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小星,常意娟,钱星雨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南京 210037)
感温可逆变色油墨是指材料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印刷出来的图案和文字会产生颜色的变化,当温度降低到初始温度时,又会恢复到初始颜色的一种油墨[1]。根据变色油墨中的不同成分,感温可逆变色油墨可分为有机可逆、无机可逆和液晶可逆[2]。感温可逆变色油墨属于有机发色体系[3],变色油墨中的溶剂决定着感温材料的变色温度,一般通过改变所用溶剂来改变热敏变色温度[4]。桑盼盼等[5]把感温变色油墨添加到婴儿连体衣上,来监测婴儿体温变化。徐建锋等[6]和赵东柏等[7]认为变色油墨在防伪、包装、感温可逆变色木塑复合材料等领域都有很广泛的应用。然而,感温变色油墨在涂饰方面的应用却很少。把变色油墨添加到水性底漆中,使水性底漆随温度变化而发生颜色改变,使产品随着季节的改变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产品更加人性化、多变化。且水性底漆无污染[8],可减少VOC 排放量[9],在环保可持续性[10]、性能稳定性方面均胜过油性漆[11-13]。本研究选用杉木[14]为基材,研究了变色油墨对水性底漆色差、光泽、力学及耐液性能的影响,为木地板表面变色涂膜的应用奠定基础。
变色油墨由深圳市幻彩变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1 ℃下可由红色变无色,主要成分为甲基红(发色剂)、双酚A(显色剂)、三聚氰胺(包覆甲基红和双酚A 成微胶囊)、异构十醇(溶剂)。杉木板材(100 mm×100 mm×12 mm)和木器水性底漆由汕头市宜华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水性涂料由水性丙烯酸共聚物分散体(90.0%质量分数)、消光剂(2.0%质量分数)、添加剂(2.0%质量分数)和水(6.0%质量分数)组成。15.0%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70.0%质量分数的医用乙醇由杭州欧拓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洗涤剂由上海和黄白猫有限公司提供,红墨水由上海精细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提供。
以水性底漆为漆基,配制7 份变色油墨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20%,25%,30%的感温可逆变色水性涂料各4.0 g。将每份涂料均匀地涂覆于杉木板材表面,约30 min 表面干燥后,将样品移至35 ℃电热鼓风干燥箱,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后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
采用SEGT⁃J 便携式色差仪测量漆膜20~40 ℃的色度值,计算色差。采用GB/T 4893.6—2013《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试验 第6 部分:光泽测定法》测定漆膜光泽度;采用GB/T 4893.4—2013《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试验第4 部分:附着力交叉切割测定法》测定漆膜附着力;采用GB/T 4893.9—2013《家具表面漆膜理化性能试验 第9 部分:抗冲击力测定法》测定漆膜抗冲击力。根据《家具耐液性检测常用试液表》,分别选取15%质量分数的氯化钠、70%质量分数的医用乙醇、含25%质量分数的脂肪醇环氧乙烷与75%质量分数水的洗涤剂、市售红墨水测定漆膜耐液性能[15]。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漆膜的微观结构;通过VERTEX 80v 红外光谱仪测定漆膜的化学组成。
将不同变色油墨含量的底漆漆膜从20 ℃加热至40 ℃,记录颜色的变化。其中:L表示明度,数值为正表示被测物体表面颜色偏亮,数值为负表示被测物体颜色偏暗;a表示颜色从红到绿的变化情况,数值为正表示颜色偏红,数值为负表示偏绿;b表示颜色从黄到蓝的变化情况,数值为正表示被测物体表面颜色偏黄,数值为负表示偏蓝;c表示色彩饱和度;H表示色相。ΔL(明度差)=L1-L2、Δa(红绿色差)=a1-a2、Δb(黄蓝色差)=b1-b2。其中,L1、a1、b1均为初始值,L2、a2、b2为改变温度后的值。依照下列公式计算色差(ΔE):
变色油墨含量对底漆漆膜20~40 ℃色差的影响见图1。由图1 可知,变色油墨含量为0 的漆膜从20~40 ℃的色差都在0.7~1.0,无变色效果;变色油墨含量5%~30%的漆膜在20~28 ℃的色差为0.7~6.8,颜色无明显变化;变色油墨含量为15%的漆膜加热至30 ℃时颜色有明显变化,色差值13.5,为初步色变时的色差最大值;且在32 ℃附近色差也比较大,具有良好的变色能力。夏季室内最高温度为30℃左右,人们已明显感觉到炎热,因此,变色漆膜在30 ℃附近的变色效果较好,即初步认为变色油墨质量分数为15%的漆膜具有较好的变色效果。
图1 变色油墨含量对底漆漆膜20~40 ℃色差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he color⁃changing ink content on the color difference of primer films from 20 ℃to 40 ℃
以不同光线入射角度照射变色漆膜,观察不同含量的变色油墨对于漆膜光泽度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的3 种光线入射角度分别为20°,60°,85°,如表1 所示。从表1 中可见,在添加相同含量变色油墨时,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大,漆膜的光泽度增加;在相同角度的入射光下,随着变色油墨含量的增加,漆膜光泽度变化无规律,但变化不大。变色油墨含量20%的漆膜光泽度最高,含量25%的漆膜光泽度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变色油墨含量的增加,漆膜中的变色油墨颗粒增多,导致对光的反射降低。
表1 变色油墨含量对底漆漆膜光泽度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color⁃changing ink content on gloss of waterborne primer film
由漆膜破坏面积判断其附着力等级,等级越小说明漆膜附着力越好。变色油墨含量0~30%的漆膜附着力等级均为0,附着力良好。因此,变色油墨含量对底漆漆膜附着力无影响。变色油墨含量为0 的漆膜抗冲击力为5.0 kg·cm;变色油墨含量5%~20%的漆膜抗冲击力均为4.0 kg·cm;当变色油墨含量大于20%时,随着含量的增加,漆膜抗冲击力逐渐增强,但相差不大,这可能是由于杉木本身的抗冲击强度较低所致。
室温下,分别在试验前与24 h 后测量漆膜的L、a、b、c、H值[15],依据公式(1)计算色差。漆膜的耐液性能等级越低,说明漆膜的性能越好。漆膜耐液性能等级测定结果表明,变色油墨含量0~30%的漆膜对氯化钠、乙醇与洗涤剂的耐液等级均为1级,无印痕;变色油墨含量0~30%的漆膜对红墨水的耐液等级均为3 级,有明显印痕。
前述研究结果发现,变色油墨含量为15%时漆膜具有良好的变色能力,且光泽度、力学性能、耐液性与原涂层性能相比基本无改变,可保证涂层原有性能。因此,将变色油墨在涂膜中的分布状况进行ESEM 分析,如图2 所示,确定变色油墨在水性涂料中的分布方式。从图2 中可见,纯底漆较光滑,几乎无颗粒;变色油墨表面有少量颗粒物,干燥后不平整。变色油墨含量为5%的底漆出现颗粒,但颗粒较少;变色油墨含量为15%的底漆有明显颗粒,部分团聚,但不及变色油墨含量为30%的涂层团聚明显。随着变色油墨含量的增加,变色油墨颗粒增多,导致漆膜团聚变多。变色油墨含量为15%时底漆漆膜颗粒团聚较少,且变色油墨含量适中,变色效果较好。
图2 不同变色油墨含量的底漆漆膜ESEM 图Fig.2 ESEM pictures of different contents of color⁃changing ink in the waterborne primer
将变色油墨、杉木、不同含量变色油墨的漆膜进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知,3 383,3 343 cm-1为羟基吸收峰;2 931,2 852 及1 446 cm-1为亚甲基吸收峰;1 729 cm-1为羰基强而尖的特征峰。当纯底漆与杉木混合时,羟基消失,说明纯底漆与杉木发生了脱水反应。当纯变色油墨与纯底漆混合并涂覆于杉木基材时,除羟基外其他峰均未消失,因此,变色油墨的主要官能团并未受到破坏,变色效果基本不受影响。变色油墨的变色机理为甲基红受热释放电子,双酚A 接受电子发生颜色变化,待温度降至30 ℃左右后又恢复到初始颜色,但仍然具有变色功能,并且可反复变色。
图3 红外光谱图Fig.3 Infrared spectra
通过试验结果可知,变色油墨含量为15%的漆膜变色性能较佳。随变色油墨含量的增加,漆膜光泽度稍有变化;变色油墨含量对漆膜附着力无影响;变色油墨含量大于20%时,随变色油墨含量的增加,漆膜抗冲击力逐渐增强,但相差不大;变色油墨含量对漆膜耐液等级无影响;变色油墨含量15%时颗粒分布均匀无团聚。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变色油墨在水性涂料中的主要官能团基本不受影响。变色油墨的变色机理为甲基红受热释放电子,双酚A 接受电子发生颜色变化,待温度降至30 ℃左右后又恢复到初始颜色,但仍然具有变色功能,并且可反复变色。因此,在本研究中,变色油墨含量为15%时,杉木板材表面水性底漆漆膜综合性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