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古诗三首”的教材立意和教学建议

2020-02-22 02:56陆早才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三首古诗意象

陆早才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亮点和特点,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古诗文比重显著增加。3~6年级教材中,古诗词教学主要以“古诗三首”的形式呈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架构上体现了系统性和渐进性,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建构和个性处理,也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古诗学习的规律。

一、“古诗三首”的教材立意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三首”每一册都有2课,共有16课。这样固定的编排和统一的结构,其基本的立意是什么?

1.“古诗三首”与单元教学的关系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体例就非常清晰,每个单元都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首先是按照内容主题来组织单元,这是贯穿全套教材的一条显性的线索。其次,每个单元又有相关的语文要素,这是教材的另一条线索。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这种双线式结构在每个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读中可一目了然。

第一,与单元主题相关联。“古诗三首”有的以古诗词作为铺垫,引出单元主题,引领单元教学,有的以古诗词作为过渡和链接,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四篇课文。三首古诗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和《墨梅》。为何要将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安排在这一单元?仔细研读本单元课文就会发现,这些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品格,三首古诗也都蕴含着对高尚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追求,《古诗三首》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起到了铺垫、引领的作用。

第二,既关联单元主题,又契合单元语文要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感为单元主题,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小岛》四篇文章。《古诗三首》分别是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感都需要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把这三首诗放在这个单元,不仅契合单元主题,也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训练和落实的有效载体。

2.“古诗三首”之间的关系

仔细研究3~6年级的16课“古诗三首”,会发现每一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有着紧密的纵向联系。

从内容上来看,同一主题会在不同的年级出现,“古诗三首”之间体现了同类主题的延续与丰富。16课“古诗三首”按主题来分,可以分为描写景物、传统节日、描写乡村生活、表现优秀精神品格、表达爱国情感等多种类型,在主题内容上是成序列、成体系的。同一主题,每一课又各有侧重。如同样是写景主题,有的侧重体现景物的美好,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有的侧重展现同类景物的不同特点,有的侧重在写景中蕴含哲理,有的则是借景抒情,侧重情感表达。

从教学目标来看,同类诗词在学习要求上是逐步提升,螺旋上升的,与课标中各个年段古诗文阅读的要求相吻合,这在每一课课后习题的设置中有明显体现。三年级的学习重在关注景象、想象画面;四年级向关注诗中蕴含的情感、品格过渡;五年级关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并注重古诗学习与表达训练相结合;六年级则注重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意境,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体现古诗词学习的综合性。

3.三首诗内部的关系

首先,每首诗都是一个教学点。每首诗都独具个性,展现出不同的画面,呈现出不同的意境,表达着独特的情感。其次,三首诗又形成了一条线。一线串珠,这条线就是一个主题,或一种类似的表达方式。再次,三首古诗组成一个教学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三首诗共同支撑了一个学习任务群,形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最后,三首诗又共同形成一个体,即教学的整体,通过三首诗的教学,来达成一组教学任务,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展现的是不同的节日情景。这是三首诗独特的个性,也是它们各自的教学点。而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就是一条线,将这三个教学点串连在一起。三首诗组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群,这就是本课的教学面。从达成目标来看,这三首诗形成了一个教学整体,三首诗的教学不应该是简单的诗与诗的相加,而是一种融合,因此就需要从整体入手,设计好把三首詩作为一课的教学。

4.“古诗三首”与“日积月累”中古诗词的关系

“古诗三首”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训练目标,“日积月累”重在拓展和积累,是一种内容上的拓展和延伸;“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主题与“古诗三首”的大致吻合,是一种情感上的补充和深化,也是一种方法上的实践和迁移。

二、“古诗三首”教学建议

1.整体设计,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时,要尽量抓住“古诗三首”最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可操作性的设计,有效落实三首诗作为一课来进行教学的目标。

(1)设计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古诗三首”每一课的构成不同,所处的年段、单元不同,要充分挖掘每一课在本年段、本单元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设计有价值的主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有梯度的思考、对话、探究和质疑。

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但描写的山水风光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诗的意境也完全不同。因此,不妨以山水景象为切入点来设计主问题:①这三首诗如同三幅山水画,你最喜欢哪一幅?②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这幅山水图。③请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层层深入的问题串,围绕问题①和②展开的学习活动,既关注了对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诗意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又进行了表达能力的训练,问题③关注到三首诗所展现的不同的意境,学生在交流喜欢的理由时,可进一步追问三首诗分别是怎样来体现山水的不同特点的,引导关注诗歌的表达方式,体会动静结合、比喻等写法在古诗中的妙用。

(2)开展阅读比较,把握共性,品味个性。“古诗三首”成为一个教学整体,三首诗的共性共同支撑了一个教学任务群,形成教学总目标,但就每一首古诗而言,它们又是各具个性的教学点。

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三首诗(《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中都蕴藏着高尚品格和伟大的精神追求,这是三首詩的共性。但三首诗类别不同,表达志向和赞颂品格的方法不同,这就是每首诗的个性所在,而这种个性也正好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相吻合。教学时,可紧扣课后思考题,在理解三句诗分别体现的精神品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去比较和探究三句诗在表达上的不同点,体会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丰富性、多样性。

2.反复诵读,促进“感”“悟”

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古诗词讲究意境美、意蕴美,千万不要用过多的、繁琐的讲解去破坏诗词的意境。

(1)在反复诵读中生感。“感”

就是兴发感动。诵读能让一个个安静的文字变成流动的声音,让静默的情感变得生动鲜活。有节奏、有韵调的反复诵读也更能唤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将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精神体验与自己的感受、生活产生联结,从而有感于古诗词中精妙的意象,感动于古诗词中深挚动人的情感,并由此引发深远的思考。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都是描写春景的诗,每首诗都是一幅美妙的春景图。以《绝句》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四句诗意思浅显,一目了然,如果一边诵读吟咏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那种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暖意融融的景象就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也就能读出诗情画意来了。

(2)在反复诵读中自悟。古诗词教学虽然讲究析字解句,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但这些只是领悟古诗词境界的基础,只能让学生跟所学的古诗词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但对古诗词的把握终究还得靠学生自己。

学习古诗时,一些模模糊糊、疑惑不解的诗句,如果放声多读几遍,便会若有所知,豁然开朗。郑燮《竹石》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一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品质,经过反复诵读,定能将这句诗刻进生命中窖藏,当遇到挫折时,对这种不畏艰难、勇敢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反复诵读,就是要让学生将优秀的古诗词窖藏在自己的生命里,等待着有一天它们自己能“灵光一现”,化为生命中一种积极向上的不竭动力。

3.适时拓展,开启广阔学习天地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古诗词教学不能只是就诗论诗,而应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形成开放的教学观,加强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提高理解、品味、欣赏、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应根据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形式来定。

(1)背景的拓展。一些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古诗词,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和蕴含的情感。《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学生了解了写作背景,就能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洁身自好的志向和追求跟诗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品性自然而然联结在一起了。

(2)同主题的拓展。同主题的拓展就是根据诗词表达情感相同或相近的特点,整理出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全面感知这一主题,获得更多的古诗词文化营养。这种拓展是基于教材和教学的拓展,而不是纯粹古诗词专业研究的拓展。仍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就可以选择同主题的诗品和人品高度统一的古诗词来进行拓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安石的《梅花》、骆宾王的《咏蝉》等等。

同主题古诗词的拓展,能拓宽学生在这一领域古诗词学习的边界,提高学生对同类古诗词的阅读感知、理解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古诗词的阅读、品味、欣赏能力。

(3)同意象的拓展。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意象来承载思想,表达情感。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就是表达的思想感情,象就是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具象,它是一种载体。月亮通常是表达思念之情的意象,柳枝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西窗是寄寓美好情感的意象,红豆是传递相思之意的意象。在古诗词教学中选择同意象的古诗进行拓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意象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体现着诗人创作的某种共识,而个性则体现了诗人的独具慧眼和另辟蹊径。比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时常被作为伤感、肃杀的常态意象,但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中,《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却都是赞美秋天的,这既体现了作者的个性,也是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方向。同意象的拓展能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体会古诗词表达方式的含蓄和精妙,从而对古诗词这种独具魅力的经典文学样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诗三首古诗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诗三首
来自林间的风
劳劳亭
诗三首
诗三首(1)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