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贵霞
课改前,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相对简明的,就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当然,也有部分附加的教育作用,比如思想品德、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等。但基于应对考试的考虑,这些“附加”的、“顺便”进行的教育,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但现在,综合素质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观和目标(而中职教育中,还有一个职业素养教育目标)——这让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头痛”——从语文学科特征来说,要培养学生价值观、思想品德似乎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很容易找到对应内容,但有些“素养”(比如职业素养)就不那么容易找到着力点。
所以,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通过跳出教材组织拓展学习的方式来落实综合素养教育。拓展性学习肯定是保证素养教育综合性、全面性的必要渠道。但很容易因为把握失当,而与语文教学出现脱钩。所以,基于语文基础能力教育和综合素养教育同步完成的需要,立足于教材还是一个基本的思路,即便是拓展,也应以教材为出发点向外辐射。
那么,教材中的课文能不能挖掘到我们落实教育目标所需的因子呢?答案是,能。下面笔者结合中职语文教材谈谈如何挖掘教育因子。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教师试图每次教学都是综合性的,恨不得每次教学都能包含所有素养教育内容。这是不科学的。我们一般一次只抓住一个或两个素养教育方向,就足够了——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所谓“营养均衡”并不是指顿顿满汉全席。
通过课本单元的布局来抓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每位教师都会做的,也很容易入手。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系统,以单元主题为“魂”,秉承以篇为范例,实施整体推进式的单元整合教学,特别是现在的教材编排特别注意了和素养教育的整合。中职教材在提出职业素养教育这个任务后,又进行了专门的指向性改版。对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思想领悟正确,师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全面提升。所以,我们顺着教材的单元去着手,是非常便于操作和把握的。
例如,《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个单元四篇文章,从语文的视角看,显然是一组描写人物的文章——那么,通常我们会通过这组文章教学生如何在写文章时描写人物、表现性格、提炼主题(这显然也是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但从素养教育(除语文基础素养外)的视角看,这组文章有什么共同方向的教育因子呢?——在这个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栏有这样一个主题: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树立学习自信心。看到这个,我们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引导学生将“母亲养家”“流浪者卖彩票”“卖掉准备过年的白菜”“宣传革命思想”都视为一种职业来解读,就很容易落到了职业素养这个方向上。
通过单元课文的集体特征来挖掘素养教育的因子,相对会比较容易操作一些。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养教育的内容非常多元,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方向上就会涉及至少七八个,而职业素养则会涉及三个大项(职业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语文教育可涉及除职业技能之外的三项),如果再加上每个大项下面的细分,那就更加庞杂。而一本教材最多设置六七个单元,如果每个单元只涉及一两个素养显然是不能照顾到全面综合的。所以,我们还要对素养教育另行规划。这就需要从课文中去挖掘更多的素养教育因子,特别是针对学生素养发展的弱项去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
假如学生对待职业的态度是消极的(中职学生由于就业起步点比大学生要“低”,往往会有这种思想产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面、积极地面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正好要教《我的空中楼阁》这篇课文了,那就尝试(不一定能够找到对应的因子,这不能强拉硬扯)去找这方面的因子——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很明显的,就是通过对小屋与周围环境的描摹与赞美,表达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这也是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一个因子)。但这似乎与“职业品质”挂不上钩。但因我是在有意寻找,当读到“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时,马上就意识到,可以这句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审美”思辨,引导他们去挖掘自己专业的“美”,去欣赏它,从而建立积极的职业品质——这就是有预设的素养教育因子指向性寻找过程。
还有一种挖掘课文素养教育因子的方式,我称之为“挖宝”——因为从语文教师的教学习惯上看,就是从课文的主题思想上去找素养教育因子。这确实比较容易把握,但这往往和单元式挖掘一样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素养教育的目标——但很多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惰性”,就是对自己已经烂熟于胸、了如指掌的课文不愿意再去读了,这就很难从文章中发现新的教育因子。所以,建议教师在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静下心来,带着素养教育的意识去再次细品课文。与上面预设指向性寻找因子不同,这个方法可以是在素养教育这个大的框架下不规定目标,而是当作一个有趣的“挖宝”游戏,不受主题限制,自由地、发散地去读——发现了某个素养因子,就记下来,在书上标注。等到用时,顺手拿来用。长期这样去“挖宝”,教师可以积累大量的素养教育资源和着力点。
比如读《卖白菜》,我们忽略“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这个主题,至少还可以“遇”到这么几个素养教育因子:第一,母亲要把过年准备包饺子的白菜卖掉,以维持生活——坚强面对生活困境、懂得变通的思想;第二,最小的白菜被摔坏了,母亲责备“我”,我自责地哭了——珍惜资源、力行节约或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精神品质;第三,因为多算了一毛钱,白菜被买主退了回来——除了“诚信”之外,这个细节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要有精益求精、严谨工作、学好知识的态度——可以看出,只要用心,打开思维空间,我们从课文中挖掘素养教育的因子并不难。
最后,需强调一点,就是从课文中去挖掘素养教育的因子,是为了找着力点,并不排斥带领学生跳出教材拓展学习——且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单薄的,我们从课文出发,辅以相关拓展,会使教学更丰满、有力。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素养教育资源中,我们不可能穷其所有。所以,集中力量去抓住一些关键点去学,往往效果比浮泛地学要好。所以,从语文教学来说,不管是语文基础还是综合素养,课本应是最合适的、最有效的抓手。关键是要看教师有没有能力把需要的教育因子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