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幼儿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林 颖
2020年6月2日,大班幼儿复学的第一天。欢聚之日,幼儿有聊不完的话。幼儿发现了跟往常不同的地方:椅子拉开了距离;每张桌子只能坐两个人,中间还立着一个塑料屏障;卫生间、地板上到处都有记号;每一次排队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教师和保育员的叮嘱“记得保持1米远的距离”。
为什么要拉开1米远的距离?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他们绕不开的话题就是1米的社交距离。从家庭到幼儿园,无论是吃饭还是排队,幼儿每天要面对的就是跟同伴保持1米远的距离。可是为何要保持1米远的距离?1米远究竟多远?这些问题让幼儿既困惑又好奇。
为了了解问题的真相,幼儿强烈建议上网查阅资料。于是,我们通过上网的形式查找了相关资料。幼儿有了新的发现,原来新型冠状病毒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当人说话、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到空气中,空气中的飞沫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地。飞沫从人体口鼻排出到落地的水平距离一般不会超过1米。查阅完资料,幼儿懂得了在班级或是在公共场合每个人之间至少要保持1米的距离才是安全的。
第二天,幼儿围着桌子聊天:“老师和阿姨说要时刻保持1米远的距离,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吃饭,桌子有1米远吗?”“椅子和椅子之间的距离也有1米远吗?”……
幼儿知道了要距离1米远,现在又有了新的问题。“1米”的概念还无法和幼儿已有经验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让“1米”这个抽象的概念被幼儿理解?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幼儿是如何理解“1米”的呢?
幼1:我猜1米的距离有一只手臂那么长。
幼2:两腿张开的距离应该就是1米。
幼3:吃饭的时候,我和小朋友的距离应该有1米。
幼4:排队的时候可以将手臂伸直,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有1米的距离了。
教师:一只手臂真的有1米吗?
幼5: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幼2:我在家里试过了,1米等于100厘米,两个手臂加起来的长度就是1米。
幼4:不对,我把两只手臂张开了,1米还不到我的两只手臂那么长。
幼5:说明每个人的手臂不一样长呀。
教师:怎么才能知道每个人手臂是不是一样长呢?
当“1米”的距离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结之后,他们是不是就能比较好地理解“1米”的距离呢?幼儿开始操作起来:有的幼儿将手搭在同伴的身上比较手臂长短;有的幼儿选择和同伴面对面拉开距离比较;有的幼儿选择和同伴背靠背比较;有的幼儿为了探究大人的手臂是不是比小孩的手臂长,拿着布尺邀请教师一起玩测量游戏……班级里的幼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在1米长的地方用小花做了一个记号,并用肢体动作探究和感知“1米”的距离。他们的方法层出不穷:有的幼儿将两只手臂伸直,和尺子做比较;有的幼儿将两条腿叉开,感知两腿之间“1米”的距离;有的幼儿则直接用小手来测量地上用记号标注的“1米”究竟有多长……有趣的测量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下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愿望,成为幼儿发起的、自主的学习活动。
为了满足幼儿想要分享测量结果的愿望,教师邀请幼儿把自己观察的结果用记录的形式呈现出来。记录表里呈现的各种符号,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幼儿的不同学习方式。(参见“图1”“图2”“图3”)
图1
图2
图3
从幼儿分享的记录结果来看,他们已经逐渐对“1米”的距离有了直观的感受。有的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还建立了对长度、宽度和高度的初步认知,还有的幼儿能比较两个物体哪个长一些、哪些短一些。莹臻能用“刚刚好”来形容“1米”的距离,她说:“我有一个新发现,就是咱们班级那个贴‘值日生’的墙壁的长刚刚好1米。”
教师一边倾听幼儿的谈话,一边思考下一步该如何与幼儿共同推进活动:是否能在已有基础上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以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幼儿思考,拓展他们的学习?
活动进行到这里,又有幼儿提出自己的疑问:“林老师,除了‘值日生’墙壁是1米长,幼儿园还有什么地方也是1米长?”教师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并和他们一同开启了神秘的探寻之旅:活动室里、操场上到处都有幼儿忙碌的身影,他们两两合作,不断发现幼儿园很多地方有“1米”的痕迹。幼儿惊喜地发现他们周围竟然能找到这么多“1米”的地方。
幼1:我们发现钢琴的两个支架中间有1米。
幼2:我们用米尺测量,发现消毒碗柜有1米那么高。
幼3:幼儿园门口张贴的那些脚印,每个脚印之间都有1米。
幼4:我们用卷尺量,发现操场上的塑料栏杆间隔有1米。
幼5:老师,我们用卷尺测量,发现操场上的大轮胎也有1米长。
幼6:操场旁边的那棵小树有1米那么高。
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幼儿始终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幼儿有疑问的时候,教师耐心倾听,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幼儿自发、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不仅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还懂得了测量需要有起点和终点。有的幼儿在测量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替代的方法来感知“1米”,如有个幼儿用5根小树枝挨着米尺一字排开,发现5根小树枝就有1米长。有的幼儿在测量中学会了对比,说:“幼儿园的鱼缸不到1米高,我家里的鱼缸比幼儿园的高一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活动“1米远究竟有多远?”来自幼儿的生活。幼儿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对探索“1米”充满了兴趣,自发、自主地学习。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跟随幼儿的节奏,给予幼儿一定的支持。这个学习过程不仅解决了幼儿的问题,同时还唤醒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丰富了幼儿自然测量的方法,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