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让低年级深度学习成为可能

2020-02-22 02:56刘科慧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情生字棉花

刘科慧

在不少教师甚至部分专家眼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对“肤浅”的,更多的只是外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究其教学内容,无非是识字写字、朗读,即使有一些阅读理解和写话训练,也是浅显易懂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能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改进课堂,低年级语文也可以学得有深度。

一、尊重学情,识字探究讲深度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已经不是“零识字”状态,虽然国家倡导起始年级要“零起点”教学,但这與尊重学生“学情”并不矛盾。在每一次教学生字之前,先做一个学情调查,会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识字教学。

如,《秋天》是一年级上册出现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课文,也是第一次出现了生字偏旁识记。教学时大多数教师都会抓住“偏旁表义”的汉字特点进行教学,但这个特点并不适用于每一个生字,因为汉字在被创造出来到沿用至今,很多的表义部件已经无法联系现今实际。比如本课生字“叶”,一般来说口字旁的字都与嘴巴有关,那为什么树叶的叶会是口字旁呢?一位教师教学过程如下:

在教学完本课生字后,班中有一学生举手:“老师,‘叶这个字跟嘴巴没有关系啊,为什么是口字旁?”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开始附和。教师事先并没有备到这一层,但也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是啊,你说得对,‘叶这个字怎么会是口字旁呢?老师都没好好去研究过这个问题。让老师先去查查资料,下节课再告诉你们好吗?”

通过翻阅资料,教师找到了“叶”的最初字形,并找到了一个相关的音频资料。于是在第二堂语文课中,教师首先帮学生解答了困惑,然后拓展了几个类似的字,引导学生明白,汉字在漫长的演变之后,并不是每个偏旁都能表示本来的意思了。最后,还把找到的这个音频资料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去听,解答心中的疑问。

二、呈现学情,写字教学有深度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习惯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写字的难点在哪里,却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学情。也有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喜欢逐字教,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同一类汉字的相同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以“竖画”教学为例,在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会写字”中,“竖画”(包括“折”)主要涵盖三大类:长竖(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斜竖。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由一个字迁移到一类字的书写呢?以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一课为例:

这节课一共要学写五个生字,分别是“小、少、牛、果、鸟”。

教学环节为:

1.观察发现每个字中都有“竖”这个部件,其中“小”字是“竖钩”,“鸟”字是“竖折折钩”。

2.发现竖画在这几个字中的不同点,“少”字中出现的是“短竖”,“牛”和“果”字中出现的是“长竖”,而且一个是“悬针竖”,一个是“垂露竖”。

3.引导观察几个竖画的不同位置和写法,总结出:

(1)贯穿整个字的一般是长竖,只占一部分的是短竖。

(2)一般最后一笔长竖是“悬针竖”,或是“垂露竖”。

三、立足学情,朗读指导展深度

“拖腔带调”是低年级学生朗读时最为明显也最难纠正的一个现象,细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1.“词语”意识不浓,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标点”意识不浓,常常是一口气读很长,不会合理停顿。

3.“节奏”意识欠缺,每一句话都是一样快慢,一样轻重。

4.“轻声”词语不关注,影响了整个句子的节奏把握。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词断句”的意识,学会看标点作停顿,养成标注“轻声词语”和“小节线”的习惯。以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为例: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课文就像是在唱歌,你们听听哦,你们刚才是怎样读的。(师略微夸张地模仿学生齐读课文)

生:(笑)这样读书很难听。

师:那我们该怎样读才更好呢?听老师来读一遍。(范读)

(生鼓掌)

师:想知道老师有什么小秘诀吗?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哦!

(以第1自然段为例,教师教给学生画小节线和找轻声字的方法。)

师:想要读好这段话,我们首先得读好里面的轻声词。

(师示范,生跟读。要求学生以后每一次读课文要先去找出轻声词练读几遍。)

师:第二个小秘诀是什么呢?(相机画小节线,引导学生明白,读句子要按词语或词组读,就像说话时要停一停的地方,就是读课文时也要停一停的地方。)

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触发学情,文本理解显深度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是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类文本时要达成的目标。但每类文本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兼具个性。教学时,教师应该努力去挖掘每一个文本中潜在的教学资源,在尊重学生真实学情的前提下,去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应该去关注的是什么。以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为例:

师:(教学生字“棉”和“娘”,指导读好轻声“姑娘”后。)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煊:棉花姑娘怎么啦?

师:这个问题你自己能回答吗?

启煊:能!棉花姑娘生病了。

师:既然能马上回答,说明这不是属于你们的真问题哦!谁还有问题?

烨乐:为什么叫棉花姑娘?因为棉花都是女的吗?

师:是啊,棉花都是女的吗?

文昊:可能这个故事里讲到的棉花都是女的。

师:这样的回答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他同学有想法吗?

(生沉默)

师:是不是真的像陈文昊说的那样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棉花姑娘长什么样。(借助课件,让学生了解棉花的生长及作用。)

师:看了这些介绍后,你能说说为什么叫它们棉花姑娘吗?

(生沉默)

师:(再次出示以前课文中学过的“杨树”“柳树”)你们觉得这两棵树,谁长得像个姑娘?

生:柳树。

师:(出示“火辣辣的太阳”和“柔和的月亮”图片)谁更像姑娘?

生:月亮。

由此水到渠成,学生明白之所以叫棉花为“姑娘”,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女的,而是因为棉花柔柔弱弱、白白嫩嫩,长得像个姑娘一样。也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时如果能抓住事物本来的特点,会更加形象。

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质疑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虽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提问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让浅学习向深思考进发。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莲塘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学情生字棉花
棉花是花吗?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关于“口”字的教学分析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斯诗私塾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雪白的棉花堡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生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