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苏丽君 吴彩琼
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记录,是指幼儿用符号、图表、图画、照片等呈现方式,来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认知,以使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或结果图像化、可视化。记录不仅能培养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观察、记录、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为他们形成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好基础。
我们依托省级课题“基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幼儿‘说科学’的实践研究”,在开展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瓷土本领大”的过程中,探讨如何以记录为辅助手段,促进幼儿有效地探究。
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的探究常呈现两种状态:一是完成任务式的探究,即幼儿接到教师指派的任务后,为完成任务而探究。一些幼儿能完成教师指派的任务,另一些幼儿则在探究的过程中注意力被周边的环境所吸引而无法完成任务。二是幼儿自己主动地探究,即幼儿对探究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他们积极、投入、自主地参与探究,并乐意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并不是所有幼儿园的探究活动都是幼儿自发、主动开展的。那么在教师指派任务后,怎样才能引导幼儿专注地探究?我们发现,记录的引入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记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愿望,提升幼儿的探究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我们从记录入手,尝试将记录与探究活动融合,支持幼儿玩有任务的探究。
[案例一] 瓷土的秘密
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瓷土本领大”之“瓷土的秘密”开展初期,幼儿讨论着瓷土:有的瓷土黏黏的,有的瓷土硬硬的;瓷土颜色看起来不一样,摸起来感觉也不一样……于是,教师以探究瓷土的秘密为切入点,引导幼儿探索干瓷土和湿瓷土的特点与不同,尝试把干瓷土变为湿瓷土的方法。
第一次活动时,幼儿根据预约有序地进入科学区。因为科学区投放了新材料,多数幼儿很兴奋,仔细观察、比较干瓷土和湿瓷土。他们对干瓷土变成湿瓷土的探究不感兴趣,而专注于用湿瓷土做各种造型。教师提醒幼儿,可幼儿的注意力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还是对做造型感兴趣。活动后,大班段教研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研讨,认为应从幼儿自身经验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进行记录,以支持幼儿集中注意力并完成探究任务。
第二天的区域活动之前,执教的教师投放了“干瓷土变湿瓷土”的记录表。记录表体现了干瓷土变为湿瓷土的条件——加水量以及吸收的时间、搅拌的力度等。教师事先在记录表上画好这些条件,请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录。明明按照记录表将水一勺勺地倒在干瓷土上,欣喜地说道:“快来看,变了,瓷土变白了。”这时,兴宇用手摸了摸加水的瓷土说:“现在的土能压出个洞了,没有刚才的硬。”这时,教师再次提醒幼儿:“记得边玩边记录,等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幼儿专注于加水多少以及瓷土色彩和质地的变化,边探究边记录。
记录表上明确的记录方向,事实上保证了幼儿探究的方向性,让幼儿明确探究问题并运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推动探究不断往纵深发展。大班科学探究活动“瓷土的秘密”中,教师投放的记录表聚焦在从干瓷土到湿瓷土的条件与过程。记录表把抽象的信息转变为具体形象的图表,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把握探究方向。记录表的出现既促使幼儿围绕目标进行细致观察,又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制订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计划,这样幼儿的观察才会集中在探究对象上。大班幼儿常常会出现随心所欲的现象,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观察,导致活动偏离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完成记录任务,实现有目的的探究。
利用记录支持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难题:部分幼儿缺乏绘画、图示表现等方面的技能,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些幼儿因害怕记录或者不愿记录而影响了探究的积极性。有些现象或体验,幼儿能口头讲述,却没有办法用形象的图画记录下来。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利用相关的物品图示,记录自己的发现或体验。
[案例二]陶瓷城里话环保
教师提供陶制品、瓷制品及碎片,鼓励幼儿自由观察其外形、色彩,比较其异同,交流自己的发现。乐乐说:“老师,我发现陶碗摸起来有点粗,像科学角的砂纸一样;瓷碗摸起来是光滑的,冰冰的。”兴宇说:“是啊,是啊,我的发现也是这样的。还有用筷子敲一敲,声音也不一样。陶瓶子发出的声音有点重,好像沙球发出的声音;瓷碗声音很清脆,有点像碰铃发出的声音。”明风说:“我还看到陶碗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黑色的,看起来很厚;瓷碗的颜色有点白,有点透明。”……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醒:“赶快把你发现的秘密记录到你们的记录表上!”幼儿拿出“陶瓷城里话环保”记录表,可怎么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呢?幼儿犯难了。乐乐说:“老师,我不会记录啊!”教师说:“第一次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陶碗摸起来有点粗。)感觉像什么?(像砂纸。)好的,你把它画出来。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用小手摸。)”在教师的指引下,乐乐开心地说:“我知道接下来怎么记录了!”这时,兴宇走过来,在记录表上画出沙球,他说:“陶瓶子敲起来声音有点重,我用沙球表示。”教师说:“兴宇真会动脑筋,用乐器表示声音的不同。乐乐,刚才你发现陶器的声音有点粗,你想用什么方法表现?”乐乐摸着自己的头,看着外面的雨滴,说:“有了,我用大大的雨滴表现陶器的声音有点粗,用小小的雨滴表现瓷器的声音有点细……”教师对乐乐竖起了大拇指。
幼儿记录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给予指导,引导幼儿用绘画、符号等记录方式表现探究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常用的小标记,鼓励他们经常使用这些小标记。
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过程中,教师应搭建平台,鼓励幼儿大胆发挥想象,用自己独特、擅长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满足幼儿个性化记录的需求。例如记录陶器、瓷器在敲打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不同,教师提供的是开放式表格,不做示范和解释,幼儿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为了能表现自己听到的声音,幼儿各显神通,有的幼儿用乐器表示,有的幼儿用线条表示,有的幼儿画不同粗细的钢琴符号来表示。个性化的记录方法为每个幼儿构建起自由想象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究的乐趣,搭建了幼儿探究与表达的桥梁,促使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幼儿的探究有了记录的支持、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更加投入,也更加多元。记录除了推动幼儿乐探究、会探究外,还能促进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吗?教师引导幼儿利用记录表展开交流,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案例三]“瓷泥大变身”的记录与展示
探究活动“瓷土本领大”开展之后,幼儿对瓷土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了,对从瓷土到瓷器的生产流程也感兴趣了。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了“瓷泥大变身”探究活动。
活动前,教师指导幼儿用拍照、制图、和父母一起记录等方式进行调查。教师将幼儿的调查表制作成两个大展板。幼儿自由参观,交流着自己调查到的情况。乐乐的调查表是用照片结合文字进行记录的,只见他信心满满地为同伴们介绍着:“瓷泥像孙悟空一样,能变出各种各样的漂亮的瓷器。看,这些是有用的日用瓷,有杯子、碗、筷子、盘子。这些是好看的工艺瓷,有千手观音、倒流香、青花花瓶。”习晨的记录表记录的是陶瓷的生产流程,共有五张照片,他说:“我到我爸爸的瓷厂拍摄瓷泥变成瓷器的过程。图1是山上挖到的瓷土在机器里加工成瓷泥;图 2是瓷泥在车间倒模,形成瓷坯;图3是工人加工瓷坯,有的工人上釉,有的工人修改,加工之后再放入窑炉烧制;图4是工人在烧好的瓷器上装饰,有的工人在瓷器上画画,有的工人贴花纸;图5是把加工好的瓷器用纸张、气泡垫等包装材料进行包装,装到箱子里。”习晨的解说博得同伴一阵阵掌声。煜亮记录了他在陶瓷街发现的很特别的瓷器,他还模仿电视台报道的方式,学着播音员播报:“德化佳诚陶瓷有限公司新研制一种神奇的碗——会唱歌的碗。瓷碗里放入一些水,手指沿着碗边滑动,就传来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煜亮边说边用他收集的碗进行演示……
教师将幼儿调查的记录表制作成两个大展板,支持幼儿自主自由地交流。当幼儿向同伴讲述自己调查、记录的情况时,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习晨在家长的支持下,利用五张照片较全面地记录了从瓷泥到瓷器的过程;他也能利用照片,有条理地介绍。在展板面前,幼儿有内容可说,有说的兴趣。
幼儿的学习热情很高,调查记录的形式多样。他们能巧妙迁移之前记录的经验,所以记录表上呈现出数字式、标记式、图像式等多种记录方法的结合。在分享交流环节,因为有前期调查的基础,幼儿表现得从容而自信。
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科学、有效的记录能有效促进幼儿积极探究,并提高幼儿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