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琼,冯玫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一要求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视。如何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为了全面了解新时期高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本研究课题团队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问卷问题涉及人口学变量、劳动观念、劳动素养评价、本校劳动教育现状、满意程度、课程开设意愿等。问卷由全国范围内52 所高校的8158 名学生和484 名教师填写。从整体调查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差强人意[2]。
1.教师对课程开设态度不一
尽管82.0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的比例,但在针对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应如何开设这一问题上,43.49%的教师选择了开设必修课,43.23%的教师选择了开选修课,5.21%的教师认为不需要开课,8.07%的教师认为说不清楚。其中选择开设必修课的比例不到一半,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全员开设赞同度并不高。当分别以岗位和年龄层为分类变量进行进一步的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岗位和年龄段对于课程开设的态度非常不一致:
选择必修课占比从高到低的依次是管理岗教师、管理和教学“双肩挑”教师、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分别占比54.4%、47.89%、40.20%和27.91%。专业课教师认为应开设必修课的比例低于其他类型的教师。可见,专业课教师对劳动课程重视程度相较于其他岗位的教师明显偏低。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轻视。
表1 不同岗位教师认为应如何开设高职劳动教育课(百分比)
表2 高职生劳动素养如何(百分比)
年龄方面,认为应开设必修课的比例,50 后教师最高,占比57.58%,60-80 后教师占比均在40%-50%之间。90 后教师占比仅为20.83%,对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呈现出一定的年龄趋势,50 后教师对于劳动教育课程最看重,90 后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设认可度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成长的年代不同,对于劳动重要性的理解有所差异。
2.对劳动素养认识差异
对于劳动素养,17.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素养优秀,73.3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素养良好,仅9.52%的学生认为自己劳动素养薄弱。而教师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判断大为不同,11.98%的教师认为较差。68.23%的教师认为差强人意,19.79%的教师认为令人满意。这一方面可能是与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有关。另一方面,差异可能来源于教师与学生对劳动素养的理解不同。
经过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层的教师之间对于学生的劳动素养也有差别。认为学生劳动素养令人满意的比例,50后到90 后,占比分别为33.3%,20.45%,15.04%,15.87%和41.67%,可以看出90 后对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满意度相对最高,50 后其次,70 后、80 后对于学生的劳动素养满意度偏低。这中间明显的差异,可能是因为不同年龄层教师对于劳动素养要求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劳动素养的界定不同。
3.重实操轻理论
表3 课程开设意愿(百分比)
对于课程开设态度方面,赞同“开设手工兴趣类公选课”的教师占比94.79%,赞同“开设家政公选课”的教师占比94.53%,而赞同“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师比例明显低于实操课程,仅为84.11%。而对于这几个选项,学生的选择比例依次为:87.45%、86.33%、72.08%。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理论课的兴趣明显低于实践课程。显而易见,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呈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状态。然而,劳动教育真正有效果,仍然需要理论指导,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意识。
高职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劳动素养的培育,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格以及优秀的劳动技能[3]。结合调查研究中发现的教育现状,劳动教育的落实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由于对劳动教育的泛化,对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了解不多、认识不准、投入不够,呈现出调查报告中教师对劳动素养评价的差异。因此,全面落实劳动教育,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劳动教育理念。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要落实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教育主体对于劳动教育的理念进行研究、全面深入地学习,从而不断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1.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方向,劳动教育体系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要以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实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整体人才培养目标[4]。
2.课程体系
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相对薄弱,很多只停留在组织学生做清洁,整理校园等基础的体力劳动上,劳动过程走马观花,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和教育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目标,因此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建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1+N 课程体系。
“1”是指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展劳动科学理论知识与一般劳动技能的教育,让学生在整体上对劳动教育有所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格,对其基本的劳动技能发展进行教育。“N”则是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当前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习实训,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统一的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劳动技能,渗透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品格培养。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在劳动实践锻炼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与团学活动相融合,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在活动中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
3.评价机制
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对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赋值折算学分,要求学生除课程外,达到相应的劳动素养学分。同时,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评定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1.建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
为了保证工作能稳定有序地进行,高职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应建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并落实符合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设立教研室、配备专业劳动教育导师,加强课程设计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劳动教育活动等。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齐专职教师,加强专题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从而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主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教师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对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品德进行指导,进一步优化教学队伍。
3.劳动实践平台搭建
高职学校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已有的实习实训场所建成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聘请专人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校外锻炼搭建桥梁,联系高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与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拓展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