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心屋”到“美食坊”的游戏蜕变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

2020-02-22 23: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苗苗幼儿园李雪珍任晓燕
幼儿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桐桐毛毛皮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苗苗幼儿园 周 冰 李雪珍 任晓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

我们抓住幼儿对于食物的喜爱,选择色彩及造型比较丰富的点心作为区域的操作内容,引导幼儿从简单的“私人定制”活动向“小小跑龙套”“我是外卖员”活动推进。教师通过观察、分析,与幼儿一起讨论、调整,推进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角色扮演、语言表达、相互合作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一、“点心屋”里的“私人定制”

“点心屋”的“甜点师”是很多幼儿喜爱的游戏角色。一天,菲菲当上了“点心屋”的“老板”,她指挥“甜点师”穿好小围裙,开始制作“小点心”。

俊俊走了过来,说:“老板,我要买一个蛋糕。”菲菲将之前“点心屋”制作好的“蛋糕”端了出来。俊俊说:“不好意思,我不想要这样的蛋糕,我想要一个好多层、上面有彩虹装饰的蛋糕。”菲菲说:“可我们这里只有这样的蛋糕。”

这时,伊伊走了过来,说:“老板,我也想买一个蛋糕。”菲菲又把刚才要给俊俊的“蛋糕”递给了伊伊:“这是我们店里近期最新推出、最受欢迎的巧克力蛋糕。”伊伊说:“我要去娃娃家过生日,想要一个有小熊装饰的蛋糕。我不想买这个样子的蛋糕。”

菲菲对“甜点师”说:“俊俊和伊伊不想要这样的蛋糕了,他们一个想要有小熊装饰的蛋糕,一个要有彩虹装饰的蛋糕,你们重新做吧。”其中一个“甜点师”说:“可是,我们不会做有小熊装饰的蛋糕啊。”一旁的俊俊说:“那就让我们给你们画出来呗,你们照着做就行了。”

从这之后,总能在“点心屋”里看见画蛋糕设计图的幼儿,“点心屋”里的“蛋糕”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去“点心屋”定做“蛋糕”的人也更多了。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内容就会越充实,游戏中幼儿间互动水平就越高。角色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所使用的材料应与幼儿生活有关,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游戏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游戏。“私人定制”的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很强,能认真地完成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本职工作。他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到游戏中去,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可行性的办法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蛋糕作为幼儿比较感兴趣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会带幼儿一起制作蛋糕或者购买蛋糕。与日常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具有更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个幼儿在面对游戏时的想法有所不同,所以经常会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俊俊作为客人去买“蛋糕”,没有按照之前的游戏方式直接去购买“老板”推荐的“蛋糕”,而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想买一个自己喜欢的“蛋糕”。俊俊能主动提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引发了其他幼儿对游戏的突破。为了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幼儿总是能够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共同解决问题。“点心屋”里的“私人定制”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也让游戏中的幼儿变得更加自主。

教师经过对游戏的观察和后期与幼儿的交流,决定提供蛋糕成品的图册,方便“客人”购买时有更多的选择;请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购买蛋糕或观察食品店里的蛋糕,丰富幼儿的经验。另外,教师决定多提供一些动物、花草的立体卡片或平面图片,作为幼儿装饰“蛋糕”的材料;投放白纸和记号笔,让“客人”能自主绘画、设计“蛋糕”样式,再由“甜点师”制作,从而更好地推进游戏。

二、“美食坊”里的“跑龙套”

“点心屋”的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幼儿觉得场地太小了,对只制作“蛋糕”也失去兴趣了。于是,教师和幼儿将班级里的“点心屋”变成了规模更大的“美食坊”。“美食坊”的游戏开始后,厨师、服务员、点心师傅、收银员、老板都由幼儿扮演,大家按照自己的角色开始“工作”起来。可是,不一会儿,两个“服务员”一个帮着“点心师傅”做“点心”,另外一个跑到“厨师”那里帮着做“饭”。

皮皮走进“美食坊”。桐桐问皮皮:“皮皮,你想吃点什么呢?”皮皮说:“桐桐,你今天是小服务员吗?”桐桐指着帮着做“点心”和做“饭”的两个同伴说:“我不是,我是小厨师,她们才是小服务员。”皮皮不乐意地说:“我刚在这里等了好久,没有人来管我,也没有人给我做饭吃。我不在美食坊玩了,我要走了。”皮皮离开了。

皮皮离开后,桐桐就和“美食坊”的“工作人员”讨论起来。没一会儿,桐桐跑到皮皮面前,跟他说:“皮皮,请你再来我们的美食坊吃饭吧。这次我们一定会好好服务你的,你想吃什么我们都给你做。”皮皮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跟着桐桐再次来到了“美食坊”。“美食坊”的“服务员”为皮皮倒了“茶”,还为他端来他想吃的所有东西。可是,“服务员”忙完之后,还是忍不住跑到“厨房”去帮忙。

游戏的调整、新角色的增加、新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对于新的“美食坊”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虽然“美食坊”的“工作人员”能按照新的规则扮演自己的角色,可他们对自己角色的定位并不准确,对自己角色的职责也不了解。有的幼儿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做什么,但是还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皮皮作为客人来到“美食坊”,发现没有人招待他。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问最后过来接待他的桐桐:“你今天是小服务员吗?”在收到“不是”的信息后,他“不乐意”地离开了。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在活动开始之前,幼儿没有商量好如何分配角色、需要遵守哪些规则。皮皮的离开让“美食坊”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他们存在的问题。他们通过合作解决了问题。

在社会规则的学习中,幼儿模仿、同化都可能让幼儿表现出符合规则的行为,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利于幼儿形成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范以及游戏规则。当然,理解规则的意义不能靠说教,而需要以实际体验为基础。教师应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去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在游戏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必立即干预,应尊重幼儿,观察并等待他们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三、“美食坊”里的“外卖员”

游戏结束后,教师与幼儿进行了交流。

教师: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跟老师分享的吗?

幼儿1:老师,今天我去银行取钱的时候,看见银行里的职员不见了,所以我没有取到钱。

幼儿2:我看见银行职员去美食坊吃饭了,而且吃了好久呢。对了,今天小医院里也总有人去美食坊吃饭。

教师:嗯,老师今天也发现娃娃家里只有一个小宝宝,爸爸妈妈都不在家。

幼儿3:因为我们饿了,就去买饭吃了,让宝宝看家。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想想,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幼儿3:那就让银行职员交换着去吃饭。

教师:那小医院呢?医院里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职责,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随便离开,但他们也会饿。

幼儿2:那就加一个“美团”的游戏吧!

幼儿4:对啊,我们可以让美食坊里的人送外卖。

教师:不错哦,你们同意这个方法吗?

增加“美团”游戏内容的提议得到了很多幼儿的赞成:“同意!同意!我们要有外卖员啦。”“明天,我就要去当外卖员。”……之后的游戏中,总能看见提着篮子、在各个游戏区来回走动的“小外卖员”。

活动中,幼儿已有的游戏情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于是过程中出现了破坏原有游戏规则的情况,原因是有的幼儿想去新开张的“美食坊”看一看或去“吃饭”,导致了少数幼儿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任务。通过游戏后的交流,幼儿感知了别人对于自己游戏行为的态度和评价,增强了自身的角色责任感。

幼儿也发现了阻碍游戏发展的问题,并能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迁移——增加“外卖”的游戏内容,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既考虑到了游戏中的银行职员和医生等角色的需求,也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是参与者、创造者,也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问题后,没有干涉幼儿的游戏行为,而是根据游戏发展的现状,借助游戏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促使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美食坊”前的“虚惊一场”

“啊!不好了,美食坊门口有人晕倒了。”有个幼儿惊慌地叫起来。其他幼儿围着躺在地上的毛毛,议论起来:“毛毛怎么会晕倒呢?”“刚刚她在吃东西,走着走着就晕倒了。”“那现在该怎么办啊?”“赶紧去叫医生来吧。”“警察警察,美食坊的东西有问题,把小朋友吃晕过去了。”……

不一会儿,“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就拿着“医药箱”赶来了。“医生”和“护士”为毛毛做了治疗,可是毛毛还是没有醒来。幼儿决定一起把她抬去“医院”做治疗。

“警察”对“老板”别克说:“你们美食坊里的东西有问题,我们要检查。”别克说:“不可能呀,别的小朋友吃了都没事。”扮演顾客的教师问:“那毛毛刚刚吃了些什么?”别克说:“她一直在吃冷饮,还要吃蛋糕,然后她就自己倒下了。”“警察”说:“好吧,那我去医院问问毛毛。”说完,“警察”跑去“医院”。

“医院”里,毛毛已经醒来,还在“打针”。看“警察”走来,毛毛还时不时咳嗽几声。“警察”问:“你刚才在美食坊为什么晕倒了?”毛毛捂着嘴巴笑起来,说:“嘻嘻,我本来就感冒了,又想吃冷饮,吃完后我就晕倒啦。”

其他幼儿听了毛毛的话后,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感冒不能吃冷饮。”“就是就是。”“感冒要多喝水,还要打针吃药。”“吓死我们了。”……

今天下午“美食坊”里的“突发事件”不断,可忙坏了我们的“警察”。

伴随着新角色的产生、游戏材料的更新,幼儿有了更为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职责分工。毛毛的突然“晕倒”,激发幼儿结合自己去医院看病的经验或从其他途径习得的经验,来解决毛毛“晕倒”的问题。游戏中,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通过巧妙的引导,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支持并推动了游戏的持续发展。

此次游戏后来激发出幼儿对于急救这一知识的探索愿望。幼儿与家长一起观看、查找了一些相关急救方法。为此,教师又增加了用于急救的“药箱”,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五、教师的收获与感悟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生活经验及物质准备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就越逼真,玩得也越开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鼓励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要把握幼儿游戏的现状,分析幼儿的表现及游戏存在的问题,针对幼儿游戏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

从“点心屋”到“美食坊”,幼儿在成长,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在幼儿的游戏中学会了更细致地观察、更耐心地沟通、更有效地干预。

猜你喜欢
桐桐毛毛皮皮
“情窦初开”的桐桐
桐桐学唐诗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谁厉害
如此晨跑
书低了
考前准备
我家的“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