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学科英语教学中神经元的隐喻表达

2020-02-23 18:59彭建武
英语教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轴突渔网方位

付 璐 彭建武

引言

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早在首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作题为《科学技术百年的回顾和展望》的报告时就指出,21世纪将要面临的4大科学难题之一就是脑与认知科学中脑质结构及其本质的问题。因此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被称为“21世纪的科学”(彭建武 2005)。作为生命科学的“排头兵”,神经科学架起了大脑认知与教育之间的桥梁。2018年6月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的成立,紧紧抓住脑科学研究这一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问题,服务中国脑计划,实现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促进神经语言学知识、人才及创新要素的协同,共同推动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及中国脑计划的推进。作为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工作机制十分复杂,因此探讨如何使人更好地理解科学文献尤为重要。

一、神经元隐喻研究的价值

隐喻由于在不熟悉事物与熟悉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将隐喻划分为三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并将隐喻定义为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这一观念颠覆了以往仅仅把隐喻作为一种文学修辞的看法。近些年来,研究者从行为学和脑功能成像两个方面对隐喻大脑加工机制作过具体研究。在行为学研究方面,西斯利卡和埃雷迪亚(Cieslicka&Heredia,2011)研究发现,语境和凸显度对隐喻理解具有显著影响,且对理解字面意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脑功能成像研究方面,吴诗玉、马拯等人(2014)采用跨模式启动实验对汉英双语隐喻理解加工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但以上研究并未涉及科学研究中隐喻的作用。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研究自然也不例外。隐喻在建构科学概念、创造研究模型、解释抽象原理和促进知识理解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英语教学、学生对跨学科的理解及知识的掌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隐喻研究虽然成果颇多,但探讨科学研究中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对教师使用英语进行多学科教学,尤其是医学英语方面的教学研究也并不多见。下面将以神经元为例,探讨神经科学文献中隐喻发挥的独特作用,以期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英文文献中的隐喻表达,及时、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神经元隐喻的举例分析

根据神经元理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神经元理论的核心内涵,即“我是我的连接体”。这个连接体指的是由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网络。每个人所有的心理活动与心理体质都是由这个连接体生成的。人的大脑实际上是由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些神经元网络的作用,人才能够以很高的速度理解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总之,神经元是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单位,大脑神经网络就是神经元(即神经细胞)连通关系。那么,神经元这一概念在科学文献中是如何建构的?隐喻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下文举例作出分析。

(一)神经元的功能构造

大脑中的神经元形态、大小等都各不相同。要把如此复杂的神经结构描写清楚,且描写详细,让人轻易懂得、认识,隐喻这一认知工具无疑可派上用场。

用渔网来打个比方。渔网由线连接而成,上面有许多线打的结。这渔网上的结就是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线就是神经元输出输入的机制,也是相互传递信息的机制。但是渔网是平面的、二维的,大脑是立体的、多维的,仅皮质的神经元就有六层。渔网是无生命的,它的连接是不变的;而大脑是有生命的,表现在神经元的连接、沟通是不断变化着的(程琪龙 2001)。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将神经网络比喻为渔网就是一种结构隐喻。对于源域“渔网”,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目标域“神经网络”是我们不太熟悉的,要经过一定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初步了解。通过这一隐喻,我们对神经网络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在以后提到它时,我们自然而然就将其与渔网联系起来。另外,将“神经突触”比作渔网上的“线”也是一种结构隐喻。无论是树突还是轴突,都如一根长长的线一样,可以传导神经冲动。对于源域“线”,人们非常熟悉,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一没有线的存在与使用,与此同时,突触也具有线的连通作用和功能,这就同时从形态和功能上赋予“突触”一个生动的定义,更有利于我们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作者讲解神经元时,还将“神经元”的所处位置与渔网之结联系起来,将神经元在大脑中的分布比作渔网上的结,这属于一种方位隐喻,旨在展示神经元在神经网络中的位置及与大脑的关系,在一个具体空间中能让读者拥有很快的代入感。英语教师在教授神经医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时,对结构隐喻、方位隐喻的有效应用将让医学专业的学生及初次接触医学的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对于神经元来说,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信息传递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就是为了认识它的功能及其该功能的重要性。

激活的神经元沿着轴突向轴突末梢输送脑脉冲信号,促使轴突末梢释放化学神经递质,并透过相连的另一个神经元输入端的细胞膜进入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就其传递功能而言,可以分成两种:兴奋的(如锥形神经元)和抑制的(如星状神经元)。前者参与激活神经元,定义为正值:后者参与抑制神经元的激活,定义为负值(程琪龙2001)。

这段文字描述包含了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首先,“轴突末梢”本身就是一个方位隐喻,“末”具有末端方位之意。在这里,轴突末梢就是整个神经元结构的末端,它的这一结构特点自然是与其功能分不开的。在末端的作用就是对电信号的一种传递,神经末梢将电信号(即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上,信息由此传入神经中枢,由神经中枢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文中“输入端”“进入”也属于方位隐喻表达。其次是结构隐喻的使用,如“锥形神经元”“星状神经元”。鉴于人们对于源域“锥形”比较熟悉,但对神经元这一概念比较陌生,所以采用“锥形”“星状”加以描述。我们知道,在形状感知方面,“锥形”会给人一种尖锐之感,而“锥形神经元”恰恰是传递兴奋的神经元,所以该隐喻从形状和功能两个方面对神经元性质进行了刻画;同样,“星状”常给人以平静之感,所以用该隐喻来描述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元,其认知效果比直接下定义要好。在跨学科领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隐喻的应用让学生对所学的对象有整体、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MHC I类分子特异性的抗体(OX18)来阻断MHC I类分子信号通路。在免疫系统的多个研究已证实抗体0X18可以阻断MHC I类分子信号通路,导致MHC I类分子功能的缺失。利用0X18抗体阻断MHCⅠ类分子信号通路后,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突起数目显著增加;进一步对经典MHCI类分子敲除小鼠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同样显示MHC I类分子缺失导致海马神经突起数目的增加。上述结果均提示,在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内源性MHCI类分子参与神经元突起的生长过程,具有限制海马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吕丹、周多奇 2020)。

在这段文字中,“通路”本身就是一个结构隐喻。作为源域的“通路”指的是连接两个实体之间的往来通行的地方,有沟通、交流之意,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但对于MHC I类分子这种化学物质的工作机理不太了解。从作用方面来看,影响信号传递就有阻碍通路之意。另外,“海马神经元”也是一个结构隐喻,海马神经元主要存在于海马体中,因其类似于海马的外形,固得此称号。这里,作者运用形态和功能上的隐喻向读者展示了MHC I类分子特异性的抗体(OX18)的工作机理,易于读者接受。

结语

基于隐喻理论,探讨了科学文献中神经元的表达方式和功能。研究发现,较常用的是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主要用于介绍神经元的组织结构,而方位隐喻主要用于介绍神经元的所处位置。基于对隐喻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让教师更好、更形象地将晦涩难懂的知识传授给初学者,也有助于初学者以一种具体、客观的态度接受新知识。

可见,隐喻在科学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工具。在科学文献中,隐喻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科学思想,隐喻的创造性使用不但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相关专业知识,也会给人以深刻印象,增强记忆效果。隐喻的应用对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工具,既能够让教师将所讲传授给学生,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并贯穿学习始终。

猜你喜欢
轴突渔网方位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认方位
爸爸的渔网
透视渔网
“渔网”来了,快跑!
独创的渔网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