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选苗育苗文章 加快年轻干部成长

2020-02-23 08:58乔林祥楼少迪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石油化工研究院人才

乔林祥 楼少迪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201208)

近年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石化人才强企工程和三项制度改革要求,以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和人才发展“四大计划”为抓手,积极探索干部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加强“源头选苗”,坚持“择土栽培”,探索“间作套种”,突出“培土施肥”,强化“墩苗历练”,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培育体系,加速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1 源头选苗,打造“希望工程”

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希望工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地处上海浦东新区,在人才引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对此,我们严把“入口关”,坚持高标准筛选、高质量引进。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在国内知名高校举办毕业生现场招聘会,精选历届优秀校友组成宣讲团,展示中国石化良好的事业平台和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独特的创新底蕴与企业文化,扩大企业影响力,吸引优秀毕业生来院工作。二是延伸选拔考察,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和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对优秀学员主动征求留用意向。三是完善用人计划,坚持人才专业结构与科研创新模式变革相适应、与总部“四大革命”相匹配,在战略新兴领域谋篇布局,积极引进相关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四是严格招聘程序,通过人事初选、素质面试、心理测试、专业答辩和专家把关等环节,进行层层筛选,选聘合适的优秀人才。通过从源头选好苗子,打造了人才成长的“希望工程”。

2 择土栽培,优化“生态环境”

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十分注重研究和把握人才成长规律,为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人才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平台和能力培养平台,让人才充分汲取营养、施展所长。一是对入院初期的新员工,立足基层,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基层一线锻炼、在磨炼中成长。二是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技人才,通过课题实验研究、企业现场服务、项目组织协调等实践锻炼,提升科研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对于专业领域科研骨干,坚持重大科研项目的矩阵式攻关,集中优势,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力量,组成攻关团队,攻坚克难,在创新实践中培育领军人才。四是对中基层管理人员,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旗帜鲜明树立讲担当、重担当的用人导向,严格任用条件,实行组织选聘与竞争上岗相结合,实现组织需要和个人需求相吻合。五是对课题组长和专家,明确岗位目标责任,坚持德才兼备和“四不唯”原则,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选才用才的综合性标准,实行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批年轻的科研骨干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承担项目的机会,并在项目实践中快速成长。通过把适合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择土栽培”,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3 间作套种,扩展“成长空间”

优秀人才的拔节生长,需要多维的“成长空间”。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坚持多方向、多维度架构创新人才发展空间,通过横向贯通、复合培养、多专业互补等机制,为人才成才提供多种可能。一是实行经营管理序列与专业技术序列横向贯通。明确经营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的职位职级比照关系(重大一课题组长相当于副主任职级,重大二课题组长相当于高级主管职级,重点课题组长相当于主管职级),并实施任职经历互认,为中层干部特别是科研部门中层干部的选拔提供了丰富的“蓄水池”。二是拓宽人才成长发展渠道。科技人才在一个方向深入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可成长为技术专家;创新人才跨方向拓展,成为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引领技术领域发展,可成长为项目专家;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按照一定的任职标准和成长途径,实现纵向畅通、横向贯通。三是“红”“专”并举提升综合能力。针对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跨序列兼聘,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科研管理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例如,集团公司级专家兼任研究部门负责人、院副总师兼任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兼任党支部负责人、院级专家兼任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兼任党支部委员等。通过“红”“专”并举,间作套种,扩展了交替成长、错位发展的“成长空间”。

4 培土施肥,给足“阳光雨露”

优秀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组织的精心呵护。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各级组织和机构综合运用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组织架构、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手段,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一是加强思想引领,通过党支部系列党课教育、班组政治业务学习以及“创新·责任”实践行动等,确保基层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相融互促,推动形成“政治上听党指挥,业务上多出成果”的思想自觉。二是积极实施“传帮带”,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按照分层、分类重点培养的原则开展传帮带工作,通过导师带徒、论文报告会、学术交流会、现场指导等形式,为青年人才“传经送宝”,拓展工作思路,提高技术水平,实现知识、经验、技能及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承。三是加强委外培训和实践锻炼,积极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进修学习、深入系统内外装置现场锻炼,拓宽眼界思维,提升“实战”能力。四是积极开展员工创新计划和年轻员工创新计划等活动,激励年轻科研人员开拓创新思路、开辟创新领域,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五是实施重大攻关项目矩阵式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挥“多专业一体化联合攻关”优势,在解决关键难点问题、加快科研进度的同时,增进了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促进了年轻干部科研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悉心“培土施肥”,给足“阳光雨露”,促进了人才的全面健康成长。

5 墩苗历练,破译“成材密码”

年轻干部成熟成材,需要扎深根基,经历风雨,厚积薄发。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通过开展前瞻基础研究和战略新兴领域、重大项目、“十条龙”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让青年人才在实战实践中磨炼意志,在摸爬滚打中积累经验,在吃劲岗位上强壮筋骨。一是打牢创新根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究,选聘优秀青年骨干参与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程、新反应路径、高通量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培养创新思维。二是运用“倒逼”机制,与项目课题组进行科研项目、管理考核目标对接,落实分解细化年度工作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清单和工作目标。要求课题负责人制订新开项目、研究专题、装备建设、项目推进、专利撰写、评议验收等年度科研工作计划,明确阶段工作目标,积累科研管理经验。三是加快孵化转化,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孵化平台公司的设立与试运行,拟探索实行持股和分红激励,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进新材料、新领域技术培育,放手试、大胆闯,提升创新能力。四是放权支持激励,完善项目长负责制,赋予项目(课题)负责人团队组建、奖励分配、经费自主使用等权限,加大对前沿引领技术攻关及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激励力度。五是推动成果转化,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深入技术服务现场,以问题为导向,为科研骨干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思路、创新方向与市场转化方法,使“产学研用”结合更紧密,加快成果落地转化。通过让青年人才在生产、科研一线墩苗历练,提升素质、强化能力、锤炼品性、发挥作用。

6 开花结果,育成“复合精英”

近年来,采取上述举措,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认真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技术、刻苦钻研新本领、勇攀科技新高峰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中国石化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王振东博士,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参与开发的新结构分子筛先后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结构委员会授予的结构代码SOR和SOV,实现了中国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在中国石化第一届青年科技精英赛暨“石化未来”青年论坛中,荣获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并被纳入中国石化“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他也担任科研部门的负责人,成为一名技术和管理“双跨”的干部。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石化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石化S-MTO技术主要研发人员刘红星博士,始终以国家和中国石化的需求为己任,通过创制高性能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带动工艺创新,进而实现S-MTO技术的产业化。该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他直接从科研专家和课题组长岗位横向贯通,转任科研部门负责人,目前正带领着科研团队开发新一代甲醇制烯烃催化剂。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始终把青年人才成长和年轻干部培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融入科技创新和企业管理体系。通过选好苗、培好土、搭好架、施好肥、墩好苗,加强修枝剪叶的“田间管理”,提供成长所需的“阳光雨露”,搭建经风历雨的平台,使一批批青年才俊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为中国石化推进“一基两翼三新”发展格局贡献科技力量。

猜你喜欢
石油化工研究院人才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22 年第23 卷总目次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人才云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石油化工建设》第41卷总目次
山西省2018年对口升学考试 石油化工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