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纯 陈春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理解《长相思》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人真切、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范读引入,整体感知
1.从古至今,思念都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东西。在李白眼中,思念是那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笔下,思念是身处异乡的孤独。到了纳兰性德笔下,思念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长相思》。
2.出示整首词,指名读好课题,语速不宜过快。
3.“长相思”是词牌名。如《长相思·一重山》《长相思·去年秋》《长相思·雨》等,它们的词牌名都是“长相思”,可是题目各不相同。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词没有题目,因此有时把第一句作为题目,记作《长相思·山一程》。
4.师范读。
5.听老师读完一遍,你有什么感受?
(1)语言很美。自然真切,读来朗朗上口。
(2)情感很浓。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诗词教学,意境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上课伊始,教师便用抒情性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浓浓的诗意中,并通过范读让学生拥有对整首词的初步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自读诗词,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并尝试读出节奏。
(1)指名读词,并相机正音。
聒:guō;更:gēng ,多音字。“更”读“gēng”时,一般和时间有关,古时候,一夜分为五更。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gèng”时,一般解释为“更加”,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指导读好“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引导学生发现《长相思》的朗读节奏。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齐读这首词。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词意。
(1)长相思,作者如何会有这般长长的相思,以至“聒碎乡心梦不成”?请你再一次默读这首词,并借助书上的注释和插图,试着说一说意思。
(2)与同桌说一说,互相补充、完善。
(3)指名学生交流这首词的大意。
(4)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身向榆关那畔行” :理解“榆关”,并介绍写作背景 。
榆关:山海关。(出示地图)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部,是我国东北、华北的军事重地,清军入关指的便是山海关。
诗句意思:词人随着千军万马,向着山海关进发。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即现在的沈阳)祖陵。纳兰性德作为皇帝御前侍卫,随从康熙帝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出山海关时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他对京城家中亲人朋友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聒碎乡心梦不成”:嘈杂的风雪声搅得将士们无法入眠,勾起了他们思乡的情感。
(5)指名连起来说说大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出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6)齊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教师只对理解难点作适当点拨和补充,学生便能亲历由读通到读懂的层递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
三、品读画意,悟得诗情
1.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交流。
(1)将士们行军的画面。(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这里的“山一程,水一程”是将士们爬过了一座山,涉过了一条河吗?
(不是。“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漫漫。再次出示地图,标出从北京到山海关的距离,感受两者的遥远。)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将士们是如何行军的吗?
(将士们向着山海关进发,旅程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也一起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离家乡越来越远了。)
这里作者为何强调是“身”向榆关?(补充词人相关背景资料。身向榆关,而心在故园,让人感受到词人身心分离的痛苦。)
指导读好这一句。
(2)“夜深千帐灯”的画面。
书上的插图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谁来说一说?(夜深了,风雪中,将士们搭起帐篷休息了。然而,帐篷内却灯光熠熠。千只帐篷中的灯光在荒野上形成一片星火,空旷辽远,十分壮观。)
将士们从京城出发来到山海关外,历经600多里路,行军途中定是劳累万分,可为何夜深了依然千帐灯呢?(词人和将士们都在思念故乡和亲人、朋友,辗转难眠。)
这样的夜,这样的灯,这样的思绪,令人难忘。这一句,是与“身向榆关而心在故园”的呼应,也为下阕词人对旅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学生用缓慢深情的语气语调朗读上阕,读出行军队伍的壮观、征途的艰辛及千帐灯下的思念。
(3)诗人在风雪中思念家乡的画面。
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你又看到了、听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夜不成梦,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引读:这风雪之声,让纳兰性德无法入睡——男生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嘈杂之音,让将士们梦不成——女生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远离故园的荒野,他们纷纷想起了自己的家,一起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想象练笔: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里、记忆里,他的故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师提示:也许会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约品茶谈诗;也许是在一个温暖的黄昏,跟家人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又也许是在这一次出征前,跟妻子依依惜别……在故园,一定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画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的画面写一写。
生交流。
尽管回忆是那样的温暖美好,然而在这偏远之地,却只有风雨声与帐内一盏诉说着思念的灯。两相对照,词人爱乡、思乡之情尽在不言中。
指导朗读下阕,用低沉的语调读出词人思乡的柔情。
(4)小结:短短一首词,你们读到了跋山涉水急行军,风雪交加夜难眠的丰富画面,也读到了词人对家园长长的相思之情。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感。
(5)朗读整首词。
(6)欣赏“经典咏流传”音乐作品《长相思》。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语言与画面之间转换。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受语言的凝练与灵动,这也正是诗词学习的应有之义。学生对词人思乡之情的体会便也在这样的朗读、想象与感悟中达成。)
四、迁移阅读,感受词风
1.纳兰词真切自然,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你们知道吗,700多年前,还有一位词人与纳兰性德有着类似的词风和成就,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2.今天我们再来读一首李煜
的《长相思》。
出示《长相思·一重山》及注释。
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重:量词。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來,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1)自由朗读这首词。
(2)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远天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时令交替轮换。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可是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只有帘外的风月无思无忧。)
(3)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
的情感,你又是从哪些画面体会到的?
(要点提示:这首词写了一个女子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没有盼来的愁怨心绪。而整首词都是通过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
(4)两首《长相思》,有什么共同点?
两首词均善于用单纯明净、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地再现物象,展示意境。且境界阔远,景中蕴情,耐人寻味。“一重山,两重山”的重叠手法,更与“山一程,水一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有感情朗读这两首词。
(设计意图:这里选择了一首
相似主题、相似风格的作品,让学生迁移阅读,这既是对本课诗词学法的巩固,又能通过两篇作品的类比,进一步感受纳兰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最后引导学生朗读积累,为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江苏无锡市锡山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