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定位与实践策略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

2020-02-24 04:45
昭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课程设计居家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体育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增强个体免疫力、凝聚集体意识、提升全民士气的重要工具,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大局中,有着重要功用。居家锻炼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延伸,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人们对居家锻炼有了一系列新的定位与认知,大量适龄学生由校园体育转向居家锻炼;然而,居家锻炼如何进行、如何定位,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这一话题决定着学生居家锻炼的实施进程以及实施效果。

本文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结合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相关理论对学生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定位和学生居家锻炼课程的实践策略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学生居家锻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帮助。

一、居家锻炼是新冠肺炎疫情下体育课程的必然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居家隔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常态,居家锻炼也随之为体育教学所采用的重要方式。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众多权威专家纷纷倡议“居家锻炼”是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重要手段。

居家锻炼相对比于室外体育课而言,在学习环境、教学管理、组织教学与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的体育学习由校园操场上转变为家中的室内外、从集体互动转变为个体自主性练习、从师生协同转变为个体自我督导、从教师现场指导教学转变为网络视频学习,学生从统一的教学管理情境中转变为低约束力的居家锻炼,教师从言传身教转变为网络指导。在学习环境、教学管理、组织教学与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调整,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的避开人员聚集,且又不耽误学生的学习锻炼。

客观上来讲,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居家锻炼是体育课实施的一种必然选择。与室外体育课学习锻炼而言,居家锻炼不仅可以弥补个体不能到室外锻炼的缺失,同时,还能起到加强亲子互动、提升身心健康与陶冶情操的重要功用。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学生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定位

众所周知,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定位对个体的影响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居家锻炼课程而言,与室外体育课程相比,源于其课程环境、组织形式、评价方式的差异,其课程设计除了体现“体育”课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内在要求外,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出“居家”的特殊环境。

(一)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基础

所有的“外化”行为均是“内在”驱动的必然结果,这是共知的重要事实。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外化行为与内在行为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人的培养更加注重的是其“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我国学者卢元镇先生在“体育课程革命”时强调,“所有的外化行为都是为个体内化而服务,一切服务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身心的‘能动’意识而服务的。”学生在居家锻炼的过程中,锻炼场地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个体缺少了集体氛围的影响与“督促”以及教师近距离的身心影响,其“能动”意识的培养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设计居家锻炼课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体育课程培养的内在驱动力——自主锻炼意识,充分考虑学生自主锻炼的思想动员、维系、拓展等要素。

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居家锻炼学生练什么、如何练、练到什么程度,尤其是要考虑好让学生“如何练”,来帮助学生建构自洽性锻炼认知;总的来说,自主锻炼是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基础,没有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和居家锻炼的效益都没有意义。

(二)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研究体育运动时指出:“如果说个体自主性、自愿性参与运动是一种内在需求的话,那么,运动素养的养成则是一种个体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运动素养包括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学生体育道德、安全意识等多个方面。其中,运动能力是运动素养养成的基本媒介,通过运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个体的运动习惯、体育道德与安全意识。运动习惯则是个体在长期运动规范中培养起来的,是一种程式化的自觉行为。而体育道德则是个体遵守体育规则、法案进而形成遵守社会法规、法条的一种行为表现。相对比而言,安全意识虽与运动能力、运动习惯与体育道德的地位略低,但也是个体运动素养培养中不可或缺的。显然,无论是室外体育课程,还是居家体育锻炼,人类对体育的需求是不变的。

对学生而言,运动素养是培养个体身心成长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居家锻炼与体育课程相比有条件的限制,但是对个体运动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因此,运动素养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更是学校体育和居家锻炼的出发点。

(三)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目标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起点,也是个体成长不可分割的场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随着学校生活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不断加大与强化,其家庭意识相对被冲淡。

居家锻炼恰恰为学生家庭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从时间、空间上来讲,居家锻炼突破原有“生活化”的模式而增强了亲子互动的环节。在居家的环境中,体育课程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体育课程本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锻炼的环境由室外体育课堂转变为居家环境。因此,在居家锻炼的课程中,要将家庭意识培养作为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家庭意识包括责任意识、亲情意识与群体意识等三大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亲情意识奠定了责任意识与群体意识的基础。对于居家锻炼的课程设计而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学习锻炼的教学目标,更要将亲情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进而加强责任意识与群体意识,为培养全面人才奠定基础。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学生居家锻炼课程设计的实践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要求个体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学生居家锻炼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延续,但是面对特殊的环境,居家锻炼的课程设计不仅要对体育学习锻炼合理定位,更要考虑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居家锻炼环境相对封闭,课程设计中要突出“生活化”体育锻炼的作用,可以使用数字化信息督导与介入,强化体育道德与安全意识培养。

(一)突出“生活化”

居家锻炼过程中,其运动环境以家为主要场所。换言之,家是运动发生与发起的重要起点,在居家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课程的设置则需要有“家”的意识蕴藏其中。家是亲情传递的地方,更是交流、体验与互动的场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家元素”,比如力量锻炼可以支撑击掌、移动擦地板、整理家务竞赛、家庭击鼓传花等方法来进行,强调全家参与、亲情交流,不仅具有锻炼效果,还有较高的趣味性,使学生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又不缺少活跃的氛围。在课程设计中,力争引导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参与,从而促进家庭和谐。另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家庭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感悟家庭中的重要地位,比如拉水过河、救助伤员等传递性的、“缺一不可”性的体育游戏。在实践操作中,要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生活用品,比如沙发、枕头、桌椅等,可以借助桌椅进行乒乓球比赛、可以借助枕头进行拳击练习、利用沙发进行物品移动性活动等。

(二)数字化信息督导与介入

居家锻炼改变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而转向了依赖教师透过网络的指导以及相对较弱的督导。在培养学生们自主锻炼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运动能力的弱化、自律性难以建立、原有的运动习惯被破坏等情况的发生。为了强化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提升、运动素养的培养,积极调整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显得极为关键。当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辅助与监控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在居家锻炼的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数字技术,成为新时期体育督导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各类媒介技术也可以成为体育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我督导的一个重要选择。诸如体育教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视频、各类APP授课视频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微信视频、APP 等平台进行“打卡”监督,学生可以在教师离场的督导下也能实现个体的自我锻炼。另外,教学人员或体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推进居家锻炼的主题公众号,为学生们提供课程体系、训练方法以及评价与自我督导等,来促进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和运动素养的养成。

(三)体育道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居家锻炼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的层次特征,设计不同的体育课程;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体育道德与安全意识培养等方面有所关注。对于个体的培养来说,“全人教育”是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可以说,无论是室外体育课程,还是居家锻炼,体育道德与安全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可缺失的。因此,在居家锻炼的过程中,进行运动能力、运动习惯培养的同时,要让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老师与长辈,尊重对手、养成规则意识,进而培养其社会道德。具体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居家锻炼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护家庭物品、物归原处、打扫家庭卫生,家庭责任等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规则意识。在锻炼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在亲子关系的角色定位,要引导学生在与家庭成员游戏过程中,如何在遵守游戏规则与锻炼要求的同时强化亲情意识和规则意识。

家庭空间相对较小,在居家体育锻炼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人身安全、保护家人安全和家庭物品安全的意识,进而培养个体的安全意识。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只是暂时的,也终将成为历史,但居家锻炼的研究不应止步。对于适龄学生而言,居家锻炼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辅助,对个体身心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科学、合理、安全、可行、有效地设计居家锻炼课程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思考的话题。由于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组织关系以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变化,居家锻炼与学校体育课程相比有着诸多的差异,居家课程的定位与实施的过程中,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与再思考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得锻炼的良好效果,实现“以体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课程设计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谋定而动: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何去何从
----简评曹景川教授《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一书
微生高的往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法制视阈下我国体育道德失范及其治理研究*
体育道德教育的五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