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婷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大学生是高校着重培养的对象,也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与发展。因此,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客观的实践需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来丰富并完善其内容。当今社会背景复杂,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已有的理论体系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和研究人才最大聚集的高校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持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不能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急需大学生这支新型力量的加盟。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代名词,将大学生融入研究队伍当中势必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的。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枯燥、抽象,又深奥、单调,在实践中找不到与理论的契合之处,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困惑,继而使他们失去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只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大学生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反感心理,甚至对其极力抵触。这种趋势体现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数量锐减,思想政治课程已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高校通过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等途径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有助于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弊端,使大学生重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之间交流、交锋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但我们也应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加大本区域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渗透的政治图谋不但没有消除,反而采取多样手段来不断加大其力度。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变动,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选择性、多变性增强,价值观念实现多样化[2]。西方价值观念的强烈渗透以及各种错误思潮的猛烈冲击,淡化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渠道,在各大高校中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符合大学生的现实基础,与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抽象性、政治性的色彩依旧浓厚,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识理解的需要,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也不能够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好地融合与衔接,这必将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当抽象的理论不能通过具体的方式和活动来解释时,就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赖,容易让学生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他们休戚关联性较小的心理,从而弱化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最终导致大学生以“高深莫测”一词来形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有所提高,理论型教师和实务型教师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遗憾的是,理论型教师深受理论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原则——传播理论知识,尤其注重培养理论型人才,容易造成他们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教学科研轻解决现实问题的弊端;实务型教师深受功利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实用价值,即培养怎样的大学生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类教师在不同教育哲学观中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两股力量得不到很好的结合,容易造成理论型教师在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方面帮助甚少,实务型教师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理论热点的关注不够,最终影响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这里所指的大学生自身素养主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大学生通过日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虽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也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3],但是由于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考试结果,直接导致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成分多,并未能全面地、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最终,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识,导致有的大学生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此外,大学生对一些需要通过实践来认识并加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更多地选择了忽略而过,缺少了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大学生整体应对并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差。因此,有待于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课堂教学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进行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通过实践的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不足,并试图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改善其弊端。其中讨论式、专题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改填鸭式教学法中教师主导整堂课的状况,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兴趣激增,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开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获得、理论结合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单靠一种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恰当、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平台的作用,又要通过依托课外宣传部门、网络部门、图书馆等诸多平台的协助来完成。目前,各大高校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堂内外平台已基本建立,但是课堂与课外教育宣传平台的比例存在失调现象,过多注重课堂教育而忽略课外宣传,且课堂内外各宣传平台各自为战、各为其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容易导致课堂内外各宣传平台之间不能有效协作,宣传教育的合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的效果。
第一,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信息时代,网络发展迅速,大学生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能迅速接受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官方性政治话语和抽象性学术话语转化为大学生乐意去接受、认同并掌握的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特点的网络型术语。第二,与大学生的切实利益相联系。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大学生是即将成为充满挑战与变化的社会大环境的一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将理论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在理论内容中添加社会现实案例,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未来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为他们将来真正步入社会应对各种实际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理论型教师要从研究者的视角中转移出来,走进校园,与社会接轨。在与学生的广泛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然后改进授课方式,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区分开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教学,以大学生身边事例为素材进行讲解,从而提升课堂的感染力和理论的吸引力。同时,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他们积累丰富、有趣的实践素材,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理论研究者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第二,实务型教师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通过进修学习的机会以及参与到一些专项研究中来实现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实务型教师可适当地选择兼任大学辅导员和兼授形势与政策公共课的工作,在与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
注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能够使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辨别事物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些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能使大学生在科研中通过查阅、整理相关资料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在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问题解决方法中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熟练运用,而整个科研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他们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能使大学生在科研中通过对各种信息的筛选来提升他们辨别真假和去伪存真的能力,面对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侵蚀局面,能正确辨别、质疑、剔除错误信息来抵制诱惑。
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4]。如果50分钟的课时都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大学生会出现由积极到疲劳,再到厌倦的心理动态的变化。因此,要调动大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根据课堂需求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论化、抽象化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采用讲授法,通过教师对理论知识科学的、通俗的解释,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仅仅掌握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转换教学方法。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既复杂又系统的大工程,需要通过教育合力机制来保证各个教育平台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协作,从而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持续发展。第一,加强互助机制。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学部以及各基层院系通力合作,在分析研究各部门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优势后,提出课堂教学和日常普及、宣传工作的全面互助机制。第二,建立课堂内外学生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各部门及时调整工作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宣传的协调发展。第三,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即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各专业课教师都要秉承育人理念,在工作期间发挥各自的教育宣传优势,把育人理念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