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光 余龙进
(1.杭州师范大学 钱江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及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场合均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教师干事创业、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带动校风学风整体建设、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
受浙江省教育工会、杭州市社科联等委托,为了进一步了解浙江省高校师德现状,更加精准有效地进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校风等的建设,课题组就当前浙江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就问卷反映之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浙江省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补短板贡献绵薄之力。
本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师从业动机、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评价、师生关系、教师责任感和高校师德总体评价及因素等方面。
调查对象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宁波万里学院等涵盖了重点、普通、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部属、省属、市属的公办、民办在内的浙江省内高校的在职在岗教职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76份,有效问卷576份,收回率、有效率均为96%。
课题组利用“麦客CRM”系统进行电子问卷设计,通过微信方式向省内高校教职工定向发送调查问卷,确保问卷的全面性、普遍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课题组还通过采访有关教师、召开座谈等形式,多种渠道了解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
良好的教风、学风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及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在针对教师所在高校的教风、学风整体面貌的调查中,15.97%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教风、学风总体情况为“良好”;50.35%的教师认为“较好”。这说明大多数教师认为当今省内高校的教风、学风现状是好的;但也有31.60%的教师认为其所在的学校教风、学风“一般”;另有2.08%的教师认为是“较差”。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当今省内高校的教风、学风有待改进。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在针对一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认知现状的调查中,62.15%的教师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最重要的;34.72%的教师认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最重要的;只有3.1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口才”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最重要的。没有教师选择“衣冠整洁”这一选项。显然,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认知,“思想道德素质”和“扎实专业学识”最为重视。
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现状,课题组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数据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当今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素质程度“有所下降”的占56.94%;“基本没有变化”的占15.97%;“有所上升”的占16.33%;“不知情”的占10.76%。教师对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认可程度为:“优秀”的占37.85%;“称职”的占55.21%;“基本称职”的占2.78%;“还需努力”的占4.16%。数据显示,教师对当前教师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评价情况“不乐观”,但对个体情况总体“向好”。
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下降包含诸多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
1.外部因素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环境因素方面:52.43%的教师认为产生师德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环境”的影响;31.25%的教师认为是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导致教师师德水平下降;有7.29%和9.03%的教师分别认为是受“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导致的结果。在责任意识方面:58.68%的教师认为“管理制度落实”是导致师德下降的主因;22.57%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是师德下降的主因;有10.76%和7.99%的教师认为导致师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领导不够重视”“教师个人缺乏政治理论学习”。在教师廉洁自律问题上,教师认为受“社会风气不好”导致教师出现廉洁自律问题的占76.04%;由于教师“手中有权”而导致教师出现廉洁自律问题的占10.76%;11.46%的老师认为受目前“生活压力”影响出现廉洁自律问题;1.74%的教师认为“受中华民族的传统影响,逢年过节收送礼品属于礼节”。在教师学术造假问题上,52.43%的教师认为是“受职称评审的要求或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不得已而为之”;有31.25%的教师认为“个人科研素质有待提升”;有15.63%的教师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只有0.69%的教师认为学术造假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可以理解”。
2.个人因素
在调查教师个人作风问题是否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问题上,79.51%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大家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问题也是师德内容”;17.72%的教师认为“教师就是要比一般人的道德要高尚,不能放松自己的修养”;只有2.08%和0.69%的教师分别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不碍学生什么事”“教师也是人,只要不在课堂上,爱怎样就怎样”。在调查教师树立形象的最主要因素方面,75%的教师认为“作风正派”最重要;21.53%的教师认为“知识渊博”最重要;3.47%的教师认为“举止高雅”最重要;选项中“衣冠整洁”没有教师选择,但这个问题并不说明大家对教师的衣着不重视。“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在教师的内在职业道德素养,教师个人形象同样重要。
教师职业认识,即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评价,反映了教师的需要,并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了解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从业动机,有利于了解教师的个体差异,便于学校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达到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针对教师职业认识和从业动机的两项调查中发现,47.22%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光荣而自豪”的职业;22.22%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无私奉献”的职业;而28.82%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谋生”的职业;1.74%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工作轻松”的职业。从调查的数据,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教师职责”和第二章“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显然,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观的特殊性存在迷茫。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2]。德国教学论专家K.Schall(沙勒)与K·H·Schafer(舍费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表明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3]。从调查情况显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方面,68.41%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般”;3.47%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不了解”学生;24.65%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较深”;只有3.47%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深”。数据说明,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方面,13.89%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非常关爱”;51.04%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较关爱”;32.29%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一般”;2.78%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是“差”。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做到关爱学生,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不够关爱学生。教师受学生喜爱程度方面,60.07%的教师认为当前学生喜欢教师的程度为“一般”;32.64%认为“较喜欢”;2.43%认为“不喜欢”;只有4.86%的教师认为当前学生是“喜欢”教师的。
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从调研情况显示,有46.18%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表现“一般”;43.40%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表现“较强”;还有2.78%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表现“差”;只有7.64%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表现“强”。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4]。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教风、学风总体情况是良好的,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的教风、学风状况“一般”及“差”。尤其是一些高职、高专学校表现更为明显一些。这一数据不容小觑,当今高校的教风、学风亟待改进。
《教师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光荣的职业,应该值得自豪。但教师职业也是一个讲奉献的职业,社会上经常将教师比作“蜡烛”“春蚕”等,可见教师是一个甘为人梯、牺牲自我成全学生的职业。“谋生”“工作轻松”绝对不是教师职业的取向和认知。如果说教师职业是谋生的职业、工作轻松的职业,那么,他的奉献意识肯定是极差,是偏离教师职责要求,是有失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这种想法必须及时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教书育人的职业目标使师德具有示范性、自觉性和奉献性等独特特征[5]。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从事其业也。”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将危机学校的办学。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的原因很多。如,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工作是良心活,而科研任务是硬指标。科研成果是教师职称评审、年度考评、科研奖励等的重要依据。“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在各高校中司空见惯;有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履行教学职责。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甚至有教师一本教案用十几年、一堂45分钟的课能闲聊半小时等;有些教师功利性强,有利可图的事情积极性就高,无利可图的事情能推则推,能躲则躲。有些甚至工作还没布置就谈钱,缺乏责任担当;有些教师甘于平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高;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不够关爱学生;六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师不受学生喜欢。课题组针对这一现象在师德建设座谈会上进行了研讨,有教师认为学校地处偏远,与教师课后不能与学生在一起有较大关联;也有教师认为是师生年龄差距大引起的“代沟”现象;更有教师认为是互联网时代、智能时代导致的知识汲取多元化而造成的师生关系疏远等现象所致。总之,师生关系问题较为突出,亟待改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7]。高校师德建设首要任务是强化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是影响“培养怎么样的人”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问题[8]。找到问题的症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及完善,就能使教师的素质发生显著提升,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建设,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工作的精髓[9]。完善师德内涵建设,是引导广大高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重要保障。
1.加强教师师德规范教育
组织广大教职员工系统学习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将《规范》要求扎根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大脑。
2.完善教师师德考评机制
建立重师德、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考核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将教师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等情况记录师德档案,作为晋升、职评等的重要依据。
3.强化教师廉政责任制建设
要与教师签订《教师廉政建设责任书》,追究教师师德失范的责任。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坚决予以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予以解聘,甚至吊销教师资格证等。同时追究其所在党组织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4.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开展“立榜样、树正气”学习教育活动,强化师德典型选树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充分激发教师工作潜能,实施“劳有所得、功有所奖、才有所展、过必追责、不养闲人”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风、学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教风、学风败坏必然导致学校自取灭亡。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笔者认为:一是要转变观念。教风、学风建设绝对不是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两家单位的事,而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大事。二是要加强领导。成立各级各部门联动的教风、学风建设机构,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负责对学校教风、学风有关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教师的个人作风等问题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学校要倡导人人都是教风、学风建设的执行者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对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责任意识,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育人格局。四是要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积极性,形成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是要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学校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以组织力强化凝聚力,增强向心力,不断提升教师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满足教师精神需求,唤起教师成就欲望。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强有力的科研机制保障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力所能及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问题,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载体等,使教师能静下心来更加安心教学、舒心生活、专心研究、尽心培养,从而收获更大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它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关系体系。众所周知,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服务对象也是学生,办学必须以教师为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水和鱼的关系,是海与舟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今高校亟待改善师生关系。如何解决好这一关系?笔者认为:一是要在师生员工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要还大学以“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己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的本来面目,大力弘扬“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和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优良传统,回归“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本真使命[10]。二是要强化教师的师德师能建设。通过大力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确保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教育。要教会学生尊师重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等。
在当今社会各方面压力、利益的驱使下,教师对于义、利的取舍难免会产生偏差,他们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承担着家庭的生计。因此,在不断强化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也要从学校管理的手段出发,强化制度建设,正确处理学术不端和科研任务、职称评审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合理保证教师的权益,为教师们争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决胜期。浙江各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个关键点,办好我省高校,办出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