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小玲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的教育目标,与之相适应的群文阅读教学成为了适应这一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教学实践。本文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群文阅读高中读本》为教材依托(该读本已经在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选择“梦想的声音”作为群文议题,确定林语堂《论梦想》为“1”文本,以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叶兆言《民主斗士闻一多》、《动物故事两则》、梁启超《学问之趣味》四篇文章为“X”本文,共同组成本课例的阅读内容,依据“1+X”教学策略组织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群文阅读教学能否顺利实现,均有赖于议题的选择与确立。如王雁玲等人所说:“群文议题是在语文(或阅读)教学背景下,为达到某个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点为基础生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线索与课堂核心论点”,[2]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议题的组成方式可以从描写内容、结构、主体等方面综合组织考虑。针对本课例中五篇文章的解析,发现文章的文学体裁、表达方式、风格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内容都和“梦想”有关系,所以议题确定为“梦想的声音”。
议题确定之后,我们需再次回归文本解读文本,根据文本选择确立合适的任务群。《贝多芬百年祭》是萧伯纳为纪念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散文,也是一篇音乐评论。文章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凸显了贝多芬和他的音乐独特的个性魅力;《民主斗士闻一多》是叶兆言先生以浓厚的文人情调和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为闻一多先生而写的回忆散文;梁启超先生在《学问之趣味》中论述了学问的趣味以及论述了我们如何获得趣味的途径;《动物故事两则》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梦想需要的精神品质;《论梦想》是林语堂先生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林语堂以散文的笔调叙述了梦想的诸多方面,如梦想的本质、梦想的特征等。
总体而言,“梦想的声音”议题中的5 篇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人文性强,符合学生日常阅读与表达的真实需求,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所以确定了18 个学习任务群中偏重于文学性、思辨性语文学习情境设计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任务群,以任务群驱动议题的教学实践。
学习任务群作为群文阅读的重要指导方向,我们在全面理解议题之后就按照学习任务群组织确立中心文本“1”。为此我们要明确“1”文本到底应该如何确定。
“1+X”中的“1”的选择具有多样化,本课例中,“1”是“一组群文中的某个文本”,即林语堂《论梦想》。同时,由于“1+X”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以“1”文本带动辐射“X”文本,“1”文本必须成为驱动学生去泛读其它文本的重要杠杆,从而才能达到群文阅读的教学目的,所以“1”文本必须具备驱动性。
在考虑了“1”文本的驱动性后,我们还需考虑“1”文本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承载预设的学习任务群。本课例设计的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注重实证与推理,注重学生对的批判与发现,学生能够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维品质。所以在本课例要选择的“1”文本就必须满足上述两个任务群的核心要求。
总之,中心文本“1”的确定必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中心文本本身的驱动性;二是最大限度的承载学习任务群,保证学习任务群顺利实施。本课例中,我们在文本的解读中发现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叶兆言《民主斗士闻一多》、《动物故事两则》、梁启超《学问之趣味》四篇文章内容可作为一个集合,彼此之间形成并列关系,林语堂《论梦想》是一篇谈论“梦想”的散文化的理论文章,可做前四篇文章中关于“梦想”内容的注释,从注释入手,驱动学生阅读新文本。而且文章的批判性、思辨性强,能够达到让学生自主阅读、参与写作和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梦想的声音”议题最终确立了林语堂《论梦想》为“1”文本。
“1”文本确立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按照学习任务群,合理推进群文阅读的教学。“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规定了我们对“1”文本的处理主要采取“精读”的文本阅读方式,以“精读”引导“X”文本泛读。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习任务群,师生共讨,驱动议题。
本课例中,林语堂先生在《论梦想》中沿袭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语言诙谐幽默,在戏谑中带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也为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困扰。与传统的议论文相比,该文章观点较为分散,内容承载量大,句子含义深刻,结构散漫,参考资料较少。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设计了任务一: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论梦想》,概括每一段大意,做好旁批。这一步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内容,在感受的同时,以旁批的阅读方式记录个人的感受观点。随后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拨提示,同时解决同学的疑问,明确行文思路:第1 段——第3 段主要讲“梦想的本质——不满足”,第4 段——第6 段主要讲“个人的梦想”第7 段讲“国家的梦想”,第8 段——第10 段讲“国家的梦想与个人梦想的关系”。通过任务一,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生阅读《论梦想》,然后提出任务二:“你对梦想有了哪些新的或者是更清晰的认知?又或者纠正了你哪些关于梦想的错误认知?请分条简明列举出来,请学生交流分享认知。”该任务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自己对“梦想”的认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1”文本《论梦想》精读之后,便要落到以“1”文本辐射带动“X”文本环节,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多篇文章”[3],而且该环节需聚焦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任务群,为此设计了任务三:“结合任务二,在自己所写的认知中任选一点作为你的观点,以《论梦想》《贝多芬百年祭》《民主斗士闻一多》、《动物故事两则》和《学问的趣味》中的有关内容作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150 字左右。”该任务是在任务一、任务二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以研讨文本观点的逻辑思维作为学习项目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情境下进行读写结合,推动学生在深入把握“1”文本的基础上探究、自主、合作学习中阅读辨析文本“X”,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中实现知能的内化与发展”。[4]最后只需要将课堂上形成的个人观点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阅读量,结合文本难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方面考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拥有充分的阅读思考时间和写作时间。本课例教师考虑到上述因素将给与学生2 节课的时间完成阅读任务,为最后议题的环节做准备。
学生在任务群的驱动下深入阅读后便到了师生共讨,展示交流汇报,在交流中共建和拓展议题。从理论上讲,群文阅读注重学生个体阅读体验,也注重师生交流。群文阅读的“教”与“学”是双向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都是构成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所以在本课例中,笔者在任务三的基础上设计了任务四:小组交流分享,推选出最佳文段并说明理由。在该任务下进一步细化为三个步骤:
1.小组交流分享,推选出最佳文段并说明理由。同时为避免学生不知从何交流而导致的模糊性、随意性,教师需要提示推选标准“推选出的最佳文段是否是议论性文字;论据是否来自‘1’文本《论梦想》和‘X’文本;论据类型是否包含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从课堂实践来看,不同学生对“梦想”的认知具有差异性,大家在交流讨论的时候能够彼此尊重,彼此理性,针对讨论问题发表各人看法并且能够按照任务要求提取合适的论据,甚至存在个别学生的观点在讨论中发生改变的情况。整个课堂氛围轻松热烈,在讨论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性角色凸显。
2.小组中心发言人朗读推选出的文段并说明理由,学生和老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老师共同对话,全班共同完成议题。学生听取发言人汇报时,可以训练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甚至能激起了思辨的火花,例如A 小组推荐的甲同学的议论文段如下:
梦想能让人忧郁,也让人快乐。有梦想的人也许会比较忧郁,因为他有梦想,需要为之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过程是艰难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它能让人们忧郁、难过、甚至崩溃,有人也许会在此时放弃。闻一多因为他的热爱,一头扎进了古典文献,他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拥有了快乐。也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的过程,也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困难,最后也能收获到梦想实现时的快乐。
在这段文字中,甲同学的观点是“梦想能让人忧郁,也让人快乐。”该观点来自“1”文本《论梦想》,论据来自于“X”文本《民主斗士闻一多》,但乙同学质疑甲同学的事实论据论据不充分,认为甲同学的事实论据(文本中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倾向于“梦想能让人快乐,”不能充分证明“梦想能让人忧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趁机让乙同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于是乙同学提出方案一:补充“X”文本《贝多芬百年祭》部分内容。这一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学生点评后,教师进行了点评,主要从甲同学的议论文段的结构出发,肯定甲同学的优点。
总体而言,学生在这一环节的交流中,学生可以理性的阐发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有条理的、有礼貌的进行反驳,大家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对“梦想”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完成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学习多角度思考和学习反驳他人观点”要求,真正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交流实践中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3.联系时事,拓展议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课程,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结合时事,根据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开展语文教学,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5]“梦想的声音”作为一个人文性的议题,我们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要求后,力求进一步拓展议题,设计了任务五: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请以《论梦想》中的有关内容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现实,写一段100 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中国梦”的看法。该任务将“梦想的声音”议题与“中国梦”结合,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现实,关注社会发展。学生为完成任务必须再次回归到“1”文本《论梦想》,从文本中寻找内容作为理论支撑,结合社会现实探讨“中国梦”,从而拓展议题。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而且能充分利用到“1”文本中的理论去探讨“中国梦”,从而形成对“梦想”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同学谈到了《论梦想》中关于“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的认识,从而联想到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并且还举例论证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谈到了“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如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财政倾斜,国家的精准扶贫等措施;还有的同学想到了个体的人生价值。总之学生在交流中拓展了议题内容和价值,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议题“梦想的声音”群文阅读课是基于学习任务群下“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教学实践。通过该课例,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任务群的指向”“议题的选择”“1 文本的确立”以及“任务设计的驱动性”,真正实现以“1+X”的群文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