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及构建路径研究

2020-02-22 01:50郭诣遂于鸣燕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郭诣遂 于鸣燕

摘 要: 从现代产业体系内涵出发,结合19大报告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作为组成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的主要因素,构建江苏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评价机制;分区域对江苏13个市的實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并分区域给出推进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江苏现代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

一、现代产业体系内涵文献综述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构成,在该产业构成中现代元素尤为显著。现代产业体系以创新性、高效益、低污染等为主要特征,目前,理论界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还未形成一致的界定。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9(5):57-65. 2009)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模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科学发展路径。彭兴庭.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天府新论,2010(1):46-50.(2010)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循环的产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产业边界的模糊与产业间的融合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特征。 刘钊.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山东社会科学,2011(5):160-162. (2011)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在产业创新的推动下,由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产业网络系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载体。詹懿 .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症结及其治理 财经问题研究,2012(12):31-36. (2012)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第一、二、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基础,在产业纵向发展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能够控制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具有不断引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能力;在产业横向发展上能够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具有较强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区域间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能够及时主动地吸收世界先进科技成果并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的有机产业系统。 刘文勇.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考察与构建分析 求是学刊,2014(2):52-58. (2014)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创新,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进步性”的一般性特征以及“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中国化特征。 芮明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 中国工业经济,2018(9):24-40. (2018)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代表生产、流通、组织与技术等未来发展方向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刘志彪(2018)在理解19大报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时强调“重点就是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的构建

本文按照19大报告“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作为组成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的主要因素,并以此考量江苏各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结合所选择数据指标的简洁性、通用性和可获得性,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Xi,来探索构建四位协同的江苏现代产业体系评价模式。

运用表1中18项指标对江苏省13个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数据主要来源于2018、201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类型的差异,首先采用“最小—最大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Yi=(Xi-min)/(max-min),将原始数据均转换为无量纲化指标测评值,并采取算术平均法进行加权∑Yi/18,在此基础上对各城市进行评价分析。

评价结果(表2)表明,由于初始资源禀赋和要素供给的差异,江苏13个城市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不出意外的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南京和苏州远高于江苏其他城市,居于全省前列;无锡、常州、南通紧随其后;镇江、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和宿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得分均在0.3以下,其中徐州和宿迁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综合指数不到南京和苏州的三分之一。

我们进一步利用数据,分别对江苏13个城市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角度的发展进行同样方法的评价分析。

第一,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见表3),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淮安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都在0.4以上,其中南京、苏州高达0.67。苏南排名居前不出所料,而淮安、南通主要得益于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淮安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相比之下,镇江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末位,仅为0.1。主要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37.6,这和镇江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突出,甚至可能存在腐败问题不无关系

第二,在科技创新方面(见表4),分为三个层次。苏州、南京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较强。其中,苏州在科研产出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比重方面最为突出,均在全省处于首位;南京研发人力投入强度、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居于全省第一的位置。相比之下,苏北科研产出水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企业信息化率等方面均在全省处于倒数,其中宿迁研发经费仅占GDP的1.6%,大约是南京的一半,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

第三,在现代金融方面(见表5),南京在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存贷比、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的现代金融各方面优势皆突出,其中存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85%,这与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拥有较为密集的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第二梯队的是苏州、常州、连云港和无锡市。主要是金融相关率与南京表现出一定差异,但在金融机构存贷比和保险深度、保险密度方面与南京差距并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连云港作为苏北城市,现代金融和发展指数和苏南的常州市不相上下,甚至高于无锡市,这得益于其较高的金融机构存贷比(0.96),虽然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存贷比越高越好,但是从抵御风险的角度来说,连云港市的这一比例似乎太高了,毕竟金融机构还要应付广大客户日常现金支取和各种现金结算,应适当避免因各种突发事件可能产生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事实上,江苏南京以及苏中、苏北地区的金融机构存贷比似乎都偏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相比之下,GDP一直处在江苏省中游的徐州市,由于在金融相关率、金融机构存贷比和保险深度方面在全省处于靠后位置,现代金融发展指数在全省处于末位。

第四,在人力资源方面(见表6),总体而言,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就业人口比重、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工業产值方面成明显阶梯状。其中苏州就业人口比重全省最高,南京人均工业产值全省首位,苏州和南京的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不相上下,在全省排首位。相比之下,宿迁是人力资源指数得分最低的城市,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1538元,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待加强。

三、分区域推进江苏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区域一: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地区

区域一主要是南京、苏南和南通。无论是现代产业体系总评分,还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方面的分项评分,这一区域排名始终处于前列。本文称其为区域 一。区域一的产业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类产业:软件与电子通信、信息服务类。这一类产业在这一地区规模较大、产业链基本确定、产业生态基本形成、产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二是具有暴发潜力的优势类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类。这类产业链正在形成,虽然产业生态尚未最终确定,但是产业本身爆发力强,而且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加上政策面上扶持,未来前景非常看好。三是继续跟进类产业: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和新材料产业。这类产业虽然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成熟,产业链已经形成,产业生态已经确定,但是这些产业前期投资巨大、新进入此行业很困难,更重要的是该行业依然有快速增长的可能,所以保持发展、继续跟进,同时更要注重新技术的创新是该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区域一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需求,注重竞争优势类产业、聚焦爆发优势类,关注跟进类产业,继续积极提升三类产业的竞争力、控制力、培育行业类有影响力、有自控力、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可以注重某项关键核心技术,或者某一关键中间产品的创新研发投入,制造出只有这个地区、甚至只有这几个企业才能生产出的产品,以达到在行业中的技术上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苏南范围地域优势,集中某行业大多数大、中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达到在产业生态圈上的自主可控。

(二)区域二:扬州、泰州、镇江地区

区域二主要是苏中的扬州、泰州、淮安和镇江地区。这几个市的总体评分和四分项评分,都处于中间位置。这也基本上与地域上的苏中地区重合。和区域一相比,这一地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与产业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二是现代金融方面做得较好、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人力投入,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效果,但最终的创新产出及整体创新能力区域二仍较为落后,这说明区域二的创新产品规模与市场占有量还不占优势。

区域二的发展可以以国家当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区域二滨江临海,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具有吸引苏南和国内外投资、深化国内、国际合作、整合各方面生产要素拉动区域增长的优势地理条件。可以借助人力资源的部分优势,大力引进苏南地区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将生产基地落户于此,或者将其下游配套生产线安置在这一区域、充分利用苏南、上海的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但也要注意避免走苏南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错路、推进保护苏中良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三)区域三: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宿迁地区

区域三主要是苏北的淮安、盐城、连云港、徐州、宿迁地区。这一区域当前主要问题依旧是经济总量小、经济活力不强,产业结构重、需要调整,先进制造型规模有待壮大、现代服务业有待提升、消费结构有待升级。

区域三的发展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提升区域三综合竞争力,以增强区域三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为中心,加大产业投资、科技创新投资和人才培养投资。连云港、盐城要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完善外贸增长措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做精做优传统加工业,同时也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