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翟
【摘 要】众所周知,初中物理知识相对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学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降低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学习效果。本文即是从开展生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小组合作讨论教学三个方面,就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一种注重物理知识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逐渐形成。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理知识的有效传输,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吸收效果。只有学生自身真正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知识教學的任务才算完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物理知识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而后通过生活教学的方式切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思维和学习。之所以要通过生活化教学,是因为物理知识相对较为抽象,不易被学生所学习和理解。通过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则能够很好地降低学生们的知识学习难度,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听老师讲课,那么你们知识的老师的说话声音是怎么传入你们的耳朵的吗?”学生:“老师说话,我们就能听到,这很正常呀。”老师:“确实正常,但是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包含着哪些物理原理?”学生:“因为我们有耳朵,而耳朵正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老师:“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里面的听觉系统,对不对?”学生:“对。”老师:“但是这依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那到底是因为什么?”老师:“同学们可以摸着自己的喉结说话,看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尝试之后回答:“感觉喉结在震动。”老师:“没错,这说明什么?”学生:“声音因为震动产生。”老师:“非常正确,但是仅产生声音还不行,还需要传递声音,对不对?”学生:“对。”老师:“那传递声音又靠的是什么呢?”学生:“空气。因为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老师:“非常正确。”
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老师在开展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思维引导的方式有很多,问题引导正是其中之一。具体而言,教学老师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成为物理问题,而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以保证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熔化和凝固”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到了冬天,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变成冰。”老师:“没错,那等暖和之后,冰是不是又会变化?”学生:“冰会变成水。”老师:“没错,这其中包含了我们今天要学生两个物理变化,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学生:“熔化和凝固。”老师:“哪个是熔化,哪个是凝固?”学生:“水变成冰是凝固,冰化成水是熔化。”老师:“非常正确,那么大家想想,水在化成冰的过程中,会不会伴有其他反应产生?”学生:“其他反应?”老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呢?”学生:“听过。”老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现象?”学生:“因为化雪的过程中,会把热量吸走?”老师:“是的。那么由此联想熔化和凝固?”学生:“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会吸热,那么水凝固成冰的话会放热?”老师:“非常正确。”
三、小组合作讨论教学
所谓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在开展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具体而言,教学老师需要先向学生提出具体问题,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然后,教学老师再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保证小组成员间的深入交流和相互学习。例如在教学“升华和凝华”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升华和凝华的反应过程。提出具体的讨论话题之后,教学老师即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进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教学老师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以了解学生们的思路。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即可邀请小组代表进行总结陈述,并根据学生们的探究结果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于该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知识教学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同时也并不是一件短期内就能够见到成效的事情。教学老师在开展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们的知识学习难度,通过问题引导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启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思维,唯此才能保证初中物理知识教学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红梅.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8(08):42.
[2]方春燕.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05):175.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