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融合旅游的价值研究

2020-02-23 06:33李楚莹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创博物馆融合

李楚莹

一、引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两者融合将有助于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及内化于旅游之中,突显旅游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大力发展博物馆旅游,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博物馆综合协调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自然博物馆作为以收藏、研究、展示人类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重要场所,蕴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亟待开发建设,探讨博物馆融合旅游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文化与旅游资源重叠的博物馆,自然成为推动文旅融合有效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博物馆融合旅游发展方面的指导政策。2016年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培育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等规划,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思路和方向。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科学地利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等方面的要求。

二、博物馆旅游:文化产业与旅游行业融合的新业态

早在1980年国际博物馆会议上,就有专家学者做出预测:世界博物馆的局面将在八十年代,随着全球社会教育事业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博物馆旅游功能价值开发的角度看,国外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重视。Myriam和Johan(1996)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提出,博物馆所展示的文化内容是城市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通过运用各种文化展示手段,博物馆能够成为营造高品质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Lee和Smith(2001)认为,博物馆具有文化遗产旅游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提出正是由于博物馆与旅游二者之间的共同特性,使得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成为可能。Prentice(2001)认为,虽然博物馆以文化教育为主要功能,但对于游客而言,参观游览行为并不仅仅希望是一种严肃而刻板的教育过程,而是希望能够在轻松的游览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1]。

改革开放后,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在旅游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指出,要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并积极支持地方加快对文化旅游的发展建设,从而推动人们的休闲生活与文化相互融合。2008年,我国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逐渐加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也对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博物馆旅游功能价值的衍生,是对博物馆提高文化服务质量的良好补充。当旅游和博物馆相遇,即与文化产业相融合,所注入的文化含量、所产生的增值环节,是对自然环境因素过度依赖的传统旅游业所不能相比的。从而其业务的顺畅对接孵化出了博物馆旅游新的业态形式[2]。

三、自然博物馆旅游价值定位

进入21世纪,自然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已超过了传统意义上自然博物馆的价值功能。除了传承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属性”,更强调了自然博物馆的“社会属性”,即保护自然文化遗产,传承人类科学文明成果,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机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前提下,日益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作为新兴的精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自然博物馆因其良好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生态景观,能够很好地建构个体的休闲情境,达到旅化于心的效果与体验,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效益。因此,自然博物馆的旅游价值,是新形势下自然博物馆社会职责和社会属性的补充与呼应。

随着经济社会与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内一流的自然博物馆不约而同地探寻、引入旅游的价值作为功能定位之一。如2009年建成的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功能定位以“自然与人类”为主题,建成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性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如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的主要功能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科学教育、生态园林和旅游服务等。如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在突出科技博物馆教育展示功能的同时,强化休闲旅游和城市地标建设[3]。

四、自然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休闲方式。2019年5月18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博物馆·文化中枢”论坛上表示,当前,“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馆观众结构日益多元,未成年人、低收入群体、农民工、村镇居民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日益高涨。

集历史、文化、科技、艺术,以及自然景观与生态景观于一身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其他历史博物馆一样,近年来,已经成为大众享受休闲时光的最佳场所。特别是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落实,临时展览、科普讲座活动经常性举办,手工体验、亲子游等活动与传统文化节日有效结合,博物馆已经成为旅客最喜爱的休闲体验目的地。据调查,前来参观浙江自然博物院和武汉自然博物馆的游览团体、个人观众络绎不绝。其中,浙江自然博物院年均接待观众210余万人次。每逢传统佳节,尤其是春节,到博物馆看展览、听讲解、做活动的人很多,“博物馆里过大年”逐渐成为一种新年俗。2019年春节长假期间,浙江自然博物院日均游客量达1万3千人次。而武汉自然博物馆开放至今的半年多时间,观众量达到90万余人次,团体游客占接待观众总量的三分之二,最高纪录一天接待2万多人次。

五、广西自然博物融合旅游的发展现状

广西自然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全馆文博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博物馆位于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主体建筑与公园景观交相呼应,旅游优势与吸引力自然凸显。馆里收藏的现生动植物、岩石矿物、古生物(含古人类)化石等标本日益丰富,科研工作硕果累累,陈列展览独具特色,科普教育活动多姿多彩,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创新,整体服务质量受到肯定,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博物馆自身旅游功能衍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我们在看到广西自然博物馆文旅融合优势条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在旅游价值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例如馆舍老旧、展示手段静态单一、体验功能缺乏,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创产品商品化程度低,等等。这些限制性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势头,即并非不想作为,而是实在难有作为。

作为特色鲜明的自然历史类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宣传和展示广西丰富自然资源、优良生态环境的实物信息平台,是认识自然、了解广西的重要窗口。但对于旅游发展来说,博物馆的相关功能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开发和显现。相比北京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武汉自然博物馆等享誉国内外的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在旅游方面的研究和作为有所欠缺,需要被重视,而这亦是博物馆实现特色化建设、走上综合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他自然博物馆融合旅游的成功经验,对广西自然博物馆而言,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指导实践,从而不断完善发展。

六、自然博物馆融合旅游的经验和路径选择

(一)注重博物馆环境建设与旅游的融合

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地处杭州市最热闹繁华的中心区域,与浙江省科技馆、浙江文化艺术中心、浙江省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紧密相邻;安吉馆位于安吉县,选址与中南百草园相邻,极大地延伸了博物馆的旅游功能辐射范围,共同打造精品景区,也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吸引力。武汉自然博物馆建设极具匠心,采取与武汉园博园共同打造精品景区的模式,形成“馆园结合,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从浙江自然博物院和武汉自然博物馆馆园协调规划管理的经营模式中得到的启示是,在实现博物馆融合旅游的过程中,应具备大环境的眼界,即博物馆与其周围人文景观、景区协调发展,包括打造4A景区,或与周围景区共同打造精品景区。因此,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博物馆主要业务的功能要求,同时要考虑其旅游环境的建设要求,与周围景区、文化景观形成联系,共同发挥、提升价值。以广西自然博物馆为例,该馆位于国家4A级旅游区、广西首批重点公园——南宁市人民公园内,占地12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观众人流量大,园内旅游资源丰富。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上世纪50年代苏式建筑,与公园历史人文古迹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呼应。作为人民公园景区内唯一一家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展示了广西生态优势,是人们了解广西自然资源、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建馆以来,该馆与人民公园一道迎接八方来客,近年来,观众量稳步上升,年均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

广西自然博物馆与人民公园虽隶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但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方面仍可有所作为。一方面,博物馆和公园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边界,通过开展各种特色展览、游览活动,相互宣传,以此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可利用科技手段、文化手段、商业手段,设计特色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共同打造特色园区文化。同时,以点带面,构成以博物馆为中心,衔接人民公园景区以及公园内的海洋世界、“望仙坡”景点、镇宁炮台遗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一个文化旅游网络,实现资源互联互通,促进资源互补。

(二)丰富展陈手段,为博物馆宣传教育打开新角度

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与安吉馆在展厅中利用复原模型、模拟景观、墙绘插画等形式,高度还原了海岸、冰原、沼泽、沙漠、森林等自然生态场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领略地球与自然的万千变化,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辅以大型实物标本展示区、VR、4D剧场影像、多媒体和互动体验装置等手段,加深观众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引导公众思考,达到让观众认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目的。

武汉自然博物馆采用的是单元式的展示方法。其中,《走进长江》《感知文明》展厅以图片、文字、剧场影像、藏品展示等形式,展现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梦幻长江》体验厅则引进荷兰多自由度无轨电车和“黑暗骑乘”虚拟技术,观众可乘坐无轨电车,模拟游览雪域高原、巴蜀奇观、高峡平湖等自然人文景观,感受长江文明。

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武汉自然博物馆在展陈形式上比较重视表现多样性,在展陈过程中较多地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良好的展陈氛围,提升了展览效果。其具体做法是:

1.加大博物馆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通过高科技的应用,增加展陈的故事性、趣味性、互动性,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社会服务功能。比如,配合现有展陈内容,引进互动体验技术、体验项目,利用VR、4D影像等高科技手段,可以做成互动游戏,或者考古场景再现、古动物生活环境还原,以此吸引参观者的兴趣,增强参观者的代入感。

2.充分融入和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方式。比如,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博物馆、虚拟旅游等方式,扩展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优化观众参观体验;可以利用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或与字节跳动、快手、抖音等互联网公司和直播平台合作,以新兴媒体和智能手段助力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开创藏品展示与解说的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径;在扩大宣传影响力方面,可以联合新媒体,与区内各家博物馆共同打造“博物馆直播月”品牌活动,带领网友们参观博物馆、在线举办科普讲座和文化科普活动等,以直播的技术优势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吸引广大公众,培养公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也是博物馆打开宣传教育的一个新方式、新角度。

(三)大力打造科普游学活动,博物馆游学与旅游业紧密融合

浙江、武汉两家自然博物馆以馆藏资源、展览及馆舍周围和城市的自然景观为活动基础,采取与旅行社、学校合作或博物馆自行组织的方式,通过博物馆参观、研学课程、手工体验等形式,将科普教育与研学活动紧密结合,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这些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在科普游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特色与风俗民情规划出行路线,满足各类观众的参观需要与体验需求。

近年来,广西自然博物馆在公众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如以横县六景泥盆系剖面和扶绥县恐龙发掘点为研学点,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主题节日,设计出“小小博物学家”“小小考古学家”等公众教育系列体验研学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可,也进一步丰富了馆内的科普教育活动形式。长远来看,科普游学为博物馆更好地弘扬历史文化、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扩大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今后,可以继续加强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加强与学校、旅游公司的合作,完善课程设计,打造品牌游学产品,提高游学产品的数量与质量。

(四)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实现博物馆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浙江自然博物院、武汉自然博物馆在文化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独具特色,在思维、开发模式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归纳起来,两馆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本馆藏品特色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研发等方式开发文化产品。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立足馆藏动植物标本的特色资源,采用3D视觉技术和AR技术,针对青少年观众群体,开发出华南虎细胞颗粒积木等产品,集合视觉、听觉、互动体验为一体,提升了文创产品附加价值。二是自然与艺术跨界融合。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李洁微雕工作室合作开发微雕微刻文创产品,实现自然资源与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跨界融合。三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协作。通过举办联合展览、文创产品大赛等活动,吸引文博单位、学校、设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协作,提升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要实现博物馆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不仅要与馆藏资源相结合,还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相结合;不仅要注重设计、生产、销售实体产品,还要把展览、教育、咨询等服务类无形产品也列入开发的范畴内并进行推广。这样才能树立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实现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广西自然博物馆被列为“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以来,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做了不少积极尝试。一是依托馆藏特色资源,配合展览,研发设计《蝶踪魅影》《萌物》等系列具有自然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二是尝试与馆外产业开发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动漫IP《白垩纪》,开发设计恐龙模型、科普活动等文创产品。三是拓展文化产品推广渠道,如网络营销,或与其他博物馆、旅游景区联合展销,或参加交流展览和设计比赛活动等。因此,在现有成绩基础上,广西自然博物馆的文创工作还需做出以下努力:

1.立足藏品特色,实现多功能转化。继续立足本馆精品藏品,依托陈列展览,深挖博物馆特色,实现文物藏品的有效转化,重现文创产品形象设计与开发投入。

2.重视科研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和应用。除了论文、会议和报告之外,还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于展览、科普教育活动、文创设计等方面,形成一条文化创意产业链。

3.重视消费群体的细分。以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导向,根据不同消费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如针对青少年儿童,可以将自然藏品特色元素融入卡通设计中;针对中青年群体,可尝试在产品种类开发上紧跟潮流趋势,将时尚潮品,如美妆、运动休闲等产品与文创产品进行结合。

4.争取社会资源,开拓多元化合作模式。不仅要开展馆企合作、文化IP授权,还要引入社会力量,让社会公众,包括消费者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来。让公众在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同时,加深对博物馆文化特色的了解,更好地培育博物馆情结。

5.转换思维,拓展营销渠道,加强产品推介。一方面,注重与媒体平台合作,加强产品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活力与存在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运用线上线下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利用网上商店、官方微信等方式做好线上营销,打开销售面,线下举办文创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扩大广西自然博物馆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七、结语

博物馆融合旅游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组成内容,是繁荣文化和发展旅游的重要举措。博物馆只有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需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才能探索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旅融合之路。自然博物馆的自然性、实物性和跨学科性为自身的工作和服务范围提供了广泛的内容,也为其旅游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多维的空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自然博物馆要走进大千世界,融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承担探索自然和文化民生的责任,就必须与旅游有机融合,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文创博物馆融合
陶溪川文创街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融合》
博物馆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