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象洞悉心曲 放大形象领悟思想
——初中古代送别诗赏析指要

2020-02-23 06:52刘君婕
语文天地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全诗烟花诗歌

刘君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国古代诗歌更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其中不乏流传千古,至今依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珍品。为了更好地继承并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初中语文教学应担负起诱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任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初中语文课本也选编了定量的古诗词阅读欣赏。为了使为数不多的学习内容发挥更大的效益,本文将初中语文课本中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送别诗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赏析,目的是在比较当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通过“举一反三,以三归类”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欣赏古代送别诗的能力。

一、透过表象洞悉心曲

古人诗词当中,送别诗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利,通信也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就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一生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非常看重离别。离别的时候,常常摆酒设宴,有的酣畅痛饮,有的赠银送物,有的作赋吟诗,以表深情。古人外出,有的访友寻亲,有的辗转经商,有的进京赶考,有的从军戍边,有的异地为官,有的告老归乡,贬谪升迁……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离愁别绪,积郁悱恻,忧思愁苦,感慨万千。因离别而生愁绪是人类最纯正朴素的情感,所以送别诗都笼罩着或浓或淡的离愁别绪,送别诗的感情基调就在于此。这也是我们阅读欣赏送别诗的最基本常识,要牢牢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不会对送别诗字面的意思产生误解,才能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韵味和魅力。尤其对于正确理解送别诗中的良辰美景和诗人的豁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中的“烟花三月”堪称良辰美景,但在送别诗中应该有另外的含义。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送别的时刻,烟花三月的江滨景色在作者的眼中也笼罩上了浓重的别愁,此时的烟花应是“溅泪”的烟花,而不是江南大好春色的代名词。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点明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反衬自己悲凉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情外射到自然景物上,江边的烟花成了他离愁别绪的载体,使别愁像江南春天的烟花漫山遍野地蔓延开来,使作者情愁可感可触,也更为凝重,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外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被人们称为千古名句。如果单看这一句,从中流露出更多的欣喜之情。联系全诗,不难看出:作者首先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瀚海雪景图,突出了它奇寒难耐的特点。诗的后半部分更为明显地流露了浓重的别愁——“愁云惨淡万里凝”。由此看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不是作者在抒写欣喜之情,而是作者运用一个新奇形象的比喻客观真实地描写雪景。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诗所流露出来的欣喜之情,使后面的别愁显得更为浓重。

总之,对于这句诗的理解应和全诗的感情基调保持一致,作整合性把握,能够自圆其说,让学生信服。王维《送元二使至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也并非在写环境的清新,从中我们可以更多更深刻地体味到一份悲凉,作者心中的别愁,就像这渐淅沥沥的朝雨一样迷漫在整个空间。这两句诗使作者的别愁形象化且具有了质感。

二、体会豁达掩盖别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及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都流露出了作者面对分别的一种豁达,然而我们在欣赏时,不能就此而止,而是要探寻豁达背后隐藏的内容。经过思索会发现,豁达是作者对自己心中执着别愁的超脱,面对必然的分离和心中无法排解的别愁,无奈之中作者只能作豁达的自我告慰和劝解。如果我们在分析这些诗句时,把它们理解为反映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感,那就简单片面。因为如果这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只能流露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显然这和诗本身所传达的感情相去甚远。因此我们不应该被浮闪在诗表面的豁达所迷感,而应该调动常识和经验,挖掘被豁达所掩盖着的深藏不露的别愁。

尤其是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是赠别名作,颇能体现盛唐初期文人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虽表现了诗人宽大的胸怀,但也多含愁苦之意和依依惜别之情。首联虽然点明了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但“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颔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讲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华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愁苦之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壮别豁达之情也油然而生,但豁达之情是由愁苦之情而来。理解到这一步,对本诗的理解也就入木三分。

三、放大形象领悟思想

形象大于思想,形象本身具有比概念更为广阔的感性内容,更为丰富多样的美学意义,它可以激起读者更为广阔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于读者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水平的差别,读者会从形象中感受和联想到作者没有想到的更为广阔的深刻含义。中国古代诗人早就意识并实践了这一点,使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这些形象在诗歌中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送别诗也不例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均采用引人入胜的手法,让读者进入到具体情境中去,让读者通过形象自己去想象、体味作者当时的感情。这比直接表述自己心中的别愁更具审美价值,具有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充分调动读者进入艺术的再创造,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位作者在友人离去后久不忍归的孤影瘦形,他们心中的离愁别绪要么像眼前滚滚的江水一样绵绵无绝期,要么像眼前迷蒙的雪路一样重重尽行曲。另外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掩藏在频频劝酒这举动后面作者浓浓的别愁。上面诗句表面上并没有直接表述作者心中的别愁,而是将它们隐含在诗的艺术形象的后面,却比直写出来更为有力,更为强烈,也更能感染打动读者。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得意忘言”,但我们也不能仅停留在诗歌的语言层面,至少要做到“得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情感的熏陶与美的享受,才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猜你喜欢
全诗烟花诗歌
国庆烟花秀
诗歌不除外
放烟花
劝学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烟花
诗歌岛·八面来风
烟花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