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爱华
2019年秋季,小学语文全面铺开使用统编新教材。新教材传达新思想,传递新理念,要求有新作为!虽然各级培训力度很大,但教学知易行难,教材的理解与运用之间有很大差距,甚至会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新教材“上线”了,问题也跟着“上线”了。新教材使用破冰期,问题会潮涌而来,如果任由问题滚雪球,会让不少老师畏葸难前。如何让每位教师积极应对新教材使用的问题?如何让困难有效化解?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教研得驭势而行,我思考,我求索……张祖庆老师《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磨课三部曲》中的教研经验启发了我,“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的有效校本教研启迪了我,于是我既借鉴,又创新,和学校领导、老师一起推行“小组同课共构,大组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现身说法“要想事业成功,就要寻找到适合的伙伴和志同道合的帮手。”我们推行的“小组同课共构,大组同课异构”,同构与异构有机结合,促使全体老师积极参与教研,力求做到“对接新教材”“守正创新出亮点亮”“务实笃行出实效”,打破教师思想、心态、知识、能力的壁垒,让老师们走出了自己思想的城堡,以一种开放、锐意精进的精神姿态,融入事业之中,在切磋交流、对话商讨中,成为互为帮手、有效成长的共同体。
“小组同课共构”是一种融合共进的教研。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科备课组为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小组,3 至5 位成员一小组。研究基本流程“集体备课,形成教案——第一位成员执教,小组集体反思,改进教案——第二位成员执教,小组集体反思,改进教案……”每个内容的研讨,每位成员都要进行课堂演绎。
“小组同课共构”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教材解读的问题。人教社陈先云主任强调“解读好教材,有效的教学才可能发生”。各小组遴选一名组长,组长召集成员解读。解读步骤一,看“单元导读”,单元导读与单元教学,犹如雷达与飞机、灯塔与航船,从“单元导读”中掌握“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才能有效开启整个单元的教学。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读”明示了整个单元要落实的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习作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把握好,教学才能保证不越位。解读步骤二,看课文。首先老师自己沉浸式阅读,注意文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其次站在编者的角度,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思考其教学价值。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视角去读,用孩子的心灵去体悟,依据孩子成长需要,取用教学内容,判断教学重、难点。每篇课文要结合课后练习、文前阅读提示去解读。因为这些都是编者用心编写的,蕴含着教学智慧。步骤三,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尤其要注意“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交流平台”是对整个单元学习策略、方法的总结和提升。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围绕语文要素“创造性复述故事”梳理了三种方法: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情节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这三种方法是保底的,所有孩子都要去学习与练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能力够得着的孩子可以自主去运用。步骤四,单元统整、前后照应。剖析单元内各项内容是如何围绕语文要素组织编排的;看前后册次、单元相关内容的序列。在“单元统整、前后照应”中把握前学后续,为教学定下准星,取用“弱水三千”中的“一瓢”用于教学,形成教案。集体解读教材,能避免因个体的狭隘导致教学行为疏离课程核心与教材价值。
第二,备课的问题。新教材刚铺开使用,不断有问题冒出来,单打独斗备课,可能会感到荆棘重重,尤其是刚出道的年轻教师,会挫伤锐气,怀疑自己的从业能力,内心便会萎靡,行为就会乏力。如果课堂教学是织布成衣,那集体备课就要寻求优质的纱,并切磋好织布成衣的技术。在新教材使用起步阶段,一个学期借助一两个单元的集体备课,旨在让老师学法得能,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从而增加底气、提升能力、抛却恐惧、增强自信,因此,集体备课,重在引导老师如何借助一粒沙,看清沙的世界、沙的天堂,使其学会站在文本、学科课程目标、编者、教者多个角度去辨析教材的形式,探究教材编写的动因,从“显”到“隐”解出教材的本质要义、教学的价值,探究出实现价值的路径,将教学推向课程本质。
第三,老师教研掉链子的问题。统编新教材全面铺开,每位语文老师同样的担当,同样的使命,因为都有同样的“一亩三分地”,家长、学生、国家寄予每一位老师无限的信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最常见的陋习,是人性中最可怕的敌人”。平常的教研往往会流于形式,没有上课任务的老师不一定那么积极地投入,有的甚至还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听课时想听就听,想听多少就多少,发言时动动嘴皮凑份子。这里的“小组同课共构”,牵动每一位老师,因为都是小组成员,每个内容的“共构”都得登台亮相。讲台是老师要面子的地方,于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会认真去思考吸纳。长此以往,这主动与被动中思考与吸纳,就会成习惯、成自然,这样的习惯与自然必将转化成能量,能量加持,兴趣随之提升,动力跟从加码,假以时日,就能如帕尔默《教学勇气》中所言:在事业力量的召唤下,大家成为一个共事切磋,心灵升华的共育、共生、共长、共成的共同体。
“大组同课异构”基于“小组同课共构”,而且将后期的“小组同课共构”融合其中,是一种非常好的长善救失、互学共赢的教研。俞敏洪老师说:“要把事业做成功,就要想办法把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因此,我们确定了基本流程“各小组抽取老师执教,呈现‘小组共构’成果——大组集体反思,比较中查摆问题,提出各小组改进建议——‘小组共构’,各小组解决问题,优化教学——各小组抽取老师执教,再次呈现‘小组共构’成果——大组集体反思,比较中查摆问题,提出各小组改进建议……”根据需要,可以多次往复。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学应是教学生学,同理,教研应该是老师学习教与研。张祖庆老师说得对:“同课异构关键不是‘看点’,更重要的是要从‘看点’中去‘看见’”,看见“隐”在现象之下的本质,用新的课程观,用智慧和心中的光芒去看见。一次,我们“大组同课异构”《猎人海力布》的教学。发现在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是“老百姓讲的自己的故事”这一特点时,有的小组代表是生硬告知学生,有的小组代表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一页左下角标示“由甘珠尔扎布整理”,在区别“整理者”和“作者”两个概念中去明白。我引导大家对这两种做法进行比对、思辨,从而受到启示:阅读教学,要尽一切的可能,让学生自己从语言实践中获取信息、形成认知。“酬谢”一词的教学,有一小组代表在教学时,认可了学生“酬谢就是感谢”的理解,而另一小组的代表对学生同样的理解进行了引正:“‘酬谢’是用金钱或财物表示谢意。”后者获得了老师们的赞赏。我将老师们的思维引向深入:这个词语的教学是否还有延展的空间?片刻的安静之后是激烈的讨论,讨论有大收获:可以追问“这里是指谁酬谢谁?用什么酬谢?”诱发孩子的阅读期待,继而读文寻求答案,而后以答案为信息,引导孩子概括故事情节,落实“提取信息,缩写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再追问“海力布为什么选取这块宝石?”引导孩子基于对文章思考,品悟海力布的美好心灵。接着用问题“后面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孩子猜想,学习用边读边猜想的阅读方法。这样一来,大家大受启发:关键词语蕴含丰富,以它们为教学切入,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这样,我们在一次次的“大组同课异构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本源,生成教学的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小组同课共构,大组同课异构”让全体老师的思想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形成新的教学认知,认知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开花、结果形成真知灼见,助力能力提升,使全体教师从“教书匠”的藩篱中走出来,以仰望星空的精神风貌,践行统编新教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