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狐
在返老还童这件事上,人类一直在努力。
在美剧《硅谷》第四季中,有一个看上去十分别扭的抗衰桥段:亿万富翁加文·贝尔森定期从年轻的男孩身体中抽取血液输给自己,从而保持健康状态。
人类对于青春不老的执迷,不因性别、地位、国籍而有差异,不过显而易见,会因知识水平而千差万别。四千年前乌努克国王吉尔伽美寻遍了天下也没有找到长生不老之花。但到了现代医学盛行的当下,通过抗衰老药物、神经学研究等探寻延缓衰老的奥秘,已经不是神话。
延缓衰老与技术回春
今天,医学美容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注射填充、激光刺激等方式,让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仍然保有紧绷、有弹性的皮肤状态。“老戏骨”扮演青春美少女,至少在皮相上已不再是梦。
但这显然不是人们对长生不老的终极追求。身体肌理、骨骼状态、脏器功能都会伴随着自然的衰老日复一日地损耗。如何保持身体机能整体的年轻态,就成了一门令人垂涎的生意。
比如美剧《硅谷》中提到的“换血疗法”,就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回春大法”。
数据公司甲骨文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数年前投资了一家通过主打“换血逆转衰老”的创业公司Ambrosia。斯坦福大学的托尼·魏斯科瑞教授也成立了一家名为Alkahest的公司推广这项技术。
突然风靡的“换血回春术”,其医学基础来自一种叫做异种共生(Parabiosis)的古老实验。1864年,法国动物学家保罗·博特发展出一种研究共享循环系统的模型:将两只小鼠的侧身切开,再将皮肤和肌肉壁缝合在一起,以此研究不同动物之间通过血液循环而产生的相互作用。1956年,康奈尔大学生物化学家和老年病专家克里夫·麦凯最先将异种共生实验应用于衰老研究。
这项研究真正迎来辉煌则是在本世纪。一位叫做欧文·卫斯曼的干细胞生物学家在异种共生的实验中,使用荧光标记追踪其中一只小鼠体内的细胞。他和他的学生发现,实验中的两只小鼠出现了造血干细胞迁移的状况。随后的研究表明,年轻小鼠的血液能够为年迈小鼠的心脏、大脑、肌肉等器官带来新生,让年迈的小鼠变得更加健康。
这很快引起了医学界和强消费能力人群的关注。2014年,为了验证“年轻血液能否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年迈患者带来一定的益处”,与此相关的抗衰老临床试验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展。
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当然不止一条。有其他科学家同样通过减缓老龄化和长生不老技术拿到了不菲的研究资金支持。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投资的生物技术新锐公司Unity Biotechnology,就是通过组织“僵尸细胞”的生成,帮助人类抵抗衰老。
研究者发现,各种衰老相关的疾病和症状,主要是衰老细胞的日益积累导致的。它们会引起炎症、组织退化和改变组织微环境的生长因子产生等不良状况。只要选择性地消除衰老细胞,就可以实现阻止衰老的目标。目前,该公司开发的降解药物已经开始在骨关节炎、眼科疾病和肺部疾病中抑制衰老细胞的产生。
如果说上述方法都很有可能失败,那么直接作用于DNA层面的基因编辑,或许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办法。
2019年2月,来自Salk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抑制了患有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症小鼠的快速衰老。他们找到了一个驱动衰老的关键分子——LMNA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让核纤层蛋白A转变成早衰蛋白,进而引发许多衰老的迹象,包括DNA损失、心脏功能障碍以及寿命显著缩短。
科学家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的DNA进行剪切。实验证明,在治疗两个月后,患上早衰症的小鼠都变得强壮起来,老年常见的心血管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寿命增加了25%。
抗衰老医学突破的难处
生物医学的进步为什么不能像信息技术一样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是实验理论的不确定性与人体自身的复杂性导致的。
衰老不同于某些具体疾病,它包括了分子、细胞和器官等累积的损伤,而抗衰自然也需要延缓某些生物进程来减少功能性衰退。受医学伦理的限制,人体实验是难以被允许的,而很多实验模型生物体(如线虫、小鼠等)上有效的生物学发现,都无法在人体上产生同样可信的结果。比如,中断胰岛素-IGF1通路,能延长酵母、蠕虫、苍蝇和小鼠的寿命,但不一定与人类寿命有关。这也使得许多抗衰疗法难以获得进展。
前面提到的换血疗法就曾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组织排斥反应的共生疾病而逐渐被弃用。2019年2月,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甚至发布了一项声明,提醒消费者警惕这种死灰复燃的抗衰老输血方式。
如果有足够诱人的投入产出,相信总会有疯狂投资人和科学家敢于挑战技术的“珠穆朗玛峰”。可惜的是,抗衰老的复杂性让“一眼望不到底”的“烧钱”不确定性大大提高。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众多与衰老相关的潜在靶点以及可能有效的干预措施,但要验证它们的有效性,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研發成本,最终也只能有一小部分可以走到临床阶段。这样前途缥缈的“无底洞”,自然也就起到了绝佳的“劝退”效果,从而进一步延缓了抗衰研究投资的整体进程。
即使一些理论上有效的抗衰药物成功地走到了应用阶段,也往往十分昂贵,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也只有“硅谷新贵”这样的少数人能够尝试。
全民回春不是梦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没有“长生不老”的指望呢?
“回春大业”中其实有很多可以让AI(人工智能)发光发热的地方。前文提到,短寿命的模型生物体中,有众多调节衰老的基因、过程和途径,作为抗衰药物研发的潜在目标,要一一验证这些标的的有效性,将猜测变为成果,需要不断获取可靠的实验数据。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研究过程。人工智能的加速,比如研究人员借助AI对大量样本数据进行收集,建立数据模型,就能在药物研发阶段实现数据驱动。目前在该领域比较有名的几家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该领域的尝试,如BenevolentAI公司利用AI对药物分子进行挖掘;Berg Health公司利用AI筛选生物标志物。这些公司都在利用AI缩减研发周期,降低时间和资金成本,从而让成果有希望在未来普惠人类。
另外,对于一些被证明确实可以延长寿命的医学成果,比如“热量限制”就可以利用智能管理来实现更好的效果。《Molecular Cell》杂志曾刊发了一项研究,表明少吃或禁食条件下产生的重要小分子β-Hydroxybutyrate可以延缓血管老化,促进细胞分裂,增加小鼠的寿命。
但是节食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实在太难。如何管住嘴?雀巢、Poundaweek等公司就为“胖友们”操碎了心,它们通过大数据与计算机视觉等技术,进行饮食热量、营养分析,并推荐合理饮食计划。目前也有不少公司体贴地推出了此类健康生活管理的智能应用,甚至还有聊天机器人通过心理辅导,让用户“发自内心”地拒绝不健康食物,从源头消灭那些细胞“催老剂”。
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5G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普通人对于健康长寿必将有着更加多元的的想象。
刘慈欣曾在《赡养上帝》中这样形容创造了地球的“上帝文明”——个体寿命的延长是文明步入老年的第一个标志。上帝文明中个体寿命已延长至近4000岁,而他们的思想在2000岁左右就已完全僵化,创造性消失殆尽。这样的个体掌握了社会的绝大部分权力,而新的生命很难出生和成长。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文明老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大多数人无法实现“永葆青春”的梦,但这对于文明与人类社会自身,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