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灵活地运用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加深学生对个人与自然、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认识。读写结合是一种高效的语文教学方式,高中的语文学习较之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构建熠熠生辉、读写结合的高中语文课堂谈一点体会,还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正。
要构建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读是有很多方式的,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教师可以在每天不同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早读、午读、晚诵,增强学生对于诵读内容的熟悉程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便会加深理解,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对于优秀文章或名著来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根据时间将阅读分为不同种类,还可以按照形式设计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朗读,还有表演读、配乐读、接龙读等,不同的阅读方式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感与乐趣。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有计划地推进整本书阅读,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阅读方式中可以更好地领略文章的深意。
诗歌需要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来诵读,例如,在鉴赏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现代诗的时候,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分段朗读、男女生分别诵读、小组接力诵读,然后带领学生赏析诗歌的意蕴,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之后更能感受诗歌的力量,其中“当……”的句式就营造了一个情境,“我要用……”的句式让人倍感力量,而最后的“相信未来,相信生命”是整首诗情感的顶峰,那种推开光明之窗的感受让学生难以忘怀。教师指导学生品读后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写、仿写,或者以“相信未来”为题目进行写作训练。以读带写,教师首先要打好学生阅读的基础。
写作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当学生进展到阅读深水区的时候也就是读的升华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阅读中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提升写作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回想自己积累的鲜活词句、修辞手法、结构技法、思想情感,写作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整体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不断优化高中语文写作课堂,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通过素材的积累、对写作技巧的学习、读写结合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持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读促写,以写导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的时候,笔者就指导学生进行以“梦想”为主题的写作,作文题材要围绕梦想展开,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当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教师可以再次让学生重新朗读《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这篇演讲词用词激昂、文彩斐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再次诵读这篇演讲词,并将“梦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读出作者在这其中的激愤、肃穆、憧憬,学生可以将这种感情蔓延开来,投入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升华作文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朗读,是读的升华,学生将自己最充沛的感情注入到文章当中,不断生发出写作的主动性,激发出写作的灵感。
读与写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学生认真阅读才能有积累、有灵感、有底气,而不断的写作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读与写的关系是两相结合的,两者相得益彰。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同等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这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为了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每周的课时安排上可以开设专门的“整本书阅读课”、“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优质的“食材”,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利用“读书分享会”的活动拓展对名著《红楼梦》的阅读,借鉴其中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技巧。林妹妹初进大观园,所看到的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的句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由阅读体悟有所得到写作实践有所用,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来实现读写素养有效转换的过程,特别是在考场作文的特定场景之下,后者的转换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学生要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和阅读视野,一般而言,就是通过有意识的阅读选择来熟知一个名人,读透一本名著,研究一种文化,深思一种现象,竭力避免随意重复低效的阅读活动。
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深度交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生活阅历,为其提供阅读方向的指导和建议。在当下浩如烟海的阅读书籍当中,为其推荐、选定恰当的阅读书目也是当务之急。其次是“抄读”,即通过摘抄,分门别类积累若干大类素材;通过点评,梳理升华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锤炼遣词造句、结构文段的语言驾驭能力。这样,从生涩的模仿到熟练的点化,从成熟的语段练习到整篇文本写作就有了一个循序渐进、可操作的过程。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外共同生成,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着力点。而阅读与写作又是密切相关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会反过来提升阅读的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加强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吸收”和写作“倾吐”之间吞吐自如,全面提升语文素养,进而构建新课标下的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