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蕊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山西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地域文化是山西省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精神食粮,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是山西各高校近年来研究和重视的课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文化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履行其第四大职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研究高校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承载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培育的摇篮,其传承文化的功能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贺善侃(2011)、余应坤(2014)、郭红方(2019)、彭艳(2019)等学者在阐述高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及高校文化传承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传承文化的路径:广泛交流,强化意识;注重高校文化传承教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等。目前学者们还没有充分重视文化育人功能在高校的发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只有邸维鹏、袁纲(2017)在《高校德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一文中明确提出:“德育工作在文化传承活动中发挥着核心的影响效应,必须探讨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之间的有效融合方式。”[1]“课程思政是山西高校全面开展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和全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山西省各个高校都在开展课程思政。在大思政格局下,山西地域文化融入性的课程思政是山西文化传承与高校德育之间的有效融合方式,是山西高校挖掘、传承和弘扬山西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借用学者邱伟光的概念,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4]。“课程思政”就是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实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开展德育工作的新举措。2010年以来,宗爱东(2017)、李秋红(2018)、肖香龙(2018)等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开展了各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的定位、作用和实施路径上。与课程思政相关联的研究主要有“实践育人”“教书育人”“引领作用”“思政元素”“时效性”“路径”等,还未涉及与“地域文化传承”,尤其是“山西地域文化”相关联的研究。
文化育人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实现对人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章兢、何祖健指出,学习者不是“单一地对知识进行逻辑的阐述,而是在知识教育中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及价值理性,在知识教育中渗透价值教育”[5]。可见,文化育人和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将价值教育、思政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挖掘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建设以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为前提和关键环节。目前课程思政的育人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内容,实现立德树人。山西优秀的地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范本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挖掘山西地域文化的思政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与山西高校课程相结合,是山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山西地域文化融入性的课程思政,保证山西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是山西高校传承和创新山西地域文化的支点和重要路径,正如李建国强调:“文化育人关系到每一个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归属,在更高层面则关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6]
文化育人元素的挖掘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出发点,文化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和手段,课程思政建设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径与支点。文化育人、课程思政和文化传承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山西高等学校是山西重要的文化阵地,承载着传承和创新山西优秀文化、教书育人、服务和发展山西的重任。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一系列举措,在课程思政中充分挖掘山西地域文化的育人元素,构建山西地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三位融合的课程思政,通过发挥山西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来建立山西文化的育人机制,搭建一个立体的思政教育系统和“思政课程”的多方联动[7],在立德树人中实现高校对山西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山西优秀的地域文化是山西人从各种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即精神财富。在山西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山西文化一直贯穿古今,是山西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山西地域文化更是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山西时代发展要求的。山西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三大资源”“四大精神”“五大传统文化”及亘古至今的优良家风家训家规。
“三大资源”指的是宣扬“慈悲、仁爱”的佛教文化资源,体现爱国、民主、拼搏奋斗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亘古至今的文艺资源。山西有繁荣昌盛的佛教文化资源:云冈石窟、五台山、太原晋祠、双塔寺等都是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教育人们要慈悲为怀、有博爱仁厚的胸襟。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善”是相容的。山西是华北敌后抗战的中心,山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革命斗争,形成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山西籍抗日英雄刘胡兰、徐向前、王二小、邱少云等,“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8]等红色遗址及发生在这片土壤上的革命故事,都传承着“爱国、富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西文艺资源丰富,古有山西籍文化巨人,如王维、柳宗元、荀子、王勃、元好问、陈廷敬等,今有以赵树理为代表,包括西戎、孙谦、马烽、刘江、胡正、束为、韩文洲等作家在内的“山药蛋派”[9]和“黄河艺术”流派,创作了大量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如话剧《立秋》、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长篇小说《刘胡兰传》、长篇小说《三里湾》等,还有各种摄影作品、书画作品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山西人民淳朴、善良、务实、勤业等文化精神特点,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四大精神”是指勤奋谨慎、艰苦节约、以义取利、诚实守信、济世救人的晋商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爱国的太行精神。享有“海内最富”美誉的“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晋商精神是山西传统文化的瑰宝。“这种精神主要包括坚韧不屈、艰苦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创新精神;诚信、敬业、崇尚荣誉精神;团队合作、同舟共济精神;应变图存、自我调整精神等五个方面。”[10]显然,晋商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文明、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相融合的。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的大寨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贫困艰苦,但陈永贵和郭凤莲等带头人不畏艰苦,决心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百折不挠、自力更生、顽强奋斗的大寨人不分昼夜、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改变穷山恶水的现状,把大寨打造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杆。大寨精神也同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一起成为新中国的时代精神。大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与延伸。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山西还贡献了右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自然环境恶劣,德国专家考察时,甚至判定此地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右玉人民自力更生、踏实劳作,锲而不舍、植树造林,经过多年的不懈治理,终将“不毛之地”改造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右玉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右玉精神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太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太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抗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太行精神是太行儿女展现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民族的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11]太行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奋斗、团结”等精神的集中体现。
“五大传统文化”包括诚信文化、廉政文化、德孝文化、关公文化和农耕文化。诚信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晋商,晋商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诚信经营,影视剧《乔家大院》《走西口》等都为我们展示了晋商的诚信经营之道。自古至今有不少山西籍耳熟能详的直臣廉吏,如狄仁杰、于成龙、司马光、薛夫子、陈廷敬等,这些廉政官吏勤苦朴素、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政绩卓越,在习主席大力反腐倡廉的倡导下,挖掘这些廉政文化,有助于建设干净的山西政治生态。这些廉政官员事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法治、敬业”等的典型表现。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山西德孝文化源远流长,运城市盐湖区举办的德孝文化节、德孝文化主题墙都在宣扬山西德孝文化。山西德孝模范不胜枚举,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母亲的何玉生、“山西省道德模范”梁香草、十多年用瘦弱身躯扛起家庭重担的王春芳等,这些山西籍德孝人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诚信、友善”的生动事例。关公的故里是山西运城,一生忠义仁勇、诚信,是集“忠、信、义、勇”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关公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其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义取利、以勇精进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作为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中国农业上的每一点进步都在山西有迹可循:二十四节气形成于山西;旱作农业、粟作农业发源于山西;犁耕、牛耕等先进农具由山西人民创造,辉煌的农耕文化体现了“奋斗、富强、爱劳动”等传统美德。
家风、家规、家训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个家庭的文化表征。家规,是维持和弘扬家风的具体指向,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法。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一个家庭的道德标准。山西人才辈出,有不少名门望族,他们的家风家规家训是山西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氏的“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乔氏的“六不准”家规和七大家风,周氏的“德、善、孝、康、智、洁、和、静”等。正是在这些家风家训家规的影响下,山西人民修身立德,才涌现出了一代代德才兼备之人。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育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山西优秀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是相融的,两者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12]。山西地域文化作为山西文化的精粹和核心,其“三大资源”“四大精神”“五大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山西地域文化的内核,山西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个性化。二者共同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可行的。
2.2.1 山西地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来源
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山西地域文化的“三大资源”“四大精神”“五大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等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的典型代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是其思想源泉和理论来源。抽象、笼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山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纳,必须从山西地域文化中吸取养分,因此山西优秀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
2.2.2 山西地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其提供实践范本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范本文化的浸染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借助具体、形象的文化品牌得以实现。山西地域文化的“三大资源”“四大精神”“五大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家风家训家规等都来源于具体的名人事例,山西优秀地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史中,产生了一大批事例和名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范本。
山西解州历史名将关羽立下汗马功劳,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他所代表的“义、忠、勇、仁”的关公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州太原人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官员,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勤勉敬业,屡破奇案,是山西廉政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的典范。抗战时期,为了保护特委等500余人,怀有身孕的李林只身引开敌人,是当之无愧的“女英雄”。临县人王子深在明朝时经营客栈,将客人留下的一袋银子原数奉还,诚信经营。山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事例不胜枚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本。
山西地域文化思政素材丰富,这些素材涉及语言学、政治学、管理学、商学、历史学、地理等专业知识,与高校课程有很多结合领域。将山西地域文化及其典型事例融入山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协同效应,定会助力高校以德树人功能的落实。以山西农业大学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这一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与山西地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极高的互融性。Unit1是ChinesePhilosophy,讲述中国哲学人物及其思想。山西安泽名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民主、和谐、法治、公正”等都有著名论断,“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公生明,偏生暗”[14]等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在Unit3ChinesePoliticalandEducationalSystems讲述中国政治制度时,可引入山西名人尧、舜、禹。作为华夏文明的祖先,尧任人唯贤,实行禅让制度,把帝位传给德才兼备的舜。高宗武丁提拔奴隶出身,但道德高尚、才能过人的傅说为相。这些名人事例是山西廉政文化的生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本。在讲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将山西名人事例及其代表的山西地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引入,可建设三位融合的课程思政。
首先要有持续的政策导向和健全的制度机制。其次,大纲和教学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因此必须把山西地域文化的融入写进大纲和教学目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了山西地域文化的融入后,必须编纂相应的教材确保山西地域文化融入课堂的实施。目前,山西省各个高校很少开设专门讲述山西地域文化的课程,因此,要确保山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示范课堂和名家讲堂。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山西地域文化融入课堂的成败,因此提升教师素质和意识至关重要。此外,通过增加教学评测体制和教学评价,可督促和鼓励教师教学的开展。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必须拓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课题教学形成合力。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主题演讲、戏剧表演、知识竞赛、古迹遗址导游实习等。最后,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局限于课堂听讲,教学应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平台和新技术来组织实施。对分易、蓝墨云班课、微课、慕课等都可以助力山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实现价值引导。
有了学校政策、教学大纲、教材等保驾护航后,接下来就是山西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也就是做好课前挖掘、课中融入和课后巩固这三个教学环节。上课前,老师应收集山西地域文化的素材,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及其与本课程知识的融合点和结合领域,整合专业知识和山西地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确定结合内容后,教师开始课程设计、编写教案,细化课前—课中—课后每个教学环节中山西地域文化的融入,并在制作PPT时巧妙地融入山西地域文化。上课时,教师要采用多种上课方式来实施教学内容,应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批判启发式地引导学生,可采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形渗透式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知识、学生与思政素材的思维一体互动。下课后,教师可以将图片、视频、文章等资源通过蓝墨云等平台作为课后作业和课下阅读发送给学生,强化教学效果,并及时对上课内容进行回顾和提问,检验教学效果。每次上完一单元、一本书、一门课后,教师应总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编写课堂案例,为日后改进明确方向,也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文化育人、课程思政和文化传承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发挥山西地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起融入高校课程,是山西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建设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不仅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和传承山西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可增强山西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及自豪感,为山西地域文化传承培养承载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此外,有助于山西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以煤、焦为主导产业的山西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山西地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和思想源泉及践行范本,将其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充分发挥二者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有利于加快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全国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地域特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