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研究*①

2020-02-22 20:03:12陈丽婷张张倩
实事求是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家风

陈丽婷 张张倩

(1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 广西 南宁530007;2华南理工大学 哲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510641)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P203)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家国情怀内容的“创造性继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传统家国情怀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智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塑造现代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国情怀建设,以家国情怀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第三,实现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以优良家风支撑社会风气,尤其强调党员的家风建设,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积极尝试。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可以从家、国推扩开来,直至天下。家国情怀以“天下一体”为逻辑基础,以忠孝一体为价值凝练,以经邦济世为社会实践方式,追求“天下太平”的价值理想。[2]国内现代化问题专家罗荣渠教授指出:“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3](P400)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国情怀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并积极推动家国情怀的现代构建。

“天下一体”是传统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其基本内容在于:人与自然界同为天的创生物,平等共存、互相影响、互相成就;人应以欣赏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万物;自然万物除了因其实用性受到关注外,还通过人们的拟伦理思维成为人们情感和道德的对象而与人共存。在“天下一体”的世界图式下,人们以“奉天”为行为依据,以爱人、惜物、守礼为基本要求。古人对自然界的欣赏和尊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对自然事物的爱惜和善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除了“天下一体”之外,古代朴素生态伦理思想中还包括“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不可否认的是,古人已经有了早期的保护自然的思想萌芽,但这种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还只是人们自发的情感投射,是一种初级的共同体意识。

工业社会以来,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早期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变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提倡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4](P544)他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5](P174)“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继承古代朴素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把改造自然和尊重自然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人类实践活动形成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时,过于强调人的能动性以及改造活动的积极性,忽视了自然界的独立性,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更加强调自然对于人的客观性和前提性,他们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界,人与自然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诚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6](P560)“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认知的纠偏。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生存,人要爱护共同体中的每一个组成要素,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就是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最终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7]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把古代家国情怀中人对自然的尊重,发展为人在改造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家国情怀”重要论述建立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传统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二、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内在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8]“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P191)在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提炼传统家国情怀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内容来建设现代家国情怀,进而实现现代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1](PP168~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传统家国情怀将“修齐治平”视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治国”是“修身”“齐家”的最终目的。在这个意义上,家国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引导人们践行“天下为公”的精神。从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角度看,“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个体自觉将自身发展融入“天下兴亡”中,将个人利益融入“天下”之万民的利益中。家国情怀指引着每一个公民自觉提高个人修养,进而担当起社会责任和民族复兴大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实践,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也离不开公民个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每个人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离开公民个人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也离不开国家发展目标价值理念的设定、人与社会关系的指引。每个人都应当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道德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的基础,这也是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

“爱国”位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内容的首位,也贯穿于传统家国情怀思想的始终。可以说,“爱国”是实现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互促的核心要素。传统家国情怀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从爱亲敬长到忠于人民、报效国家,将天然血缘亲情上升为爱、敬天下一切人、物的伦理要求。可以看出,传统家国情怀强调对人民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天下一切人和物的大爱,形成了爱国如爱家的中国式“家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或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忘我牺牲,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皆是历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忠诚和热爱的表达。“爱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融入血脉、镌刻内心的深厚情感。尽管古人的“爱国”表现为对封建君主或封建王朝的忠诚,却承载了中国人愿意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与传统家国情怀中的“忠君爱国”相比,承继了中国人“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社群高于个人”的价值取向。[10](P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强化了个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强调通过每一个人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使得传统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并不是仅仅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单向认同和热爱,而是通过“民本”思想使个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经邦济世”是传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典型地体现在士大夫群体为官治理社会和为师教化天下的社会实践中。以民为本是士大夫们重要的行为原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等经典表达,都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民意不可违抗。统治者要顺应民心、保障民利,才能政事兴旺。传统民本思想提倡“尊重民意”并不是一种自发的价值选择,而是一种稳固封建皇权的手段,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传统民本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个人利益,使个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智慧,把“民意不可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传统民本思想转化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P21)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以贯之的现实主线,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

三、家风建设助力伟大复兴: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实践旨归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自古就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的认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传统家庭美德已深深地融入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5](P121)家风与社情、国运总是紧密相联。家风优良,则家道兴盛,家庭美满;家风败坏,则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只有千千万万的良好家风,才能支撑起社会的良好风气。[4](PP355~356)通过家风建设尤其是共产党员的红色家风来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并通过社会风气来引领个人的价值观,进而通过个人的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实践旨归。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家风的表现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家风文化也会因家族和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特征,但其遵循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一致的、同源的,都是儒家文化所推崇的道德原则,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引领着中华传统家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社会家风建设往往将家国情怀放在首要位置,以其为核心进行道德观念建构。”[12]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通过教化、习俗而扎根于国人的心灵之中。在传统社会,以宗法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中国家庭承担着指引和教化民众的社会功能,“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礼记·大学》),“家”和“国”总是呈现同心圆式的关联图景。家庭伦理道德始终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生发点和关键点。传统儒学的教化作用及其关联于子孙后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主要依存于世俗社会的礼仪、礼俗之中;而传统社会以经典传习为主的教育系统,则使士人(知识阶层)成为儒学教化理念之“以身体道”的群体,这使儒学的教化理念与社会生活、民众生活形成一种良性的、相融互动的关系,因而使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具有一种自身创造转化和发展的活力。[13]传统家国情怀也在这种转化中保持了自身的稳定性。《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从古至今,通过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弘扬,实现爱家与爱国的贯通,家风文化和家国情怀表现出同质性,且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形式发挥着作用。

家风对个体自身素质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个体为中介,通过业缘聚合和趣缘聚合,好的家风便具有相当广泛的辐射作用,进而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4](P354)对共产党员的红色家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发展家风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共产党员个人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党员从“修身”到“齐家”的基础,也是党员干部良好家风建设的前提,也是通过千千万万党员家庭的优良家风带动社会风气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要求,把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执政能力、政绩观念联系在一起,成为学习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南。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广大党员干部塑造、培育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是提升党员干部公众形象,增强我国主流文化凝聚力与吸引力的切实途径,这也是通过党员干部的修身、齐家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三严”观念,把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要务,彰显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又把这种诉求与个体的生命尊严、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文化教养、法律规范来促进个人敬畏之心、慎独之风的推扩,对家庭成员产生熏陶,促进党员的家庭成员严以律己,进而加强世人对道德良心以及法律权威的信奉。这就使得有着丰富道德自律资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法治精神的主导下发挥了其积极的自治功能。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实”观念,彰显求实务实的精神,鼓励个人通过实干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缺位,不越位,通过自己的切实努力,来赢得社会的承认,这是趋善求治、仁民爱物精神的具体落实,是家国情怀的现实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现代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以传统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融互动为建设路径,以家风建设助力伟大复兴为实践旨归,对传统家国情怀进行创造性转化,把个人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根据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和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挖掘传统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按照现实发展需要为其增添的新内容和新表述,使传统家国情怀与新时代相协调、相适应,使其在创造性继承中保持精华传承。从增强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家风伴我成长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幽默好家风(二)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
家风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青年文学家(2015年6期)2016-05-09 13:51:21