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问题研究
——基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西比较视角

2020-02-24 04:32李雁南王文礼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导师师生关系

李雁南 王文礼

(1.安养大学 教育学院,韩国 安养 14028;2.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1]。而博士生教育位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尖,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在2050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使我国早日成为教育强国,党和政府历来都重视保障和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重视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培养关系与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博士生培养关系指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博士生培养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博士生培养关系指博士生与教师之间,博士生与管理者之间以及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狭义的博士生培养关系主要指培养主体之间,也就是教师与博士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狭义的博士生培养关系。

一、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起来,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也一直受到国内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关注。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之间的关系是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至关重要的关系之一,直接影响着博士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也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在我国,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大部分都是亦师亦友的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随着博士生的不断扩招,博士生导师数量的不足或增长的速度相对滞后,科研和教学条件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被异化,甚至非常紧张,最终造成悲剧。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事件,因无法忍受读博期间导师对其造成的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最后导致杨宝德选择了自杀。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杨宝德博士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师生关系的问题。在女导师与杨宝德的微信聊天记录中,除了导师让杨宝德买日用品、打扫卫生外,还让杨宝德对其衣着发表意见,甚至劝杨宝德与其女友分手,这种师生交往明显已越界。这是导师权力的滥用,对博士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最终酿成悲剧,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也暴露出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关系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不美好的现象,有时候师生关系还非常紧张,甚至还有的师生关系发生极其严重的异化,酿成悲剧。造成当前高校博士生培养关系紧张有多方面的原因,既与当前社会、文化的大环境有关,同时也与个人自身因素有关;有客观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官本位的思想导致师生关系失衡

当前高校中存在着这样一些具有双重身份的教师:他们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学校或政府机关等单位的领导,人们称其为官员博士生导师。这些官员博士生导师,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普通高校教师工作开始,后来评上了高级职称,再当上学校和政府官员。另一类是缺乏学术经历的政府官员在高校兼职担任博士生导师。对于这些官员博士生导师来说,如果时间充足且富有爱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那么他们带博士生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可是在现实中,有一部分官员博士生导师由于行政职务在身,每天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总是忙得不亦乐乎,自然无暇顾及学生。对博士生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较少关注博士生的学业和生活;再加上他们的“官员”身份,往往架子大、脾气大、规矩大、口气大,博士生总是很难见到他们,沟通起来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博士生导师的严厉批评和粗暴对待。虽然这类教师在教师行业中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因为他们与学生交流时总是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加之占有着宝贵的行政资源,以及较大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往往在与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师生关系更容易僵化、紧张。我们看到的杨宝德事件或许是个例,但不难发现一点,这种个例背后是“师生关系异化”的本质。这种关系“异化”表现在,学生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却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学术研究中搞起人身依附等等[2]。这种异化了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校园的生态健康,更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博士生的毕业、就业和一生的发展,因此社会各界应更多地关注这类师生关系。

(二)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思想导致师生关系异化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根本内涵。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都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很好地实践了这一思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3]140。

当前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都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心中常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以高尚的道德信仰,良好的道德风范塑造人、培养人。然而,也有一部分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不负责任,不热爱教育事业,只是在混日子,信奉的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世哲学,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了只教书不育人的“不育症”。例如一些博士生导师为了挣钱、为了稻粱谋,一年之中与博士生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不仅忽视了教学,还忽视了育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处于畸形的状态。

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另一种表现是个别博士生导师的师德水准下滑,职业道德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别博士生导师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为国家贡献、为科学献身、为社会奉献的意识淡化,个别博士生导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放松了教书育人,忽视了对博士生的人生价值进行引导。有些博士生导师只重视个人的成就、名利和得失,将教书看作是自己赚钱的工具,忽视了育人;还有的博士生导师直接下海经商,将教学变成了第二职业,人在岗而心不在,主副业不分,其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更不用说育人;有的博士生导师治学态度不严谨,在科研方面弄虚作假,公开剽窃或占有学生的学术成果,激发了师生矛盾;还有的博士生导师对待学生态度粗暴、行为武断、肆意践踏学生的自尊心。

(三)较重的科研压力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在我国很多高校,对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考核是量化的,要求博士生导师在一个聘期内发表多少篇论文,获得多少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获得多少省部级以上奖项,出版多少部专著等。如果博士生导师在一个聘期内完成了这些要求,意味着能拿到工资和基本绩效,不合格就要被淘汰。不少高校教师用“算工分”来形容高校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高校教师自嘲自己是“计件工”。在这种较大的科研压力下,博士生导师难免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出一切手段积极完成一个聘期内的任务要求。面对较大的科研压力,博士生导师会想到让自己招收到的博士生承担部分工作,帮助其完成科研任务。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博士生导师肩负着帮助博士生学业发展的任务。但是,一些博士生导师在大量的科研任务面前,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明确师生之间的责任,把博士生视为自己的“员工”“家仆”,把博士生当成一种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吩咐学生为其报销科研经费、搬运物品、在自己开办的企业中干活等众多与科研和教学无关的事项。与之相伴的不良后果是,博士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着手准备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无法完成学校对博士生毕业要求发表的相应级别的小论文,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博士生的延期毕业,同时也让博士生对其导师产生了怨憎的心理。

(四)导师对学生过于严苛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中国有着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传统,常言道“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但有些博士生导师没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片面理解为严格要求学生都是好的,整天板着面孔,处处摆着高高在上的架式,学生偶尔犯了错误,师生之间顷刻就变成了一种“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教师就严厉批评、恶语相加、更有甚者还要对博士生进行人身攻击——包括对博士生的籍贯、第一学历、个人爱好等进行攻击。如此种种行为,严重地伤害了博士生的自尊和感情,甚至污辱了学生的人格,践踏了学生的尊严。原本,博士生导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学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博士生导师对学生的严厉程度超出一定界限的时候,学生可能会不堪重负,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诸如心理失常、自残自杀、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等,足以为戒。例如,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的某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常威胁他的研究生不能毕业,要开除学生,不准学生找工作,找工作请假根本不批。此外,这名博士生导师还存在着借学生名义敛财、欺凌学生、辱骂学生等恶行。最后遭到他的研究生的举报,该博士生导师被学校停课并接受调查。

二、我国博士生培养关系的优秀传统

(一)我国古代师生培养关系的优秀传统

当然,中国的大部分博士生导师与他们的博士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与我国优良的师生关系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向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是根植在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因此,在我国,师生关系常常被视为仅次于直系亲属关系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中国人重“情”,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直至“文革”前,重“情”始终是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主导因素,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主线,并由此生发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厚德载物”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传统理念与至理名言。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形成以“情”为纽带的相互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师徒如父子”正是这种关系的生动写照[3]143。以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师生关系为例。孔子与颜回等弟子关系密切、师生情深,让人感动。颜回早逝,孔子到颜回家里吊丧,悲痛不已,放声大哭。在吊丧回来的路上,跟随孔子一起去的人说:“先生你今天大哭了!”孔子说:“我有大哭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放声大哭,还为了谁呢?”(《论语·先进》)孔子仙逝后,众弟子悲痛不已,云集其墓前执父子礼,集体守墓三年,然后相继离去,惟有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可见孔子与学生的情深意切,学生对孔子的尊敬和爱戴。所以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优良经验

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1977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我国正式恢复了研究生教育。1978年是我国博士培养的起点,那一年仅仅招收了18名博士生。自1978年我国恢复博士招生以来,在我国优良的师生关系的传统基础上,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良好的博士生培养关系。

1.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我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在博士生入学后,导师要为博士生组织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其学习,关心其生活,并指导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督促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其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导师与博士生之间不只是一种学术指导的关系,也有一种情感关系、人格关系,在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对学生给予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并且帮助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在长期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与导师在情感方面形成了感情深厚、亦师亦友、亲如一家人的培养关系。

2.水乳交融的“从游”关系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形象地比喻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中国早期的一些高校中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自由地交往,人格上互相尊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士生在与导师的日常生活中,一起工作学习,自觉不自觉地获得成长。陈平原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师从著名文史学家王瑶。“读博士的时候,我过得很愉快。我每周到王瑶先生家里去一两次,跟王先生聊天。王先生每天晚上工作,白天睡觉,十一点之后才会起床,所以我每次都是下午去,听王先生侃大山。王先生是喝茶的,抽烟的。所以王先生总是说自己经过几十年‘水深火热’(指抽烟喝茶)的煎熬,‘颠倒黑白’(指牙齿变黑,头发变白),终于成了这样一个学者”[4]。

3.以情为根基的师生关系

不可否认,大多数博士生导师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非常关心博士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大公无私,充满爱意,努力在情感、心灵、精神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博士生导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形成了宽柔以教、奖惩分明的培养关系,导师对于博士生要求严格,但也是宽严有度的,对于做得好的方面会不吝言语地夸奖,而对于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会给予严厉的批评,严厉地对待学生不是特指在态度和力度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而是要在发现错误时能够为学生及时指出纠正,并且以情感沟通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切实理解自己的不足和感受到教师的爱。博士生与导师在学习、科研、生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尊重的培养关系。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以教师的身份强迫学生听从自己的观点,反而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与之探讨,在师生平等、和谐、民主的交流与沟通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国外研究生教育中培育师生关系的优秀做法

西方现代师生观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剧,特别是苏联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朝野,因进步主义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成了各方力量谴责和攻击的对象,为了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称霸世界的需要,以柯南特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再次提出要素主义的主张,要求重视教师在教学交往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5]。

(一)西方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传统观点

在师生关系上,以德国人本主义教育家波尔诺夫、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传统教育是把人看作是可以加工的对象,或者把人看作是可以培养的生物体。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质”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6]。

(二)英国博士生教育的优良经验

以英国大学的博士生培养关系为例,英国大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据英国教育史家理查德·奥尔德里奇的研究,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几个世纪的学院教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的导师制。需要指出的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英国大学导师的职责从来就没有只限于负责学生的教学。中世纪时的导师不但要为学生开列各种适合于不同学生特点的书单,每天给学生讲课、辅导和布置作业,而且还和学生一起祷告、上教堂和寄宿。现在,虽然导师的具体职责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从整体来看,英国大学那种导师同时要担负起发展学生的心智和体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貌的责任的传统却一直流传至今[7]。

英国大学的师生关系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加强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英国大学师生关系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不是因为其理念的先进,而是做到的更多。其中浸润于绅士文化传统的强烈的规则意识,为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起到了自我约束的内控作用。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减少了师生间不必要的人情之困,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师生平等相处[8]。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是世界顶尖大学,是英国“常春藤”罗素大学集团成员,拥有世界领先的科研水平,目前有22 000名学生就读,其中18 000名本科生,学生满意度极高。埃克塞特大学制定了《职业行为守则: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relations between staff and students/between staff),规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始终依据大学制定的政策和程序行事,要认同教师应遵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以保护学生的利益,并接受责任中固有的应尽义务和应受到的约束。为了维持基于信任、信心和平等对待的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大学强烈建议教师不要与他/她所负责的教学、评价、选择及人文关怀(pastoral care)或科研中的学生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导致一些利益冲突,由此可能会对其他学生和同事的教学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师和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已经存在某种个人关系,或者在学生注册时产生了某种关系,则教师有责任向学校负责人或学校的人事处汇报情况。不需要提供二人之间个人关系的详细信息[9]。

四、我国与西方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异同

(一)中国与西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同之处

中国和西方对博士生培养关系都非常重视,都认识到师生关系的完整性是大学教育使命的基础。这种关系使教师获得了极大的信任,反过来,教师作为导师、教育者和评价者承担着权威和责任。这种关系存在的固有的不平等的制度化权力加剧了学生的脆弱性和被威胁的可能性。所以必须保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干预他们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或活动。

(二)中国与西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差异

对比中国与西方的教育制度及其制约下的博士生培养关系,由于教育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在博士生教育关系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浓重的国家,纲常伦理观念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影响较深。这种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尊师重道”“三王四代唯其师”“天地君亲师”。由于中国文化中尊卑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师道尊严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思想中,对中国人而言,任何意义上的逆师、背师都是为人所不齿的。即使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地觉醒,但是教师的绝对尊严仍然在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短暂,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权威的不迷信,不盲从,因而在博士生师生交往中很少受尊卑等级观念的束缚。尽管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思想中曾经有过“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钟摆似的变化,但其主流取向是师生交往中的平等、自主和自由占据主导地位。

反观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关系,部分表现为:博士生要完全服从导师的安排,体现在博士生对导师的人身依赖关系,例如一些导师经常让博士生干许多与学术无关的生活事务,还有一些导师让博士生在自己办的公司中工作,当廉价劳动力使用。这些都是中国博士生和导师关系异化的表现。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的教育部门也制定了关于师生关系等规定,例如,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该报告对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准则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也为博士生培养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行为指南。

但是,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个别高校教师仍然与博士生关系暧昧,游走灰色边缘,如有的女博士生受到了导师的性骚扰或性侵害,但是博士生们考虑到自己的前途、毕业和名誉,只能默默地忍受。另外,一些博士生导师把博士生当作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还美其名曰:这是为博士生提供锻炼生活、工作能力的机会。而这些在西方高校的博士生培养关系中是不存在的,或较少发生的。

五、我国博士生培养关系的发展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下,人们都意识到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要落实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计划,大学首先要明确应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针对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关系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回归师生关系的本色

高校师生要传承我国优良的尊师重教的传统,这对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古至今,尊师重教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教师得到尊敬,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和知识才能得到尊重。在当前的博士生培养关系中,博士生作为一名学生应尊重自己的导师,尊重导师所传递的知识,虚心请教,让教师感受被尊重,这样才有利于师生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而持续地交流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这是为了使导师了解他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能使导师与学生更好地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能够看到学生的成功,但这不仅需要观察,更需要沟通。当然,导师不可能了解到他所带的每个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那么,此时就需要良好的双向交流沟通。博士生导师与学生交流得越多,学生进行快速有效学习的机会就越大。

(二)导师提高教学艺术,为博士生建立融洽高效的学习空间

在博士生培养关系中,最不可忽视的一对关系就是教与学,导师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准确有效地传授给博士生也有很大的学问,导师们应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多尝试其他多样化的、最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能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博士生的学习兴趣。博士生导师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要平等地尊重博士生持有的不同观点,并且不怕别的学生或教师的嘲笑,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学生提出问题时需要感到安全,要坚信自己不会受到嘲笑或批评,并且他们的问题或评论将得到教师的耐心对待和尊重。导师要对自己的博士生给予情感上的肯定和尊重,使他们在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自信时仍能勇敢地与导师交流。

(三)通过相互尊重、信任和及时反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与人相互尊重和信任是任何持久关系的基础。作为社会关系中仅次于直系亲属关系的师生关系更需要彼此的尊重与信任,这样师生双方都能得到彼此及时的反馈,而仅基于学业进展或行为管理的师生互动会使学生产生束缚感,并扼杀师生间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博士生导师应告诉学生,他们有能力做得很好。博士生导师还要经常微笑,表示赞同,耐心地交谈甚至用赞美的语言和掌声来肯定他们,这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就。那些对学生表现出敬意并乐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博士生导师总是会成为学生尊重的对象,并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和让教师感到自豪的动力[10]。

(四)通过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优化博士生培养关系

既然是学习,学生之间就难免会有学习成绩(表现)上的好坏之分。博士生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学习中,还是生活中的表现好坏,师生平等都至关重要。这延伸到那些领导的学习环境(主要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和那些正在被领导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博士生导师会发现一些自带光环的学生并将精力专注于这些人,这可能会使得其他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学生产生怨憎的情绪。此时,博士生导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为他们制定独特的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博士生导师能够平等集中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疑将为博士生培养关系的优化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总之,作为博士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博士生培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建设教育强国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共同面对问题,并积极应对,努力将博士生培养关系建成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理想的合作关系。

猜你喜欢
博士生导师师生关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V eraW an g
导师榜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