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核心与边界

2020-02-23 02:01:22阴慧芳朱松苗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法中心

阴慧芳,朱松苗

(1. 运城学院 经济管理系;2. 运城学院 中文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当下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这不仅在于它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而且在于它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由数量向质量转型的迫切需要和改革方向。

20世纪初,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奠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的哲学基础;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提出“病人中心”论,奠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正是在对成人与儿童、医生与病人关系的重新考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被置入全新的思考。1952年罗杰斯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并于1961年在《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中对其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阐释。在其后,“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也在西方国家逐渐兴盛和流行。199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有183个政府代表团参加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大会宣言,明确提出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1]。

在我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正在形成共识。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本科教育的中心是人才培养,也就是学生培养,并由此提出本科教育应该“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在此原则之下,与之相应的教学改革也被反复强调,如以“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由此可以看出:首先,“学”成了教学改革的核心语词,“教”则成了被改革的对象;其次,“教”虽然重要,但是其目的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学”,所以“学得好”更重要;再次,“学”不仅是学所“教”,更在于由“教”促“学”,即“学”不仅在于学习旧知,更在于生成新知、激发“潜能”;最后,促进学生成长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更在于学生,所以真正的“教”与“学”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与“学”,这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

二、为何“以学生为中心”

那么,为什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会成为当下的热点?就其根本而言,是因为当下教育迫切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28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要使人从原初的自然或动物本能状态转化为真正人的状态,从野蛮状态转化为文明状态,从蒙昧状态转化为启蒙状态。

但是,“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教育越来越演变为一种技术训练和职业培训,也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技术体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3]311不可否认,现代教育在强调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同时,而部分忽视了人性、人格的培育和培养;在强调外在知识教育的同时,而部分忽视了内在素养的教育;在强调抽象理论教育的同时,而相对忽视了现实的实践教育——以致于有些时候,在有些课堂上教育成为了一种纯粹的物的教育,而缺少温情脉脉的人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教育的分科体制之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完整的人性遭到分裂,学生所接受的不是全面的教育,而是片面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而是有限的教育;而在有限的人性教育中,又往往只是片面强调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教育,而忽视了作为社会人的教育。正是在此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为此,《意见》特别强调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以学生为中心”既是育人本质的回归,也是育人方法的回归。一般而言,教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一种是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育”。比较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了自上而下的“教”,而忽视了由内而外的“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则强调了自下而上的“育”,它可以弥补前者所带来的困局。

对于中国传统教育而言,它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在字源学上,甲骨文“教”字字形本身“像有人在旁执鞭演卜,下面小孩学习的形象”[2]26,其中“人”与“小孩”相对,在“学习”环境中,两者的关系即为师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不平等的关系:这首先在于“小孩”所处的位置——“下面”,这意味着两者的关系是“上”与“下”的关系,所以《说文解字》对于“教”的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4];其次在于老师(“人”)的教法是“执鞭”之法,也即传统的严师之教,它不是顺从“小孩”(学生)的教法,而是强制、命令学生的教法;最后,这种教法是“在旁”之教,而不是入于“其中”,所以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这种教法不是“由内而外”的教法,而是“由外而内”的教法;不是源自自身、充满生命力的教法,而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机械、被动的教法。

正因为这种教育强调的是“上施下效”的教法和学法,所以它重视的是继承性和模仿性,而天然地缺乏一种创新性和创造性。也正因为片面强调了“教”,所以传统教育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传统文化乃至传统社会结构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天地君亲师”中的一维。与之相对,学生则完全成了被动接受者的一方,所以在师生之间,他们是不平等的。最后,如果不是“由内而外”,发自内心,而是“由外而内”,强行注入,这样的教育很难触及学生的内心、激发其强烈的认同感——因为“由外而内”所反映的是成人(教师)的世界,“由内而外”所反映的则是“小孩”(学生)的世界。

西方教育则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字源学上,“教育”(Education)“概由拉丁语Educare而来。而拉丁Educare一字,又是从动词Educe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为‘出’,ducere则为‘引’,合之为引出的意思。这便是说:教育要用引导的方法以发展儿童身心各方面。”[5]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西方传统教育强调的不是由外到内的输入,而是由内到外的导出,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自下而上的引导。正是这种“导”和“引”,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适应学生自身的成长的规律性和节奏性,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它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三、何谓“以学生为中心”

“中心”一词在汉语语词中具有多重意味,它既可以表示与“边缘”“周围”相对的“核心”之义,也可以表示“重要地位”之义。很显然,这里的“中心”不是与“边缘”相对的含义,即“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要以“教师”为边缘,而只是强调了学生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意味着,在当下的本科教学中,学生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突显出来。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顾及到,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且科研重于教学的现行考核体制之下,他们很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到,即在“教”与“学”之间,学生的“学”才是教育教学的更优目的;而在“学”中,不会学与会学、学不会与学会、苦学与乐学,后者才是“学”的更优目的;最后,由“学”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赵炬明、高筱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6]

基于以上论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内涵是:首先,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要以“学”为目的和旨归,教师不能只管“教”而不管“学”;其次,它是以学生的“学好”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状况,学生不仅要“知”学,而且要“好”学,最后还要乐在其中——“乐”学,即孔子所讲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7],教师不仅要管“学”,而且要想方设法争取让学生学会、好学和乐学;最后,它是以学生的“学成”为中心,“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人性的培育和人格的培养,是人的生成与完成,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意见》强调的“学生中心”不是其他,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在此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意味着将教师边缘化,而是说教师的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学好、学成为中心,这不是让教师无事可干,恰恰相反,它是让教师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更艰巨的任务,让教师用心更深入、教学设计更周全,让教学目标更清晰、更准确。只是教师要尽量从台前走向幕后,将舞台的中心还给学生。但是在学生走向舞台中心、成为主角的过程中(之前、之中和之后),教师需要更为尽心、更有耐心、更具爱心地指导、引导学生。因为这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教学不仅在课中,而且在课前和课后;他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他不仅是前台的讲授者,而且是后台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守护者。所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减轻,而是加重。

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也并非要对学生事无巨细地加以照顾,恰恰相反,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在发现外在世界的同时,也激发、唤醒其内在的存在,并获得成长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任务也不轻松。因为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在于课前的预习、资料的准备和课后的总结、归纳、复习中;学习的对象不仅在于教材,而且在于更为广阔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大脑也不应只是各种知识的集散地和各种思想观念的跑马场,而是应该有着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大脑;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不再仅仅只是接受性、被动性的学习,而应该成为发现性、创造性的学习。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杰斯将这种学习称为真正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即“超出事实性知识积累的学习……它不只是知识的增加,而且会渗透到人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自我发现、自我拥有”,而这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与之相应,教师的教学动力就应该是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其教学任务则为“创造一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发生的课堂气氛。”[8]253-266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界限

(一)师与生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强调了师生的平等关系,认为教师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强行介入学生的学习,而是应该顺应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其自己。“要把学生当作一个能自我尊重、自我激励的人……这意味着不要强迫他们服从,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不要让他们按照他人的标准生活。”[8]267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不能介入学生的世界,因为学生的世界究竟还是不够成熟、尚未完全敞开的世界,是需要“启蒙、培养、完成”[3]311的世界,否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基于此,学生和教师不是要沉浸在各自不同的世界中,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和切入点,找到由“外”通向“内”的通道。为此,它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态度上的尊重和爱,即需要教师能够从内心真正接纳一个不同于自己的个体,尊重彼此的差异,并给予学生发现自我的力量;其次需要教师教学方法上的策略,即以问题为导向,顺势而为,用疏导而不是拦截的方法,“如果学生能真实地接触生活的问题,那么他就会愿意学习、想要成长、寻求发现、希望掌握、渴望创造。”[8]266所以“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说不要教师,或教师无用(不发挥作用),恰恰相反,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有限的知识,更要激发学生无限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二)教与学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是“教”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本科教学不需要“教”,进而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事实上,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是由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体例构成的,也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当下的现实性、发展的前沿性问题的,对于刚刚入门或还未入门的学生而言,“教”还是最系统、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和途径。“以学生为中心”在此强调的不是不“教”,而是“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9]去“教”。

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教”本身的问题,而是“没有好好教”和“没有教好”的问题,前者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后者反映的则是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如前所述,部分教师并没有把心思放在“教”上,这直接导致教风和学风的恶性循环;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培养的过程,青年教师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慢慢地摸索和成长,但是在当前浮躁的社会背景和严苛的考核制度下,这种积累和摸索却步履维艰,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

所以“以学生为中心”不仅需要重视“学”,而且需要重视“教”。就本科教育而言,“教”是基础,根基不牢,“学”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误入歧途。

(三)教与育的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强调了教学方法上“育”的重要性,认为从学生出发,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引导和唤醒更为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教”不重要。这在于“教育”本身就是由“教”和“育”两方面组成的,它们是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教”的阶段是基础和起点,“育”的阶段是高级阶段和理想目标。“教”的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却不可或缺,因为受教育的对象是复杂的,对于还未到达高阶阶段的人而言,有些内容是需要“教”的,如社会业已形成共识的底线意识、规则意识、常识问题等,否则所“唤醒”的就可能不是人性中积极的一面,而是人性中消极的一面。即便是在纯粹的专业学习上,“学习者只有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扎实掌握了若干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之后,建构主义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10]

也就是说,“育”是有前提和基础的,教学改革不能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这不仅包括教师方面的“愿教”“会教”,而且包括学生方面的“愿学”“可教”。因此,不仅“教”与“学”相长,而且“教”与“育”相长。不仅“教”的过程需要“育”,“育”的过程也需要“教”;因此“教”的过程也是“育”的过程,“育”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

五、小结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是简单的以“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的转变问题。

首先,改革应该回归国情,尊重历史。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环境及其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不经研究就盲目进行模仿、套用,这样很可能会导致邯郸学步;当然更不能搞运动突击,不能一刀切地发展。

其次,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尊重规律。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特性,哪些课程适合改革,哪些课程不适合;课程的哪些内容适合改革,哪些不适合;哪些教学方法适合改革,哪些不适合;哪些教师适合进行改革,哪些教师不适合;哪些学生适合,哪些学生不适合;哪些班级结构适合,哪些班级结构不适合……这些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

最后,师生应该回归本分,彼此互重。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回归教师的教育教学本分,学生也要回归学生的学习本分。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教法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37:29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科教导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6:18:26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