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寻找完美“格式塔”

2020-02-23 13:09冯艳丹杨仰文
视听 2020年7期
关键词:亚文化

□ 冯艳丹 杨仰文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社会的深化发展,中国的网络亚文化也呈现出井喷态势。在“病毒式”传播的背后,网络亚文化何以颠覆传统审美标准、独得年轻一代网友的青睐,成为互联网络时代学术界的热门议题。

一、亚文化与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概念的系统化和亚文化研究的学科化都始于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通过对城市边缘群体进行田野调查,正式开启亚文化研究。科恩提出“亚文化是指不同于一般社会接受的文化价值系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社会主流文化”①。二战后,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当时亚文化研究的中心,他们将阶级、年龄、种族、性别等社会学概念引入亚文化研究,不同群体的“权力”之争成为研究的核心,亚文化被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的产物。

网络亚文化则是由处于从属结构地位的群体依托互联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意义体系、表达方式或生活风尚。“我通过我的衣服说话”②,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表达亚文化的物品可能是让·热内的凡士林、韦斯特伍德的安全别针;而在网络世界,亚文化通过超越时空界限的虚拟作品进行传播,形式愈发多样,“场景”“生活方式”“新族群”等逐渐成为新的理论关键词。有学者将全球网络亚文化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表象的“流行网络文化阶段”、聚焦网民研究的“网络文化阶段”和注重网络行为的“批判性网络文化研究阶段”③。

我国网络亚文化研究起步于21世纪初,主要有现象分析、群体分析、传播机制分析三个重要方向。网络亚文化研究很少触及亚文化具象本身蕴含的能量。本文运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传播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相结合,借鉴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网络亚文化具象本身,如网络亚文化音乐、网络亚文化图片、网络亚文化舞蹈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网络亚文化风靡的作用机制。

二、网络亚文化的“格式塔”

1890年,奥地利心理学家埃伦菲尔斯在《论格式塔特质》中首先提出“格式塔”(德文Gestalt音译),意为“组织结构”或“整体”,突出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完形性④。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在自然科学背景下以及康德哲学思想和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的学派。该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且“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阿恩海姆则在《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作品中强调感知尤其是视觉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主张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都有类似的“力”和“场”,“视觉式样”是一个“力的样式”。考夫卡将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进一步分割,人知觉现实的观念是“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认知的物理世界是“物理场”(physical field),二者共同构成世界。心物场内含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而两极各自有自己的组织。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行为环境是行为的发生地、调节者,行为环境受地理环境的调节。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力”交互的场。

格式塔的“心物同型论”(isomorphism)还进一步强调心和物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反对经验和行为的二元对立。互联网是网络亚文化发生的物理环境,也影响着网络亚文化传播的行为环境。以心物场和同型论为总纲领,这些网络亚文化作品带有的特点也将遵循格式塔的组织律原则。

(一)简洁律和张力

简洁律是指“心理组织总是如占优势的条件所允许的那样‘良好(good)’”⑤。知觉具有“简化”倾向,如人的视觉观察事物的过程是捕捉事物突出特征的过程,眼脑通过不断组织、简化、统一,产生出易于理解、把握的整体。而简单的颜色、构图或主题如阿恩海姆从最简洁的黑白太极图中领悟到的,包含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⑥。

暴漫(暴走漫画)文化就将简洁律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风靡网络的开放式漫画,通过漫画人物夸张的表情来表达开心、愤怒、震惊等情绪。暴漫表情的构成是相当简单的,画面的色调通常为黑白,背景为一片空白,画面主体为人物,人物的身体经过简化甚至没有身体,但人物的表情十分鲜明,尤其眼睛和嘴巴停留在了某一个极致情绪爆发时刻的态势,充分展现人物的情绪,迎合知觉的认知记忆模式,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图形和背景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形和背景原则认为,在同一“心物场”内的有些对象会突出成为“图形”,而其他对象则会虚化为衬托“背景”,二者区分度越大,图形越有可能成为观察者的知觉对象,反之亦然。此外,图形还应该具有明确的轮廓、敏感度和统一性,并在观察者的心理场得以突出。

舞蹈“呈现的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但“确定和解释了一个不变的式样”⑦。如“社会摇”作品,其往往以空旷单一的广场等为背景,舞者身穿风格统一的黑白色紧身衣裤,“异质感”强烈,作为“图形”与背景在色调上形成鲜明对比。“社会摇”的主舞常处于相对中心的站位(圆形的中心或三角形的顶点),身着同款不同色(多为鲜红色)的服装,以相对复杂的舞步与伴舞区分,观众若以主舞为知觉对象,则伴舞与环境一同成为“背景”,同一舞蹈画面呈现出多层次的视觉焦点。

(三)结构平衡

格式塔是由视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整体,是现实世界“真实”的表象而不是完全再现。“格式塔”要注意结构的协调完整性,遵循一定的组织结构原则,如临近因素原则、类似原则、闭合原则等,呈现出平衡的结构⑧。

“行为空间不是纯视觉的”⑨,音乐也是格式塔有机整体。古风音乐就是随网络发展而诞生的亚文化音乐风格,通常“在琵琶古筝中加入键盘贝司,点缀几句西皮二黄后仍以流行通俗唱法为主”,是诗词与流行乐结合的产物,“一边探索全新的风格,一边播撒传统的种子”⑩。古风音乐的歌词、节拍、和声、调性等表现手段都呈现出一种平衡、匀称的特征。如古风作品《倾尽天下》以“江山”“刀戟”“兵临城下”“血溅白纱”和“烟花”“眉间朱砂”“红线”两组对比强烈的意象,营造出微妙的平衡感,勾勒出将军百战、红颜另嫁的悲凉故事,形成完整的格式塔结构。

三、网络亚文化的“完形压强”

网络亚文化作品总是朝着“完形”发展,但不完全的“形”才是网络亚文化的常态。不完全的“形”与“完形”的对比产生了一种“紧张力的式样”[11]。这种对格式塔的不懈追求被称为“完形压强”,是指“人们在观看一个不规则、不完美的图形时总感到一种压力,以致极力想改变它,使之成为完美图形”,这种趋势意味着“有机体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在的平衡”[12]。正如现象级歌曲《野狼disco》,复古的港台金曲风、强劲的迪斯科节奏与“喊麦”混搭,这种破碎的、不完全的“形”蕴含着运动的“压强”,让听众产生紧张和压力,却也同时激发自我改造刺激物形式,使之与内部状态达到同一,增强审美知觉的无限想象。

虽然大量亚文化作品没有直接阐明主旨,观者却能从中感知到情绪或知识。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理论认为,世界的活动都归结于一种力的作用的支配,外部事物和内部情感无论有着何种区别,其审美经验都产生于这种“异质同构”中[13]。对网络亚文化作品的观察包括理解、记忆、知识、反复欣赏等要求,因为人们看到事物,仅仅是因为这一事物只是起到召唤情感和知识的导火线作用,其视觉式样并不能真正决定其表现性质。

“喊麦”一族在直播间的呐喊,标准“城乡接合部青年”的装扮,不太稳定的音准和稍显普通的音色,细数着风花雪月、国仇家恨,虽然被主流文化质疑“品位不高”,但无疑契合许多相似遭遇的青年网友的内心,实现了网络文化客体、主体和环境的协调运动,形成了这一特殊“心物场”的强力共振。

四、结语

文化具有整合作用,网络亚文化更是信息时代多元整合的重要手段,网络亚文化越丰富,社会发展越完善。克拉里认为,“视觉机制”正在转向“与更为丰富、更为历史地决定的‘具身(embodiment)概念’无关的知觉与主体性模式”,“具身的主体”既是“权力运作的场所”,又是“抵抗权力的潜在可能”[14]。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青少年网友对格式塔的追求并不总是自觉的,对网络亚文化的走红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导致网络亚文化的“寿命”普遍较短,错过了最佳发展期和收编期。

作为一种从“整体”出发的研究视角,格式塔心理学为网络亚文化作品分析构建了一种新的剖析框架逻辑,用以分辨不同网络亚文化的优劣。主流文化如果能以格式塔心理学参与到网络亚文化的创作和分析中,能够促使网络亚文化更迅速、更稳妥地被整合到主流社会秩序中。

注释:

①[加拿大]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岳西宽,张谦,刘淑敏 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10.

②[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胡疆锋,陆道夫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5.

③李礼.网络亚文化的后现代逻辑——对“屌丝”现象的解读[J].青年研究,2013(02):69-81+96.

④蔡德予.“格式塔”与音乐审美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03):17-20.

⑤[美]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9.

⑥[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6.

⑦[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4:516.

⑧高觉敏.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1.

⑨[美]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李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9.

⑩石羚.古风音乐走红 用“流行味”唱出“中国风”[EB/OL].人民网,2018-06-04.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604/c40606-30032285.html.

[11]刘同为,张平安.从格式塔心理美学视角论武术动作的表现力[J].体育科学,2010(08):92-96.

[1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09.

[13]邹贤敏.西方现代艺术词典[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99.

[14][美]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M].沈语冰,贺玉高 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3.

猜你喜欢
亚文化
我国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研究现状
——基于CiteSpace 5.7R5版本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数字媒介展演下的青年亚文化流变
——基于“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综述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
主持人语
把脉“腐败亚文化”
监狱亚文化:概念、性质和范畴
——以孙平教授的《监狱亚文化》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