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语言共生: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指向

2020-02-22 21:25
语文天地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大堰河丁香群文

在目前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由“点”到“面”的阅读推进,而缺失了对学生的思维与言语训练。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群文阅读教学思维,确立思维和语言共生的思想,实现语言和思维相生,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群文营构的语言场中,共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思维与语言共生的群文阅读教学。

一、整合语言碎片,发展聚合思维

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般会精选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中心文章,向其他文章辐射。因此,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言点的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言碎片,教师要善于对语言碎片进行整合,通过语言碎片的表层,进行思维层面的提炼和归纳,从而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等宏观架构能力。

必修1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包括《沁园春·长沙》《诗两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三篇课文四首诗,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围绕“诗歌”题材组建群文。基于这一组群文在文体上的共性特点,语言碎片整合应紧扣诗歌特点,从整合四首诗的“意象”入手。

活动设计:自由朗读《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分别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并结合诗中具体的词句,分析每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最后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概括诗歌中意象的作用。

这个环节的设计,紧扣诗歌文体特征,抓住了群文阅读的耦合点,以读促学,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每一首诗中表现意象的语言碎片,然后落实到语言层面,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等解析意象的特点。如《沁园春·长沙》一诗,通过万、遍、染、漫、透、争、击、翔等词语的赏析,意象的特点自然就浮出文面;最后,对语言碎片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对诗中意象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领悟到这些意象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该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文体阅读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

二、扩展语言原点,培养发散思维

丰富性是语言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语文阅读视野下,看山是山,看山也可以不是山。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拘泥于文本语言,要善于扩展语言原点,引导学生生发出想象,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思维的维度,从而在扩展语言原点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学生常规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富有弹性,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解放出来。

以《雨巷》为例,该诗塑造了“丁香”这一意象,这一意象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诗中,而是我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围绕“丁香”这一意象原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投影丁香资料和图片,仔细观察,并找出诗歌中表现“丁香”的诗句,调动学生想象力,说说自己对丁香的认识。

活动二:调动阅读积累,或者查阅资料,说说哪些诗中还出现过“丁香”,把诗句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具有怎样的特征?

两重活动,第一重活动从了解“丁香”入手,并结合诗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立足于语言原点,但又不拘泥于语言原点,鼓励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对“丁香”这一意象的总感受;第二重活动,又从语言原点向传统诗歌扩展,使群文阅读突破文本语群局限性,构建原生态语言场,通过查阅资料、调动语言积累等方式,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并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对李璟《浣溪纱》一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一诗中“芭蕉不展丁香结”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进行了分析,对“丁香”的象征意义获得多维度的解读,它有机地融美丽、高洁、愁怨等为一身,同时也蕴含美好事物易逝的特点,语言得以丰满,思维得以发散。

三、转变语言视角,培养比较思维

感知语言的丰富性需要学生对语言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在常规阅读视野下,语言的鉴赏往往被割裂开来,语言解读的角度比较窄,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升级。这就需要我们基于群文阅读构建的语言场,转变语言分析的视角,通过求同探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

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两篇文章都是诗歌,抒情的方式却存在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抓住文本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阅读学习活动。

活动一:找出两首诗最能体现诗歌情感的诗句、诗节读一读,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活动二:熟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语言上的独特之处。

以上两个活动设计都属于常规的语言鉴赏活动,但是,鉴赏角度采取差异化的处理方式,第一个活动设计从诗歌语言的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诗歌语言进行建构,从而从求同的视角把握诗歌语言的共性特点;第二个活动则注重诗歌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开展比较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雨巷》借助复沓的句式、词语的重用等使诗歌体现出舒缓、悠扬的节奏感,灵动而富有活力。《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部分则是采用呼告式,直抒胸臆,强化了抒情效果,将炙热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探究语言细节,培养逆向思维

由于课堂教学设计跨度大,加大了教师课堂驾驭的难度,不少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过于注重群文之间的宏观架构,忽视语言细节的分析,对于文本作者精妙的构思、匠心等视而不见,导致群文阅读效能弱化。这就需要我们基于语言和思维共生的设计视角,探究语言细节,特别是语言的“异常”之处,即超越常规思维、常规认知、常规情感、常规形态等语言细节,感受到文本“反弹琵琶”的妙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承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语言鉴赏教学,我们可以在比较基础上,聚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从情感表达层面而言,诗的第十三节,应该是感情最强烈的一部分,但是在这个环节,诗人运用了最少的语句。我们可以抓住这一语言细节,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活动设计:诵读第十三节,围绕这一诗节抒发的情感,对这一节进行扩充,再比较读一读原诗句和自己扩展的诗句,体会诗人这样设计的作用。

探究活动,以语言扩充训练为抓手,以比较朗读为手段,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此处语言表达的真实感,以及情感的充沛,使学生改变常规思维,使语言表达更加贴近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范进中举》这篇小说为例,范进中举后只用几个字表达内心感受:“噫,好了!我中了!”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群文阅读则是对常规阅读艺术的升级。无论阅读形式如何变换,但思维和语言共生的核心指向是不变的。

猜你喜欢
大堰河丁香群文
永远的丁香
丁香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丁香本马
群文活动
《大堰河——我的保姆》细节赏析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句的多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