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换言之,有一定的审美性与实用性。语文又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她的深情自不可言说,她的美感藏在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后面,在时光长廊里沉淀得熠熠生辉,越发璀璨。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通过“三美”成功对接文本,领略文本的大美与内涵。
一堂美的语文课,必须要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要看见文本深处的风景,这样才能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理解能力也才能被激活。
例如,在解读《壶口瀑布》壶口之水热烈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去寻找文本中对壶口之水热烈的正面描写的句子。学生预习时圈点出正面描写水热烈的句子,这些句子分布在文本各个角落,为了让学生能够聚焦在一个内容上,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教师通过删除、换改的方式集中在最有表现力的一句上:“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讲到这一环节时,教师先让学生圈出一些能体现壶口之水特点的动词和短语,接着出示“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引导学生寻找改句“删除”了哪些词,删除这些词之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发现:原句运用拟人,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连用几个拟人化的动词,富有活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枯水季河水排排涌来前呼后拥的汹涌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和赞叹。然后再进行“换改”:“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搡着,前呼后拥,撞向石壁,黄浪霎时碎成白雪。刚一出示改句,眼尖的的学生就发现原句中的叠词换了,教师顺势引导叠词在这句话中的重要作用:原句多处运用叠词,突出强调了壶口瀑布气势磅礴急湍甚至汹涌无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震撼与赞叹。几个叠词的连续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节奏感,增强了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壶口之水“热烈”的特点也就能顺利地找出来了。
王荣生先生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就是教学内容的相对聚焦。”通过聚焦一段话,通过这种赏析语言的环节的设计,教师带领学生边朗读边比较,仔细体会各种手法及其表达作用,这样,在内容非常聚焦的情况之下,学生就能将文本语言中表达的震撼和惊叹的感情读通透、读深刻。
美意的语文课堂少不了美读。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火花”,朗读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中探宝,读中得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要理智地了解,还要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如今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冷漠地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更别提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空间。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断章取义地分析个别词、个别句,公式脸谱化地分析形象、分析作用、分析技巧。过程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甚至相看两生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就是教与被教,他们没有一起读文品文,没有美的共享,情的共鸣,形式的过分出新淡化了听说读写的功能,尤其是忽视了朗读的作用。语文课已经不能扎根于课堂实际,舍本逐末的做法无法深入文本精髓。
真正的文字阅读,能审视观照自身,让文字直击师生的内心,读到美丽的风景,读到健全的人格,读到灵魂震颤。当细细咀嚼文字,用心朗读,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真善美都像春风一样轻抚着每个人的心田,无需言说,学生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感化。特别是诗歌文本,不仅有美的语言,美的韵律,还有美的情感,美的意蕴。诗歌的美是无法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朗读,在读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诗情画意中欣赏美感受美,唇齿间都感觉开花了。书声琅琅,情意满满,美读的课堂何尝不是一节美课呢?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分角色读;个别读,小组读;默读,放声读……只要能让学生更快地对接文本,品味到文字背后的风景,怎么读都可以。
还是以《壶口瀑布》为例,这是一篇气势雄浑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描写壶口之水“热烈”的句段可以请男生朗读,在删除和换改的过程中对比朗读,读出其雄美壮阔和惊天动地;“柔和”的典型句子可以请女生朗读,一定要读出黄河的博大宽厚和柔中带刚。作为教师,也可以美美地示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壶口瀑布那浑厚雄壮刚柔并济的气势,在鼓舞与力量中,理解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师生一起美美地朗读,一起享受读书的氛围,让美丽的文字变得更加灵动飞扬,从而在美读中提高师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驾驭,让学生接受到真善美的陶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语文的学习内容太丰富了,跨越古今,纵横千里,世上的一切美山美水,美德美行都可幻化为文字,收入其中。精选的课文都是一篇篇蕴含着作者深情的美文佳作,是一块块散发着古今中外学者智慧的珠玑,是一处处描摹着灿烂精神文化的美景。
如何让学生顺利地接收美妙的语言文字的熏陶呢?语文教学要摒弃单一与呆板,要有生活气息和波澜起伏,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学生听起来有味,学起来带劲。教师的讲授技巧,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言的诙谐庄重,适当的模仿表演等,均可根据教学的需要交互运用,调动一切积极的因子,从而激活课堂,使课堂生发出迷人的魅力。
执教《核舟记》一文,面对要求背诵的巨大任务,大部分学生发怵,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这时候就可以用这样的办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能美美地朗读,美美地背诵。教师可以请几个活跃分子,同时又有表演欲望的孩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在特定的情境中,表演者将苏轼和黄鲁直的儒雅认真,佛印和尚的放荡不羁,左边舟子的平静,右边舟子的粗犷淋漓尽致地通过形体表演的形式再现。谁在船头,谁在船尾,哪个位于左边,哪个位于右边,哪个位于中间,人物之神态动作一目了然。而教师也不闲着,可以充当旁白用形象传神的语言朗读各个角色的语句,可以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指导,可以适当点评每位表演者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表演让学生欲罢不能,品之有味,背之甘甜,学生对于文本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特征,就能了熟于心,在惟妙惟肖的表演过程中,就更加敬佩古代雕刻家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艺了。
正如熊芳芳老师所说:“生活是江湖,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情感既是一种生命力,也是一种吸引力。”“三美”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语文老师用情感用智慧搭建起来的舞台,借助于美的环节设计、美而有效的朗读、美的师生表现等来妆扮她,所谓的“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是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可言说而又深情的她“美”起来,才能深入文本,揣摩深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接通他们的情感,才能达到各美其美,“三美”与共的效果,才能走进语文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