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南山区荔湾小学 李文静
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班主任的辛勤劳动,又需要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拔节孕穗期,这时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很重要。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是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的自信对学生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我以名人为榜样去培养学生自信,向学生讲爱因斯坦的故事,说爱因斯坦上小学时,是一个“笨小孩”,他陆续做了五个小板凳,做的第五个板凳要比前几个好。很显然,小爱因斯坦就有一种自信心,他相信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他最终成了科学大家。通过名人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评比制度激励学生,如抓住小学生要强好胜的心理,在班里开设评比栏、“英雄榜”,平时根据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盖上“小红花”或“小红旗”印章。平时,我很注重这种做法,对于自尊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效果非常不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受被人重视、受人关注的“成功”,这样,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追求进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对于班级来说,良性竞争的班风学风也就逐渐形成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要建立好,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对班级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全班学生的参与下,制订出若干合理且可行的具体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如我在行为规范训练过程中,特别注意如下三点:首先,使制度条例真正成为全班学生的集体规范。如果集体规范制度脱离实际,不切实可行,或者只是班主任或班干部等少数人的思想,而大多数学生不认同,就难以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约束力,实施起来效果肯定不佳,甚至形同虚设。其次,让制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学生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进行管理的主体,只有当学生高度自理并积极参与管理时,才能达到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自我管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树立主人翁思想的过程,也是班集体凝聚力形成和巩固的过程。第三,注重教育性。执行纪律和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那种动辄处罚、以罚代教的管理是不科学的,是与教育规律相互违背的。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行为要求,并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巧妙地运用形成规范的心理机制,就一定能够逐步将管理目标转化为集体的价值观和集体的习惯,进而形成训练有素的班风。
班主任要选拔好班干部,选有能力有活力有威信的学生作为助手。若选拔和培养好了班干部,班主任工作就由繁重变为轻松。当然,选举班干部时,不能一手包办,要人人参与选举,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学生推选出来,且对选举出来的班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大胆压担子。如值日生要安排当天的清洁打扫并做好检查,学习委员要组织早读,体育委员要整队集合领操,卫生委员要安排检查责任区卫生保洁,小组长要收发本子和帮助老师检查家庭作业,班长要组织管理班级纪律、秩序等等。班主任培训干部时要手把手,训练后要敢放手。这样,当我每天清晨走进班级时,教室和卫生责任区的整洁干净、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总感到欣喜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