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引领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020-02-22 23:46王丹迪
英语教师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语境意识语言

王丹迪

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体裁多样化,语言知识难度大,这些都给学生综合理解语篇内容带来了挑战。然而,教师往往过分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的习得,忽略了语篇教学和对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乏味。实际上,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依赖于语言,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基础学科,教师可以将文化意识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主题语境,关注文本的文化延伸。

一、主题意义的探究

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学生对主题语境理解的深度与语言学习深度成正比。英语学习活动观照下的一系列英语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完成的。这一过程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和提高的过程。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张秋会、王蔷 2016)。

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该主题已有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语言学习活动,完善新的知识结构,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文本材料为载体,整合各类学习资源,让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联;要多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不同观点的讨论,激励学生思想碰撞。同时,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建构多元文化视角,丰富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教育部2018)。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文化意识的内涵和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界定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 2018)。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教育部2018)。

(二)基于主题意义培养文化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了很多思考和尝试。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时,教师在读前活动(Pre-reading)中积极创设主题语境,利用主题语境烘托文本内容,并在主题语境的引领下培养语言知识点习得之外的文化意识。首先,让学生关注日记的写作时间,并提问:“When was the diary written?”学生根据日记底部所标的日期回答:“Thursday 15,June,1944.”其次,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年份:“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year‘1944’and what historical event happened around the year?”经过短暂思考,有些学生提到了“The Second World War(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师予以肯定后,利用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选段创设文本语境,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电影选段了解到,在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也了解到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统治欧洲大部分地区,并残酷迫害犹太人。

在阅读中(While-reading),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倒追主题语境,顺势提升文化意识。当读到文章中以下文字“Anne lived in Amsterdam in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the had to hide or they would be caught by the German Nazis.She and her family hid away for two years before they were discovered.During that time the only true friend was her diary.”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德国纳粹的历史,以及为何安妮及其家人要躲藏如此长的时间,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份文字补充材料发给学生,一份是关于German Nazis(德国纳粹)的英文介绍,一份是关于The Holocaust(大屠杀)的英文介绍。教师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这两份文字材料,并用红色笔标出主题句(Topic sentences)和信息重点(Key points)。这样,学生不仅训练了快速阅读(Skimming)、搜寻关键信息的能力,还能从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安妮所面临的困境,理解安妮当时的心境和为什么将日记视为自己的唯一朋友,从而深入理解《安妮日记》的内涵。课文中还有一句话值得玩味 :“The dark,rainy evening,the wind,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的内涵。从表面上看,这句话是指“黑暗的雨夜”及“风雨雷电”让安妮害怕,但从另一方面可以看成是一个政治暗喻,暗喻当时的紧迫局势和历史背景。这样的文字十分有力量,深刻揭示了安妮心中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来源于更深、更大的历史背景。这样的语言文字时时刻刻呼应着主题语境,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读后活动(Post-reading)中,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提问:“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to stay indoors to hide yourself for a whole year?”鼓励学生用文章中的词块进行回答。学生的答案摘录如下:“I would get so crazy.”“I would not dare talk to people.”“It’s no pleasure living such a life.”学生的回答都参考、运用了文章中描写情感态度的词块。这种设问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温习了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在语言应用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另外,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能感受到安妮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友情的渴望。通过反思自身的生存状态,他们会懂得珍惜生命,珍惜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师在思考课程结束后如何布置作业时,秉承着开放性的态度,希望这次作业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人类历史、体验背景文化的一个机会。鉴于此,教师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看一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悲惨命运主题相关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有很多,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美丽人生》等。学生可以任选一部进行观看,并写一篇不少于200词的英文读后感。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利用主题语境及文字承载的信息反追语境,让学生一边学习语言一边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及犹太人命运的知识,积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又如,教师在设计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活动时,读前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看课文标题及配图预测课文内容。课文标题和配图也是主题语境的一部分。在它们的引领下,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巧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文化意识的培养作好铺垫。总体来说,学生对于节日的主题语境是相当感兴趣的,这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语境范畴,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强烈的自身体验和参与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让他们提出能想到的一些中国节日的名称。其次,教师利用图片创设主题语境,向学生展示中西方节日图片,让他们做“猜猜看”(Guessing the Festivals)的游戏。以上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入课程主题,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的深入学习热身。

在读中(While-reading)阶段,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文章的写作手法。通过简单观察,学生很快发现文章使用了“对比法”。然后,师生一起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各个民族的节日,并分析它们的异同。例如,当学生读到文章第二段Festivals of the dead时,由于这段介绍了日本、墨西哥及西方世界的敬拜祖先的节日,教师借此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有很多情感是共通的,如对祖先的缅怀和尊敬。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另外,当学生读到“Halloween had its origin in old beliefs...is now a children’s festival,when they can dress up and go to their neighbour homes to ask for sweets.”时,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节日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新的时代可能会赋予节日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教师借此启发学生说出一些随着时代变迁内涵发生改变的节日的例子。这个启发式设问实际上可以看作文章最后一段Spring Festivals(春节)的伏笔。中国的春节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变迁,那么中国人的直接体会是什么,背后原因又是什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来。这既是对语言本身的操练,又是将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实操范例。当学生读到第三段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时,教师借这段文字进行启发:“古今中外,有许多对人类历史进程有影响且值得纪念的人。人性的光辉就是指美好人性带给我们的光明和温暖的感觉。善良、友爱、孝顺、乐观、忠诚等一切反映人性真善美的品质不分种族、国别,都是值得学习的。”在文章第四段Harvest Festivals的学习活动中,师生可以将西方和东方的节日进行比较,除了了解到节日的庆祝形式不同之外,还可以发现对丰收的喜悦及感恩之心是人类共有的。虽然东西方感恩教育的源流及方式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都希望达到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愿景。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含蓄内敛,都是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结合本单元主题语境设计了相关主题任务,并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4人小组。小组任务为比较两个自己熟悉的中外节日(可以按照时间范围或节日意义属性来分)。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利用网络、书籍、报刊等资料丰富内容。每个组员对这两个中外节日的资料加以对比,思考自己更喜欢哪一个,在小组内用英语进行讨论,并给出论点和相应的支撑论据。

三、教学反思

英语教师应着力避免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要重视所教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并置于国家民族文化大背景中去考量。以上教学实践是在主题意义引领下进行单元内容的拓展学习,基于学生对该主题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开拓学习路径,整合学习资源,让他们体验、探究、思辨、分析。有的活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本的隐藏文化信息;有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对外展示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

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发展基础。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透过语言感受文化。进行语言教学,不可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点的讲练,要积极创设主题语境,利用主题活动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丰富其人生阅历,让其体验不同文化,引领他们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语境意识语言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语言是刀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有我语言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