只剩下300元钱,请问这些钱够不够买这5个玩具呢?请说明你的理由.由于题目涉及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玩具,因此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不久后,有一位同学公布了自己的答案:可以.理由如下:由于57接近60又小于60,而60×5=300,因此57×5<300,所以300元钱可以买这5个变形金刚.笔者通过创设一个学生十分熟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意识到估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估算能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多样教学方法的引导启发下,在正确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础上,解题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有效养成.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解题同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解题勿忘我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