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瑛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曾说:“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说一句话,即总须预备驳难,这叫做应敌。”这句话告诫学生,在分析推理中要有应敌意识。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与灵魂。而学会应敌与辩驳,是说理的至高要求。
那么,“敌”从何而来?结合下面语段,试述之。
做人一定要有个性,这样才会有自我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在当今时代,只要有个性才可能不会被埋没。对明星更是如此,有个性才能吸引眼球。在我心中,金星就是这样的人,有一次她在《金星秀》中评价范××,她说:“范××是一个没演技、没代表作、上杂志照片靠PS的人”,她的大胆让人咋舌。结果,据说那一期的节目收视率很高。
——《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选段是学生习作的第六段。作者先强调观点,并举出金星事例作为佐证。这一段为第六段,快要收束全篇,按理应有“神龙摆尾”之效能。然而,作者从“有个性”的价值与功能出发,平淡无奇,并未形成预期的“思维波澜”。为了形成思维的激荡,应在该段后面补写一段,可以“也许有人会说……”为导入语设置假想敌。
对议论文而言,中心观点是议论文的“意”,处于统帅地位。孙绍振在《高考作文,理性要超越情感》一文中指出,要抓住论点的实质,就要对论点进行多层次分析,如果更进一步,反思结论,对结论进行质疑、提出疑问,甚至提出矛盾(其实是留下了思想的空间)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好文章。所以,假想敌首先是对原观点提出异议。
选段分论点是:“做人一定要有个性,这样才会有自我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这主要包含三方面信息:①做人要有个性;②有个性才有自我风格;③有个性才能留名。这给人们留下很大的思辨空间:做人是不是要有个性?如果是,那么如何解释“枪打出头鸟”呢?有个性是不是自我风格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不是有了个性就会有自我风格呢?风格一般是褒义词,而个性是中性词,这之间似乎不能划等号。有个性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吗?难道说有个性是“三不朽”的必要条件吗?有个性的人在有个性的群体中是不是也可能“泯然于众”呢?
据此,假想敌可以这样设置:“也许有人会说,做人不一定要有个性……”“也许有人会说风格来自多个方面,有了个性不一定能形成自我风格。”“也许有人会问:难道有了个性的目的就是留下好的名声……”这些想法与语段核心观点相抵牾,驱动思维向深处掘进。
西方科学家波普尔有个经典命题,要论证“一切天鹅都是白色的”,不管举多少白天鹅的正面例子都是徒劳的,相反,只要举出一只天鹅是黑的,就不但可能推翻“一切天鹅都是白的”,而且可以说明“并不是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是正确的。举例不能证明,最多只能说明,反例证伪才能推动思维的深化与突破。在论证中,事据是支撑论点的奠基石,这很可能成为质疑的对象。
一般而言,假想敌对事据的质疑,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事据进行真实性与相关性的质疑;二是提出立论的反例证伪。如本则语段中,作者用“金星评价范××”的事实来佐证“做人要有个性”这一观点。事情属实,无需质疑。但是,在相关性的问题上,这种论证给质疑者提供一定的思辨空间:个性的根本在于独立人格与理性精神,而金星对范××的评价至多只能证明“说真话”,这是为博取收视率的哗众取宠,这与真正的独立人格有本质不同。基于此,假想敌可以如此设置:“也许有人会问金星的哗众取宠可以算是真正的个性吗?也许有人会说,娱乐节目中的‘毒舌’不一定是真的,也许是一种艺人之间的合谋,我们不能将之理解成‘个性’”……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针对语段观点提出反例,据此设置假想敌:“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个性也会名载史册,如元朝人张干没有个性,号称‘不倒翁’,却在历史上有一席之地……也许有人会说有些有个性的人会不择手段留有恶名,如东晋有个性的恒温信奉‘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复遗臭万年’……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上还有许多有个性的人湮没史册,如《方山子传》中写道:‘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假想敌质疑立论根基,给原观点的维护与巩固带来挑战,促使学生理性审视两种观点,在比较与权衡中做出判断。
理性分析是立论的基础。从方法论角度看,理性的内涵首先是符合逻辑,即文章的推理与论证要符合普遍认同的逻辑,论证过程对于理智的人来说是可接受的,不能出现逻辑漏洞。如苏洵写《六国论》时,开篇提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观点,但这不符合“事实的真实性原则”,这就出现逻辑漏洞。接下来,作者赶紧补写一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借假想敌之口,对历史事实进行回应,指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消弭逻辑漏洞,增强说理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三段论”对选段观点进行透视,发现是否有逻辑缺陷。原段观点的大前提是“有自我风格者留名史册”,小前提是“有个性者有独特风格”,结论是“有个性者留名史册”。首先,大前提不属于普世道理与公共伦理,属于个人见解,作为逻辑支撑显得孱弱无力;其次,小前提不能绝对成立,需要一定的成立条件,如果有个性的人在平庸之流中会显得风格独特,如果有个性的人在一群特立独行的人群中可能风格就会被遮蔽,如石涛在“竹林七贤”之中并不出众。
为此,作者可以如此设置假想敌:“也许有人会说有个性的人不一定会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也许有人会说,即便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也不一定会享有历史名声;也许有人会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明哲保身的思想,过分强调有个性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这些假想敌,有的质疑观点的理论基础,有的质疑层层之间的逻辑链,这都对原来的论证结构带来冲撞,以便激活思考推进分析。
在实践运用中,学生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选点要精。议论文写作,关键是思维的精深化与思辨性。对假想敌的设置切选点要精炼,不要贪多,精取则真得,贪多而混乱。一般选择1~2个假想敌即可。二是思辨求真。所谓假想敌的“真假”标准关键是看假想敌是否与观点形成矛盾与冲突。。三是张力适中。所谓张力,是指观点与敌论之间的“思维离心力”,“离心力”越大,则意味着辩驳的难度越大。学生在提出假想敌之后,需要对假想敌进行一番辩驳,最后回归立论主道。而敌论选择余地大,至于选择哪一个敌论作为对手,这就需要坚持适度原则,根据自身思维能力有选择地拟设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